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超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財政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1929年發生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2008年又一次發生了經濟危機,時隔79年。兩次經濟危機都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的危害,對各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痛苦,要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就必須清楚地知道發生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只有知道了根本原因才能夠從根本上避免經濟危機的再次發生,因此深入研究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就顯得非常的重要而且有意義。
熊彼德認為經濟周期發生的原因是由于經濟活動中的創新所導致的,由于創新活動是斷斷續續的,從而導致經濟發生經濟波動而不是持續的繁榮。凱恩斯認為: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在于流通領域中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來使生產出來的全部產品被銷售出去,從而造成了生產過剩。①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貨幣存量的變化與經濟狀況、貨幣收入以及價格的變化密切相關。②也就是說:弗里德曼認為經濟危機是由于貨幣供應量引起的。伯南克認為:總需求的下降是大蕭條爆發的決定因素,抑制總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世界范圍內的貨幣供給緊縮。③希勒認為:不管哪一種反饋環理論在起作用,投機性泡沫都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也不可能永遠擴大,當這種需求停止時,價格上漲也會停止。④
本論文認為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是非理性投機所導致的。與希勒的觀點非常接近。不同之處在于本論文把投機分為理性投機和非理性投機,認為理性投機不會導致經濟危機,并有益于經濟發展;只有非理性投機才會導致經濟危機的發生。而希勒則沒有對投機進行分類。
本論文嘗試從經濟總量這一角度建立數學模型。認為經濟危機是經濟處于不均衡狀態時的一種經濟現象,因此從經濟均衡狀態入手逐步分析到經濟不均衡狀態,進而分析出發生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非理性投機,而且是根本原因。
宏觀經濟學中對于經濟體的經濟總量有一個公式,即GDP=C+I+G+NX。Y=AD=GDP=C+I+G+NX此公式成立于經濟處于均衡狀態時,此時經濟處于正常運轉狀態。所有的生產要素都已經充分利用,所有的商品和服務都已經被充分使用或投資。在經濟均衡狀態下,I=S,即投資等于儲蓄。但是不同的國家C、I、G、NX在GDP中所占比重并不相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能不足,即供給小于需求,因此該經濟體要努力擴大生產,提高產量,一般應以I所占比重較大或最大,這樣才能加快發展速度,盡快富裕起來;對于發達國家,在各個領域都已經供給大于需求,因此該經濟體應該擴大消費,防止需求不足問題,則應C所占比重最大,其次為I、G、NX,I、G、NX的比重在不同的階段比重不同。
當經濟處于非均衡狀態時,Y=AD=GDP=C+I+G+NX+RS+IRS,RS即Rational speculation理性投機,在此對于理性投機采納薩繆爾森對投機所下的定義:Speculation involves buying and selling in order to make profits from fluctuations in prices.A speculator wants to buy low and sell high.The item might be grain,oil,eggs,stocks,or foreign currencies.Speculators do not buy these items for their own sake.The last thing they want is to see the egg truck show up at their door.Rather,they make a profit from price changes.⑤(譯文:投機就是為了從價格的波動中獲得利潤而進行的買和賣。一個投機者想要的是低買高賣。買賣的項目可以是谷物、石油、雞蛋、股票或者外匯。投機者們購買這些資產不是為其自身著想。他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載著雞蛋的卡車出現在他們的門前。他們更喜歡從價格的變動中獲得利潤。)本文把此類投機歸屬于理性投機,也就是說這些投機者是專業的投機者,具有豐富的投機知識和經驗,對于市場的判斷多數是正確的。他們對投機品進行時空的轉移,使之從豐富的時空轉移至稀缺的時空。薩繆爾森認為這類投機對于社會是有益的。IRS即Irrational speculation非理性投機,在此給非理性投機進行定義,非理性投機是指這樣一類投機者進行的投機行為,他們沒有或者有很少關于投機資產的知識和經驗,他們通過跟風理性投機者或者從眾心理而進行投機,購買這些資產也不是為其自身使用,他們的目的也是通過資產價格的波動來獲利。理性投機者與非理性投機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投機經過精密的計算和自身的知識經驗,后者則是一種盲目的樂觀和從眾心理。
在理論上對于投資與理性投機難于區分,故而對于投資與理性投機不做嚴格的區分。投資與理性投機對于經濟體的發展都具有促進的效果,因此沒有必要做嚴格的區分。投資分為金融投資與實物投資,金融投資者通過投資購買某一金融資產,預期會獲得利息或分紅,從而獲利取得投資收益。實物投資者通過購買實物資產進行使用從而再生產,從而使得經濟體能夠健康穩定的持續發展。投機分為金融投機與實物投機,金融投機者購買金融資產不是為了將來獲得利息或分紅,僅僅只是為了獲得金融資產的價差,通過低買高賣獲得價差利潤。實物投機者購買實物資產一般靜置在那兒(例如炒房者購房后既不居住也不出租,只等價格上升到更高價位,然后獲利了結。),并不使用該項資產的效用,從而失去了制造該產品的初衷,靜等該項資產價位上升,然后出售獲利。
從效用利用的角度來分析經濟非均衡狀態時的等式Y=AD=GDP=C+I+G+NX+RS+IRS,C:消費,消費充分的使用了商品的效用,經濟學上說得很清楚,生產的目的是消費,通過消費者消費產品從而消費了該項產品的效用。I:投資,投資的過程使用了商品的效用,進而將來獲得更大的效用。G:政府購買,政府購買通過轉移支付和政府提供服務而兌現,其實質是消費和投資。NX:凈出口,凈出口是本國生產的商品被他國居民消費,其實質還是消費。總之,通過C+I+G+NX這一過程,商品效用被充分利用。這就是古典經濟學所描述的充分就業狀態,經濟體通過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進行自我修正、自我調整、自我修復。RS:理性投機,理性投機的出現使得該項商品的效用進行時空轉移,然后利用其效用。IRS:非理性投機,是把資產閑置起來,從會計的角度看來,該項資產由于折舊價值正在逐步損耗,但是在價值減少的過程中并沒有使用該項商品的效用。因此,本文提出可以從商品效用是否被利用這一角度來識別非理性投機,即商品效用沒有被使用的是非理性投機。
由于C、I、G、NX具有效用的使用這一同質性,可以假設C+I+G+NX+RS=X1×P1,X1表示消耗商品數量,X1的價格為P1,同時假設IRS為X2×P2,X 2表示非理性投機品的數量,X2的價格為P2。這樣 Y=AD=GDP=C+I+G+NX+RS+IRS,就可以寫為Y=AD=GDP=X1×P1+X2×P2。現在假設某國經濟體中出現了對商品的非理性投機,最先進行投機的投機者往往都是非常專業的理性認識,經過理性分析發現某一商品價格極有可能在將來會上漲,于是購買該商品,從而造成囤積該商品。這時就會出現一些跟風者,從而增多了對于該項商品的需求,而供給最初沒有改變,從而形成供不應求的局面,于是該商品價格上漲。該商品價格上漲,進而更多的人購買該項商品,這樣就會進一步助長該商品價格的上漲。價格上漲的時間越長,跟風的人就會越多,因為事實證明該項投機是正確的,最后形成牛群效應,社會中大多數人都在購買該項商品。社會中的資源也大多轉向生產該項產品,直到社會中再也沒有資源來支撐該項商品的價格上漲,于是該商品價格達到價格頂點穩定下來不再上漲。但是投機者購買該商品的目的不是為消費,也不是為了進一步生產而做的投資,僅僅只是為了獲得價差利潤,當他們發現投機品價格不再上漲時,必然會出售該項商品。這時社會中的人要么沒有對于該商品的需要,要么有需要但無購買力,從而該商品的需求量較小,而由于長期的投機品積累社會中存在大量該商品,于是該商品出現供過于求,價格開始下跌,價格一旦下跌,投機者開始恐慌,于是出現更多的投機者出售該商品,進而形成對于該商品的拋售,短時間內市場上充滿了該項商品,從而形成價格崩盤,許多投機者頃刻間負債累累或者財產大幅縮水或者一貧如洗。經濟危機爆發,全國經濟陷入蕭條。如果該投機品不僅國內投機者購買,世界各國大多購買了該投機品,那就會形成國際性的經濟危機。
對公式Y=AD=GDP=X 1×P1+X2×P2進行分析,假設投機品能夠連續上漲4年,并假設X1、X3、X5、X7、X9分別為第 1~5年的消耗商品數量,X2、X4、X6、X8、X10分別為第 1~5年的投機商品數量。如果商品用于消費和投資,該商品的市場價值就不進入下一年;但如果商品用于非理性投機,由于商品效用沒有被使用或消耗,投機品的市場價值就可以進入下一年。投機品上漲的第1年Y=AD=GDP=X1×P1+X2×P2,此時(X1×P1)>(X2×P2),社會中有足夠的資源支撐投機品的上漲,此時大量資金流向投機品;進入投機品上漲的第2年Y=AD=GDP=X3×P1+X4×P4,此時(X3×P1)>(X2×P2+X4×P4),社會中有足夠的資源支撐投機品的上漲,此時繼續有大量資金流向投機品;進入投機品上漲的第3年Y=AD=GDP=X5×P1+X 6×P6,此時(X5×P1)>(X2×P2+X 4×P4+X6×P6),社會中尚有足夠的資源支撐投機品的上漲,此時能夠流向投機品的資金越來越少,購買投機品發家致富已基本形成共識,投機進入了全民時代;進入投機品上漲的第4年Y=AD=GDP=X 7×P1+X 8×P8,此時 (X 7×P1)=(X2×P2+X4×P4+X6×P6+X8×P8),社會中已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投機品的上漲,此時已經基本沒有資金流向投機品,終于不再有新的資金流向投機品,投機品價格達到最高價格,投機品價格停止上漲;由于先前的投機品價格上漲,社會中積累了大量的生產投機品的廠房、機器、原材料等,因此會繼續生產該投機品,進入投機品生產的第5年Y=AD=GDP=X9×P1+X10×P10,此時(X 9×P1)<(X 2×P2+X 4×P4+X6×P6+X8×P8+X10×P10),逐漸投機品中的資金開始撤離,投機品價格開始下跌,大量投機者出售投機品,投機品價格加速下跌,更多的投機者加入拋售投機品的行列,于是出現投機品價格崩盤,進而帶動整個經濟體經濟衰退,甚至出現經濟危機。
非理性投機的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理性投機者購買投機品;第二階段,少量非理性投機者購買投機品,投機品價格開始上漲,購買投機品使得非理性投機者獲利,從而形成示范效應;第三階段,大量非理性投機者購買投機品,投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購買投機品使得投機者快速致富,進而形成更大的示范效應,“購買投機品,能夠快速致富”的信念基本達成全民共識;第四階段,牛群效應階段,即“購買投機品,能夠快速致富”形成全民共識,此時社會上彌漫著不勞而獲的普遍心態,都想著購買投機品來快速致富,進入全民購買投機品時代,此時支撐投機品價格上漲的經濟資源已經大多被吸引到了投機品上;其他行業的經濟資源正在逐漸枯萎,并且其他行業正在逐漸枯萎、破滅;第五階段,隨著其他行業的逐漸倒閉、凋零,投機品行業終于停下了價格上漲的步伐,理性投機者率先套現撤出資金,少量非理性投機者也開始套現,投機品價格開始下降,緊接著大量非理性投機者開始大量拋售,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恐慌引起進一步的恐慌,更多的非理性投機者加入拋售投機品的大軍,價格快速下跌,進而恐慌開始蔓延,經濟危機爆發。正如羅伯特·J·希勒所言:“在反饋環理論中,最初的價格上漲導致了更高的價格水平的出現,因為通過投資者需求的增加,最初價格上漲的結果又反饋到了更高的價格中。第二輪的價格上漲又反饋到第三輪,然后反饋到第四輪,依此類推。”⑥
第一階段,1630年前后,荷蘭人培育出新奇的郁金香品種,其深受人們的歡迎;第二階段,王室貴族以及達官富豪們爭相購買最稀有的郁金香品種,價格開始上漲;第三階段,法國盛行的奢侈之風把郁金香的價格進一步抬高起來;第四階段,1634年,炒買郁金香成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美元一朵的郁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后就升值為2萬美元了;第五階段,郁金香的價格進一步上升。在巴黎一枝最好的郁金香花莖的價錢相當于110盎司的黃金,全民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機。郁金香市場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潰。有些品種郁金香的價格狂跌到最高價位的0.005%。郁金香泡沫破裂。
1717年約翰·勞在法國成立密西西比公司,實施債務—股權互換計劃。第一階段,1719年密西西比公司發行10萬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爾,股票一上市就被搶售一空;第二階段,股票價格開始上漲;第三階段,股票價格直線飆升;第四階段,更多的人購買股票,有時股票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上揚10到20個百分點;第五階段,全民炒股,為獲得價差利潤而買股票,不再是為分紅而買股票。半年內股價從500里弗爾被炒到18000里弗爾。1720年初密西西比股價暴跌,股價在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爾,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爾。國家進入經濟衰退。
1833~1836年,芝加哥的土地價格在3年之內暴漲6400%。1837年,房地產市場進入被迫拋售的惡性怪圈,大量銀行破產。
從2001年起,美聯儲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采取低利率政策,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開始逐漸上漲,從2001年~2004年房價小幅上漲,并輕微波動,此階段主要是投資購買和理性投機。從2004年開始大量的理性投機者和非理性投機者加入購買,房價開始持續上漲。到2006年由于房價已經連續上漲了兩年,更多的非理性投機者加入購房行列,房價進一步上漲,買方致富形成全民共識,甚至于形成國際共識,于是美國人買房按揭貸款,其他國家的人購買由美國房產抵押的債券,房價的上漲獲得了更大的動力。此時美聯儲注意到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于是提高利率,按揭貸款的購房成本在不斷加大,終于有部分購房者支付不起按揭貸款,只好轉手賣掉,逐漸賣房的人在增多,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由供不應求轉變成供過于求,房價于2007年開始下跌,之后恐慌房價連續下跌,更多的人賣出房子,房地產市場終于崩盤,于是美國發生次貸危機,進而成為全球經濟危機。
本文認為熊彼得所說的創新引起的只是經濟波動,這種經濟波動是不可避免的,創新不會引起經濟危機,創新會帶來經濟結構的調整,對經濟體是有益的。而經濟危機是可以避免的,經濟危機對于經濟體是有害的,經濟危機只會由非理性投機引起。
非理性投機的出現,必然伴隨著投機泡沫的出現,而投機泡沫必然會破裂,緊跟著就是經濟危機的出現。投機泡沫持續的時間越長,對實體經濟的擠壓就會越嚴重,進而對實體經濟的損害就越大,因此多數國家對于投機泡沫的出現都持否定態度,當發現有投機泡沫時使用貨幣政策使投機泡沫破裂。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就是美聯儲使用貨幣政策使得房地產投機泡沫破裂。
[1]【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著.高鴻業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譯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9年:第21頁.
[2]【美】米爾頓·弗里德曼等著.《美國貨幣史》巴曙松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第482頁.
[3]【美】本·S.伯南克著.宋芳秀等譯.《大蕭條》,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2頁.
[4]【美】羅伯特·J·希勒著.李心丹譯.《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77頁.
[5]【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著.蕭琛,蔣景媛,等譯注,雙語版.《經濟學》(第18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年9月:第205頁.
[6]【美】羅伯特·J·希勒著.李心丹譯.《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