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東凡 黃 瑞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9 月11 日,日本政府的“購島”行為,造成中日關系緊張。作為全球兩大經濟實體,中日兩國經濟貿易往來頻繁,在國際貿易、金融合作以及旅游服務業等方面聯系尤為密切。一旦經貿對峙會給雙方經濟帶來重要的影響。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國,而日本也是繼歐盟、美國和東盟之后,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國。因此,由釣魚島事件引發的中日間貿易戰將對雙方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有廣闊的國內市場,而日本是典型的外需型國家。中國可以通過刺激國內需求和出口多元化來填補中日貿易的缺口,但日本則會失去支撐經濟增長的最大國外市場。不僅如此,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內需潛力,如若外需不足,中國將會努力增強投資信心、刺激居民消費,從而拉動經濟的增長。由此看來,中國經濟不會因中日危機而影響其正常的增長。但通過研究不難發現,中日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不可小視。下面將對釣魚島事件給中日經濟帶來的影響分別作出簡單闡述。
日本經濟主要靠出口來拉動,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市場是日本企業盈利的重要來源。日本經過對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市場出口然后再出口到中國大陸的份額也相當可觀。
中國是日本汽車產業最重要的海外市場,并且日本在中國的汽車銷售量一直在外資汽車品牌中占據領先地位。但9 月份以來,作為日本經濟支柱的汽車出口產業在中國連連受挫,包括本田、豐田、日產、馬自達等都受釣魚島事件影響而銷量下降。日系在華車企因減產而產生的損失約2.5 億美元。
除此之外,日本電子產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是很大的。釣魚島事件升級以后,日本電子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也由此下滑不少。例如:夏普彩電、索尼、松下等的市場份額下降迅速。而東芝、三洋等日系家電品牌的占有率也都跌至1%以下。這對日本電子產品的廠商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從中可以看出,釣魚島事件給日本的出口企業產生了致命的重創,嚴重影響了其對外貿易的發展。
中國稀土儲量較大,同時擁有大量稀土開采國的控股權。中國是世界主要的稀土供應國,中日關系緊張,可能導致日本稀土供應不足。而稀土號稱“工業味精”,是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戰略性原材料。日本作為以高科技制造業為主的國家,對稀土的需求量是巨大的。除此之外,日本大多數高端制造業的稀有金屬也需要從中國進口,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程度較高。
受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赴日游客人數眾多,是日本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支撐。通過研究數字可以看出,中國赴日游客人均消費16 萬日元,是其他國家在日本人均消費8 萬日元的兩倍。但自釣魚島事件以來,中國民眾赴日旅游意愿大大降低。由此看來,即使中國政府不對日進行經濟制裁,單由中國民眾發自內心的對赴日旅游的抵制,也將對日本旅游業的經濟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釣魚島事件引發的中日經濟緊張,對中國貿易的沖擊也不容小覷。在全球先進制造業領域,日本占據著關鍵中間投入品和生產設備主要供應者的地位。日本電子材料、半導體硅晶圓等的世界市場占有率較高,日本出口中國的貨品中,中高端及高科技產品較多。同時,日本目前是中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如果貿易戰爭爆發,對日本出口停滯,加上歐盟、美國出口市場不景氣的因素,中國要實現穩定出口的戰略目標也會很困難。
中日經濟互補性強,在汽車、電子等重要產業,中國處于生產的下游,日本則處于生產的上游。在日本對華出口中,賤金屬及其制品、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運輸設備等,這些產品多數位于產業鏈上游,為中國的電子、汽車等行業生產提供關鍵的核心元器件和零部件。如果日本對此進行限制供應,中國勢必出現供應短缺,這無疑將會對中國汽車、電子等行業的生產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
日本對中國內地投資數額巨大,是除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以外的最大外資來源地。研究發現,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日資在華企業盈利下降的環境下,日本對華投資仍然大幅增長,從中說明日本對中國市場的長期預期收益是很高的。不僅如此,日本還加大了設備與技術的更新,這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將有重要的作用。但釣魚島事件將會打擊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的信心,從而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經過研究分析不難看出,釣魚島事件不僅對中日經濟均會帶來嚴重的負效應。在兩國金融合作方面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中日兩國在本幣互換、互買國債等金融領域加強了合作,以促進兩國的經濟穩定并且方便中日兩國的經貿活動。如果釣魚島事件不斷升級,不僅會導致區域金融、貨幣等方面的合作停滯,而且也會對兩國金融穩定帶來不利的影響。目前日本債務居高不下,中日兩國的金融合作對日本的經濟金融穩定意義較為重大。與此同時,中日金融合作如果停滯,對中國的匯率制度改革、貨幣國化等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綜上所述,釣魚島事件引發的不僅僅是政治矛盾,它對中日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各種現實例證與經濟預測,在釣魚島事件斗爭不斷升級的過程中,中日兩國的經貿發展也會受到相應程度的影響。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五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吳騰華.貨幣銀行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