李 燕
(中國建設銀行云南總審計室,云南 昆明 650021)
內保外貸業務是為促進境內大型中資機構“走出去”、解決境外投資企業融資難問題,由銀行辦理的境內擔保、境外直接貸款的境內外、表內外業務組合,以實現銀行對跨國經營企業集團的境外授信。內保外貸業務的主要擔保形式為:在授信額度內由境內的銀行開出保函或備用信用證為境內企業的境外公司提供融資擔保,無須逐筆審批,和以往的融資型擔保相比,大大縮短了業務流程。近年來,隨我國商業銀行境內外聯動業務的迅速發展,內保外貸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其境內、外分行的產品服務能力和綜合回報也得到不斷提升。但業務發展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一些風險特征,給銀行業的信用風險、合規風險、聲譽風險等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1.業務交易背景及融資用途調查不充分。內保外貸業務是在貿易融資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業務交易背景及融資用途是銀行受理業務時重要的關注點,但面臨劇烈的銀行業競爭,業務受理和審核環節的把關有所放松,業務受理和審核時,出現無保函申請人與被保證人的貿易合同、訂單等交易背景資料來證明業務交易背景及融資用途的現象。
2.保證措施落實不到位,一是提供第三方反擔保的擔保能力不足,二是保證金提前釋放。在內保外貸業務中,一般要求提供第三方反擔保、申請人繳存保證金來緩釋開證銀行的信貸風險,但為維持客戶關系,出現了在尚未落實第三方反擔保、保證金等風險緩釋措施就受理開證的情況,對開證申請人應提供的擔保條件標準有所降低。
1.簡單地將內保外貸業務作為低風險業務管理,信貸客戶準入標準降低。對于境外分行來說,內保外貸業務是由境內分行開出的保函或信用證提供擔保,所以境外分行容易將這類業務作為低風險業務進行管理,從放松對貸款客戶的信用評級,降低了客戶準入標準。
2.后續風險管控力度不足,貸款資金回流入國內。對于跨區域內保外貸業務,因缺乏信息來源和管理成本過高,境外分行也難以進行有效的貸后管理,且由于境外分行并不承擔內保外貸業務的信用風險,貸后管理動力不足,后續風險管控力度是遠遠不足的。同一筆貸款由境內、外分行分別管理,貸款和擔保雙方缺乏規范的信息溝通機制,對資金的流向和用途難以監控。
一是境內分行出于營銷業務的需要,僅依靠客戶自身提供的融資資金用途說明及對客戶的信任和了解來進行授信申報、核準與審批,無法審核出客戶融資資金用途的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若貸后客戶融資資金用途與其事前說明的不一致,或把融資資金用于監管部門和銀行政策制度明令禁止或嚴格限制的領域時,已是融資資金支用后,沒有達到事前審核融資用途的效果,無疑加大了境內分行的政策性風險、信用風險和資金風險。
二是現階段,內保外貸業務大部分是發生在國內銀行與其海外分行之間,即國內銀行在境外的分行辦理的內保外貸業務往往是以境內分行開出保函或備用信用證為基礎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國內銀行還是其境外的分行,一旦一邊出現風險,風險也必將波及另外一邊,最終承擔風險的仍是該銀行,對銀行的信用風險、合規風險、聲譽風險等均會不同程度地帶來不利影響。
三是在國家外匯管理局1996年10月和1998年1月頒布的《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辦法》和《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中規定,境外被擔保人不得將擔保人為其債務擔保項下的資金調入境內使用,雖然沒有明確“調入”的含義,但“內保外貸”資金流入境內仍存在一定的政策性風險。尤其在國內信貸規??刂坪腿嗣駧派档纫蛩氐挠绊懴?,一些境外企業將“內保外貸”資金匯入境內關聯企業的意圖逐漸增強,銀行面臨的政策風險隨之增加。
境內分行在提供融資性對外擔保時,應慎重評估是否符合關于客戶與業務的準入要求。申報業務時,須對境內外企業資信狀況、業務交易背景、資金流向等做出全面掌握并予以說明,并根據融資用途差異,在授信方案中明確境外企業授信品種、匯款路徑、交易對手或項目限制及用信條件、資金賬戶監管、保函反擔保條件等風險控制要求。
境內、外分行受理內保外貸業務申請時,要判斷客戶需求是否適合內保外貸業務模式。境內分行要嚴格執行有關保函業務規定,加強對保函業務申請客戶的信用評級分析和保證金來源判斷。境外分行在分析審核境外客戶貸款時,要區分不同類型貸款分析判斷客戶貸款對應的項目或業務是否具有市場發展前景,項目運營或客戶經營自身能否產生收益歸還貸款,即重點分析借款人自身還款能力和資金來源,不能簡單甚至片面依賴境內銀行保函,而放松對境外客戶經營、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的分析判斷。境內、外分行要相互協同配合,加強授信調查,共享調查信息,切實做到“了解你的客戶”。
從銀行全行整體利益出發,采取合理、有效的相關風險防范措施。境內分行要嚴格執行所涉及的融資性對外擔保指標、客戶評級、保證金比例、保證金監管及業務期限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不輕易降低客戶評級標準和保證金比例,不得放松保證金監管要求。境外分行要按申請用途發放貸款和支付款項,主動加強境外被擔保人賬戶資金監控以及經營情況的持續跟蹤檢查,判斷使用效果是否符合預期,客戶經營是否正常,保證貸款支用符合監管規定,杜絕貸款違規流向其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