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斌
(國家開發銀行陜西分行,陜西 西安 710075)
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實行“總分制”組織形式。除了總行外,還有大量分行、支行甚至分理處,統稱為分支機構,與總行形成“統一法人、授權經營”管理模式。這些分支機構依法經過審批設立,領取《營業執照》,參與社會經濟生活,其最終法律責任由商業銀行法人承擔。但由于我國目前尚無法人分支機構的統一、系統的立法,有關分支機構法律地位的認識和實踐較為混亂。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持續,保護法人分支機構及其交易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根據我國法律、法規以及司法實踐活動對有關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法律地位問題加以探討。
作為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在外部形式上常表現出與法人組織類似,比如,依法成立,擁有一定的財產或經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營業場所,具有一定的責任能力。但是,不論分支機構如何表現出獨立性,都無法改變企業法人分支機構從屬性的特點。第一,它是所屬法人的組成部分;第二,它只能為實現所屬法人宗旨,并在所屬法人授權且不超過法人業務范圍內進行活動;第三,它可以有自己的名稱,但必須標明其與所屬法人的隸屬關系;第四,它占有、使用的財產,是其所屬法人財產的組成部分;第五,它從事業務活動的法律后果最終由其所屬法人承擔;第六,它的管理人員非由內部產生,而由其所屬法人指派;第七,它的設立只需履行簡單的營業登記手續即可。[1]
民事主體是民事法律規范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指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民事主體,或者說民法的“人”的范圍,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傳統理論認為,民事主體只包括自然人、法人,而將作為法人分支機構的非法人組織排除在外。但隨著社會生活發展豐富,國家、個人合伙以及企業聯營等非法人組織持續大量地參與民事活動,導致民事主體范圍不斷擴大,非法人組織沒有民事主體資格的傳統觀念正面臨挑戰,[2]因此,學者建議,我國民事基本法應明確賦予企業法人分支機構民事主體資格,[3]或者將其作為第三獨立民事主體對待。[4]
事實上,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已經廣泛地、經常地作為民事主體出現在經濟生活中,比如以分支機構名義進行經營活動、締結相關合約,作為權利人享有相關財產權益,以分支機構名義參加訴訟,甚至承擔民事責任等。相應地,有關法律法規也對企業法人分支機構參與民事活動做了規范。比如,《商業銀行法》第22條規定,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在總行授權范圍內依法開展經營,《著作權法》明確賦予“其他組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資格,《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意見第40、41條直接賦予“其他組織”以訴訟主體資格,并進一步解釋其他組織包含企業法人分支機構。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主要通過契約方式完成,經營權最終表現為對外簽約權。分支機構作為商業銀行法人在特定區域設立的經營主體,享有經營權或者是簽約權,既是分支機構設立的目,也是分支機構存在的條件。
分支機構享有多大范圍的簽約權,取決于商業銀行法人意志。一般來說,分支機構的權限首先體現在依法登記的經營范圍內。若營業執照中無確定的經營范圍(比如僅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批準”等概括性規定),則分支機構的經營范圍應當等同于商業銀行法人。若分支機構的行為超越(營業執照)登記的經營范圍,則應當有商業銀行法人書面授權,或者事后認可,否則,商業銀行有權主張分支機構行為無效。
分支機構具有獨立的簽約權,表現在分支機構可以在經營范圍內以自己的名義與相對人簽署相關合同、協議或者達成合意,其負責人作為當然的有權代表,在該類合同、協議或者合意文件上簽字,具有法律效力。若分支機構負責人在以商業銀行法人為一方當事人的合約上簽字的,由于該負責人不屬于法人機構的法定代表人,則只能以授權代表的身份行使簽字權,且應有法人機構法定代表人的明確授權,否則,該簽署行為可能無效。所謂分支機構自己的名義,當然是冠以商業銀行法人名稱的經過注冊登記的分支機構名稱,而不是其他別的名稱。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曾在《關于領取營業執照的企業能否直接對外簽訂合同問題的答復》中卻規定,企業法人分支機構對外不能直接以自己的名義簽訂合同,而只能根據它所歸屬的法人的明確授權,并以該法人的名義簽訂,由合同產生的一切權利、義務及責任均由它所歸屬的法人享有或承擔;分支機構以自己名義所簽訂的合同,以及它未經歸屬的法人事前明示授權或者事后明示追認而以該法人名義所簽訂的合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確認無效。這一答復,一方面違反《合同法》規定,并與《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自相矛盾,一方面與現實嚴重不符,且其效力有限,應當明確廢止。
盡管我國《民法通則》只認可自然人、法人的人格地位,有關分支機構的民事主體地位尚存疑,但是,作為商業銀行法人依法設立并領取營業執照的“其他組織”,《民事訴訟法》則充分肯定了分支機構的訴訟主體地位,即分支機構可以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是受法院裁判拘束的利害關系人。
需要說明的是,分支機構參與民事訴訟作為原告時,應以自己名義,而不必將商業銀行法人作為原告或者共同原告,除非分支機構被依法撤銷,或者商業銀行法人機構明確表示將取代分支機構作為原告。
當分支機構作為被告時,應以其名義獨立參加訴訟,無需將商業銀行法人取代分支機構作為被告,或者將其作為共同被告。這是因為,訴訟主體只表明誰是具體訴訟活動的當事人,至于該當事人無力履行義務時應替代履行的其他人,并不一定作為該訴訟的當事人,而且,作為依法核準登記并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完全有權利以自己名義獨立參加訴訟活動。如果將其法人機構作為共同被告或者以法人機構取代分支機構作為被告,不利于法院及時查清事實,解決糾紛,也對權利人權益保護無任何積極作用。正是基于此考慮,《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4條規定,企業法人分支機構為他人提供保證的,人民法院在審理保證糾紛案件中可以將該企業法人作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但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提供保證的除外。
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雖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其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被告但,擁有相應財產,[5]理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只有當自有資產不足以承擔責任的,方可要求其所屬法人承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78條規定,“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不能清償債務時,可以裁定企業法人為被執行人。企業法人直接經營管理的財產仍不能清償債務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執行該企業法人其他分支機構的財產。”可見,在司法實踐中,作為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完全可以成為民事責任主體,首先以自己財產承擔責任,當自有財產不足時,法院可以直接裁定執行其所屬法人甚至所屬法人其他分支機構財產,無需通過追加被告另行審判的形式。
所謂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由行政法律規范調整的,因行政主體行使職權而形成的行政關系。[6]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方是行政主體,另一方是行政相對人。行政相對人,就是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處于被管理和被支配地位的機關、組織或者個人。它一般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對前兩種人之概念、特征和構成要件,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都清楚無疑,唯對第三種人即其他組織在概念、構成要件的認識上,可謂紛繁復雜。
盡管如此,筆者認為,商業銀行法人分支機構依法核準登記、領取《營業執照》進行經營活動,參與行政活動,接受有關機構監管,屬于我國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其他組織”,必然成為行政法律關系的相對人。
我國《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等規定,“其他組織”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之。上述法律均為對“其他組織”作明確界定,但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7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本解釋外可以參照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1992年出臺并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0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49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包括“法人依法設立并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認定違法主體有關問題的答復》(工商企字[1999]第233號)規定:“……各類企業法人設立的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分支機構,均屬于從事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企業和經營單位),依照《行政處罰法》等現行有關規定,該經濟組織可以作為行政處罰案件的當事人,當該經濟組織不能完全承擔有關行政責任時,應由其所隸屬的企業法人承擔。”另外,從銀行業監管的實際情況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經營活動受銀監會當地派出機構監管,其違法行為由當地監管機構進行處罰。從銀行分支機構面臨的行政責任來看,除罰款可能由于數額巨大超出分支機構支付能力需要商業銀行法人繳納外,其他如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業整頓、吊銷金融許可證、取消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等處罰措施,均可由分支機構獨立承擔,不存在分支機構因責任能力不足不能成為行政相對人的理由。因此,要正確認識分支機構作為行政相對人的資格,避免行政執法中出現“合并處罰”或者越級處罰等程序性錯誤。
綜上分析可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雖然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和行政相對人資格,能較為充分地參與市場經營和社會生活。這無疑極大地提高了商業銀行法人經營效益,同時,也因為分支機構的最終責任由商業銀行承擔,這樣的便利和充分也無疑增加了商業銀行法人的經營風險。因此,合理選擇分支機構形式,[7]科學進行授權管理,嚴格監督與考核,是“統一法人、授權經營”的商業銀行管理模式下面臨的重要課題。
[1]江平,趙旭.法人分支機構法律地位析.《中國法學》,1991年第5期.
[2]查全紅.論企業法人分支機構的法律地位.《理論建設》,2013年第2期.
[3]董超英.必要·可能·可行——論企業法人分支機構之民事主體資格.《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5年9月.
[4]江平,趙旭.法人分支機構法律地位析,《中國法學》,1991年第5期;張曉鷗,吳一鳴.論“其他組織”的法律地位——兼論民事主體標準,《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6月;查全紅.論企業法人分支機構的法律地位.《理論建設》,2013年第2期.
[5]關于分支機構是否擁有財產,有不同意見。參見付家東“論分公司的法律地位”,《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5月。但是,筆者認為,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依據總行授權占有的營運資金,以及購置的車輛、房產等資產,均屬于分支機構所有。分支機構擁有一定財產是不爭的事實.
[6]張正釗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底1版,第31頁.
[7]譬如選擇設立具有完全法人資格的子公司(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大型銀行集團控股公司型的組織模式已經受到有關方面關注。這種控股型的銀行集團是由多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分支行組成。這種組織形式有利于發揮分支機構的活力,有利于改變大一統局面下資金流向的不平衡性,更有利于解決分支機構的法律責任承擔問題。參加賴輝、徐靜:罰單下給誰——商業銀行分支機構行政處罰責任能力辨析,《中國金融家》,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