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羅 琎 李 丹
(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 海口 570100)
目前,進入網貸行業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只需花錢買一套軟件,辦一個網站,再到工商局和網絡管理部門注冊,即可開展網貸業務,工商局對網絡借貸平臺沒有任何注冊資金門檻的設置。這些P2P大多數由幾個人注冊成立的小公司,注冊資金大多是虛假注資,甚至連網站上的法人營業執照都是偽造大型企業營業執照、關聯股東系虛假股東。由此可見,眾多小規模網絡借貸平臺普遍存在缺乏基本資金周轉能力及信譽度的問題。
P2P網貸平臺在我國并沒有真正做到個人對個人,而是發展到向資金借出方發行理財產品,以高額的收益吸收存款,再以發放貸款的形式將資金借給企業或個人,將資金和需求方匹配,多種功能集于一身。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很多網貸公司在資金管理及風險防范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漏洞,導致高風險集聚。一是資金隨時有被挪用的風險。P2P公司往往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公司名義開立個人賬戶,投資人將錢直接打給該賬戶,再由P2P公司將錢打給資金需求者。這意味著每天在P2P公司賬戶中將產生來自投資客戶的大量沉淀資金,P2P公司對這部分資金沒有任何有效的監管措施,僅靠公司高管的自律性,資金被卷走或者挪用,投資人無法察覺。二是風險防范能力有限。P2P網貸平臺一味追求業務量,對借款人資信審核僅通過借款人自己提供的信用報告進行判斷,對借款信息缺乏實地核準,并大力發展抵押擔保貸款、流轉擔保貸款、聯合擔保貸款、個人信用擔保貸款,有的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重復抵押兩三次,借貸網未能及時發現,造成償還風險。
不少網絡貸款平臺屬于民間機構,信息不夠公開透明,投資人看不到平臺真實的壞賬率、資金進出、項目結算等數據;在借款人“出標”上,有些平臺老板以借款人的身份向投資人招標,借款人身份真假難辨;借款人只需要填寫個人信息,上傳身份證、學歷證明、收入證明等資料就可以獲得借款資格,向網友募集資金,而投資者只能看到借款者的網名。遍布全國的網貸投資人面對良莠不齊的眾多網貸公司,虛假的投資信息則讓投資人根本無從準確判斷,使一些原本可緩解小微企業貸款難的網貸平臺正在悄然變味。
眾多借貸平臺存在一個普遍現象,以“秒標”、分級獎勵等各種優惠活動吸引投資者參與,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而投資者往往為了搶標而忽略對平臺資質、能力和誠信方面的考察。
P2P網絡借貸平臺,我國法律法規對此尚無明確規定,目前沒有主管機構愿意對其主管。因此,網貸平臺依舊處在一種無序的野蠻生長狀態,而且當中有些業務甚至已經觸及到了法律紅線。與海外P2P模式相似的網貸平臺在國內出現已有6年時間,但目前卻基本處于監管空白。
一是事前監管不嚴。P2P網貸的準入門檻低,工商部門對網絡借貸平臺的注冊資金沒有限制。二是事中監管不到位。根據國務院令第292號《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和信息產業部令第33號《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規定,國家對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的備案制度。但事實上,大多數第三方支付平臺公司卻并不將這一備案納入到對商戶資質的考評當中。目前國內眾多小型網上平臺并沒有實現備案,對備案認證也不做硬性規定。三是事后監管空白。P2P網貸平臺在運行后,缺乏最終的主管部門對其進行監管,借貸平臺吸收的資金去向、用途完全依靠平臺高管的自律性,極其容易發生法律風險。
目前,互聯網金融領域以參與主體為監管依據,如銀行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服從銀監會的相關監管,以阿里巴巴金融為代表的小貸公司由地方政府監管,以宜信為代表的P2P網貸業務、以支付寶為代表的電子支付業務則無明確的監管部門,主要依靠行業自律。網絡金融監管體系的錯位,容易出現監管標準不統一而引發業務混亂,從而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
作為一個新型的金融服務行業,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管理。因此,需要對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包括金融法律體系的修正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相關的基礎性法律立法和互聯網金融相關的部門規章和國家標準制定等。將P2P網貸納入銀監會監管范疇,由銀監會出臺相關的規章制度,為網絡借貸行業的正常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將P2P網絡借貸平臺定義為一個真正信息發現與發布平臺,實現信息的對接目標,而不要一躍成為“信用中介”和“準金融機構”,以防止風險的聚集和擴散。
一是提高準入門檻,工商部門需要加強對網絡借貸平臺準入的審批,對注冊資金設置金額限制,加強P2P公司業務范圍的監管;網站備案登記機構要加強網絡借貸企業信息發布管理。二是強化監管力度。像支付寶一樣,給審批合格的網絡借貸借貸平臺發放《支付業務許可證》;將各網絡借貸平臺接口向監管部門開放,政府留存后臺數據,辨別交易的真假;由第三方評級公司參與提供借款人的信用評估報告。三是由銀行托管資金款項。P2P平臺每天有大量資金往來,產生的資金沉淀,應放在第三方平臺上進行監管,由商業銀行托管或者監督網貸公司的資金款項,避免平臺自己掌管。
[1]官大飚.我國P2P網絡借貸發展存在的風險及其監管對策[J].臺灣農業探索,2012,118(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