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峰
(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溫州分公司,浙江 溫州 325021)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暴風雪、干旱、超強臺風等極端氣候,以及特大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和損失程度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正常年份重大的自然災害所導致的經濟損失達1500 億元以上,而受到災害襲擊的人數在2 億左右。在不斷頻發的自然災害的巨大損失的面前,國外相對成熟的巨災保險體系相比較,我國巨災風險管理目前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風險防范的意識薄弱、領導機構和相關部門的思想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國家對責任災害進行防御尚未建立有效的體系機制、在自然災害發生之后的應急處理機制難以發揮重要作用、自然災害發生之后進行融資比較困難、政府和保險機構對自然災害受害者的補償水平低下、對于災害進行商業化運作的保障程度落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對于巨災之后的商業運作模式還未在完全程度上建立有效的機制體制,無論是在國家政策的層面上,還是在財稅制度和國家立法上,均為建立完善和有效的機制,在對于巨災的保險體系方面更是沒有建立起相關的制度和體系。我國目前具有部分對自然災害進行保險的相關保險業務,但是這些保險業務的品種比較少,并且發展十分緩慢,政府也沒有制訂有效的政策予以保障和支持,存在供需不足的矛盾。為此,我國目前在巨災的經濟損失的補償方面主要還是依靠國家臨時性的撥款補助為主,這是一種典型的事后補償,是民眾在事先無法進行預測的,民眾不清楚在發生巨災之后政府是否會進行一定的補償,即使我國大部分民眾認為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在發生巨災的時候政府肯定會給予補助,但是人們無法預測政府到底會在怎樣的程度上進行補償,補償的多少是由政府在巨災發生之后才決定的,政府可以多補、少補甚至不補。除此之外,我國的商業保險機構能夠為巨災提供的保險補償的力度是十分低的。我國在1998年發生了特大的洪澇災害,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2000 多億元,但是我國商業保險機構所提供的補償僅僅為30 億元,補償的力度和水平十分低下,導致保險補償的功能發揮比較小,對災害的補償是微乎其微的。2008 年512 汶川大地震,來自保險業的賠款僅占整個直接損失8451.4 億元的2%左右這個,比例嚴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巨災往往都是人們無法預料的,即便在現代科技條件下人們對于某些自然災害能夠進行預防,但是現代科技也無法保障有效防范巨災造成嚴重損失,所以,巨災風險所造成的危害,人們大部分都是難以避免的。依據美國PCS 公司的定義,造成的財產損失達到50 億美元的責任災害可以認定為巨災。巨災發生的頻率一般比較小,但是,一旦發生了巨災,巨災造成的破壞性非常強,每次巨災都會造成極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進入20 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破壞和溫室氣體排放,尤其是洪水和風暴災害的發生頻率和破壞度連年增加,以及人口和財產的更加集聚,巨災事件導致的經濟損失快速增加。所以,人們對于巨災的管理的要求和任務也越發迫切和晉級,巨災好一般的風險不同,巨災風險的經營有著自身的特性。
首先是巨災所帶來的損失極大,是普通的一般災害所無法比擬的。很顯然,巨災爆發的頻率是比較低的,但是,由于巨災具有無法預測和避免的特性,往往會帶來人們無法進行估量的巨大損失,所以,這樣的損失是一個或者若干和保險公司無法承擔承保責任的。在發生巨災之后,不同的多個受害者同時會向同一家商業保險機構進行索賠,所以保險機構就必須支付巨額的費用,這就可能導致商業保險機構無法承擔理賠責任甚至導致保險公司的倒閉。比如,美國于1992 年爆發的“安德魯颶風”被稱為“颶風之母”,安德魯颶風給美國造成了300 多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導致了美國數十萬人沒家可回,數以萬計的服務造成損毀,美國多家商業保險機構為此支付了200 多億美元的保險費,直接就導致了60 家美國的商業銀行機構倒閉。
其次是巨災保險業面臨再保險困難。由于一旦放生了巨災,必然使許多商業銀行機構的保險賠款大幅度增加,所以,再保險機構對于巨災保險進行再保險的時候特別小心謹慎,因為如果一旦接受了再保險而在保險期內真的發生了巨災,有可能導致再保險公司的破產。
再次是此種風險問題如果從嚴格的意義上來看是屬于不可保風險的。第一,因為巨災具有發生的頻率較低的特點,但是其一旦發生,災害的強度又特別高、波動性特別強,要對巨災造成的損失進行準確的核準和統計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第二,災害發生之后波及的范圍極其廣泛,其規模之巨大甚至會超過整個保險市場的承保能力,從而形成“損失累積”的效應;三是保險經營所的“大數法則”計算基礎要求有大量獨立的風險單位, 巨災風險因此給保險業的損失計量和產品定價帶來很大困難,對經營穩定性構成巨大的威脅。
我國應該充分發揮再保險市場分散巨災風險的能力,積極引進國際再保險,努力培育和完善國內再保險。然而這個途徑的市場受承保能力并不很大,不能解決保險公司轉移巨災風險的全部問題。一次1000 億美元的地震損失可以使得相當數量的保險公司和再保公司破產,然而與龐大的資本市場相比,巨額損失數據變得不再讓人覺得高不可攀。西方保險公司于是將巨災風險管理的視覺轉向資本市場,也就需要更大容量更經濟的新型風險轉移方式——巨災風險證券化。
巨災風險證券化是巨災風險分散和管理的發展方向,保險公司和再保公司都需要一次來發散風險。在資本市場發行巨災債券(Catastrophe Bonds)是國際上公認的分散巨災風險的有效新模式。根據慕尼黑再保險提供的數據,1997-2006 年的10 年間,巨災債券的發行量增長了約3 倍。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資本市場上的金融工具轉移巨災風險,除了要有更加成熟的市場和投資者之外,關鍵問題是政府和企業加快對建立巨災風險管理市場化機制的緊迫性認識,巨災債券發行機構的特殊性必然使得其設立和運營要突破現行的公司法、信托法、證券法、稅法等諸多部門法,
政府出面解決巨災保險再保不足的方式是成立巨災風險保障基金,保險公司承保來的巨災風險主要依靠巨災風險保障基金來轉移。巨災風險保障基金應該由政府主辦,基金來源可以是公司提取的準備金或保費、社會捐助和財政支出。
巨災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自然災害風險,所以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和相關機構進行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對于目前我國巨災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巨災風險管理機制的模式: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綜合保險公司和資本市場等各方面力量的綜合管理模式。
[1] 石興.巨災風險可保性與巨災保險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2] 李文娟.與巨災風險博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3] 王艷.建立我國巨災保險基金.中國保險報,2008-6-11.
[4] 單浙明.論建立我國巨災保險保障體系.保險研究,2006-4.
[5] 魏華林.中國南方雪災損失和保險補償問題研究.保險研究,2008-3.
[6] 張宗軍.基于公共性基礎上的巨災保險研究制度.保險研究,2008-7.
[7] 楊林.再保險業巨災債券發售活躍. 中國保險報,2009-11-23.
[8] 周延禮.充分發揮保險功能積極參與巨災風險管理.中國保險報,2008-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