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軍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61)
企業進行私募股權融資在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風險,從企業和私募股權接觸開始到后續的各個階段都應該強調規避風險,制定控制策略,使企業面對PE風險得以充分準備、順利進行和完美結束。
企業必須首先明確PE的目的,是單純地為了融資、套現部分股權、引入戰略合作伙伴,還是為了上市。PE要實現的目標不同,擬選擇引入的投資者也應該不同。如果事先不清楚私募的目的而跟風操作,會在后續的私募介入進程中迷失方向,從而使企業處于被動地位。
若私募是為了企業上市,應當避免選擇那些同自己在業務上有上下游關系的戰略投資者。一方面,引進的戰略投資者很可能會成為控制企業股份的潛在競爭對手;另一方面,戰略投資者的介入容易在上市的審核中遭遇審核風險,從而使上市遇阻,顯而易見的法律風險就是無法擺脫的關聯交易。假使企業想得到投資者在科技、管理或公司治理上的支持,以及獲得業務的上下游、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優勢互補,最好選擇戰略投資者。
戰略投資者的目標是首先會考慮自身發展戰略,希望實現對投資企業的長期控制,與金融投資者相比較,前者尤其關注企業的控制權。從長遠的角度去看,卻對優化企業股權結構沒有好處。因為上市公司對股權設置中“一股獨大”的情況有嚴格限制措施,這對希望上市企業來講,無疑將留下巨大的風險隱患。
與追求企業控制權的戰略投資者不同,金融投資者追求資金的回報,不渴求控制企業。如果選擇了金融投資者,融資企業可以在協議中設定一些控制股權設置的條款,比如股權轉讓的期限條款,包括對受讓方的限制。也可以通過行使優先回購權,增設否決權等形式促使金融資本有序退出,同時限制戰略投資者的惡意收購。
融資方如果與投資方在價值、立場上不能統一,投資者將會怠于履行許諾的投資義務,最后很難避免兩敗俱傷的局面,通常還會波及到管理層更迭或投資者不得不出讓股權的結果。
實際上,融資者與投資方最終目標應該是統一的,那就是實現更高的投資回報。企業采取控制私募股權風險的策略,也是為了防范投融資雙方出現法律糾紛,為了更好地協調投融資雙方的利益,促使雙方目標的實現。在準備階段就應該厘清兩者的利益分配,這樣在后續的合作中就可有效地防止投融資雙方出現沖突,而最終實現“雙贏”的目標。
關于對投資者退出企業的風險控制,是私募股權風險控制的后續問題。
不同的退出方式對融資企業的影響不同,如果投資資金無法實現預期的退出戰略,那么整個私募股權的結局就充滿了很多變數。通常私募股權投資資金會以以下三種方式實現退出:
1.IPO,即首次公開發行并上市。一般而言,這是資金退出的最理想的方式。IPO可以使得企業在上市后重新從投資者手中購回股權,保持公司的獨立性。在融資上,可以滿足企業籌集資金的需要的同時,滿足獲得流動性的愿望。
2.股權轉讓。股權轉讓不僅是融資企業引入投資資金的方式,也是投資資金成為公司的股東后向其他投資者轉讓其股份實現資金退出的方式。股權轉讓的退出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融資企業由其他企業收購兼并;二是融資企業由另一家投資資金收購,然后接受后續投資。
3.股份回購。股份回購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股份回購協議條款,即投資者入股創業企業風險控制的手段之一,如果企業經營沒有達到預期要求,投資人要求企業在一定時間按一定價格回購投資的股份。二是企業為了收回企業的控制權,也可以要求收購投資人手中的股份。
首先,企業應當謹防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以股權轉讓的形式出讓股權給企業競爭對手。重點控制手段主要在投資股權協議中對投資方的出資期限、出資方式、投資手段、退出方式、退出限制等方面進行限定。
其次,企業應當有整體融資計劃,規劃每一個階段投資資金的退出和流入。對于企業而言,引進后期投資的基金作為股東,還可以利用后期投資者成熟的管理經驗,獲得增值服務來降低風險。
最后,企業應當預防投資者因對企業喪失投資信心而撤出投資。投資資金的提前退出,對急需資金的企業可以說是悲劇性的災難。因此,企業應當在平時就做好和私募股權投資者的交流工作,努力使雙方的目標靠擾,讓投資者對企業的前景充滿信心。
私募股權法律風險控制是一項貫穿全程并密切聯系投資方和融資方利益的系統工程。該系統工程從引入投資資金的目標和選擇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入手,并在資金進入企業的過程中進一步體現,到投資退出時得到真正考驗。
[1]李小海. 企業法律風險控制[M].法律出版社,2009:105—107.
[2]潘福仁. 股權轉讓糾紛[M].法律出版社,2007: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