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蘭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商品的貿易無疑會帶來技術的流通,正如絲綢之路將我國的四大發明傳播到海外一樣,今天愈發發達的國際貿易在各國技術進步、自主創新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其影響一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方式也從早期單純的商品變成了今天的外商直接投資。與此同時,貿易已經發展到了產業內貿易為主的階段,各個產業內部其作用機理不同使得其對自主創新的影響效果也有明顯差異。
獲取的新技術之所以能夠推動東道國本國技術創新,是因為技術和技能會在東道國經濟中擴散,即技術溢出效應,是技術傳播產生的正外部性。FDI 技術溢出效應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對東道國企業自主創新起主要作用:
1.競爭效應
競爭效應的作用機理是:在技術和管理方面具有優勢的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會打破原有的市場壟斷,迫使本土企業進行學習模仿、加快技術和產品開發。同時,FDI 的進入又會使競爭力不強的本土企業被競爭所淘汰, 競爭機制縮短東道國企業新技術的研發和采用周期。不利的一面是跨國公司在專利權方面的優勢地位會阻礙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使得本土企業產生技術依賴。
2.關聯效應
FDI 通過幫助建立生產性設施,提供技術支持、信息幫助,供應原材料和中間產品,指導企業組織管理形式促進后向關聯效應。跨國公司技術本土化度隨著技術越復雜,產業鏈越長而加深。此外,也會產生強制關聯效應即當地供應商在被強制滿足跨國公司產品技術標準等方面要求。前向關聯效應則有助于東道國盡快形成當地的生產體系,以開發其制成品市場,前向關聯效應在商業服務和基礎設施等行業的作用較為顯著。
3.培訓和人員流動效應
由于在跨國公司的本國員工接受技術培訓,并且學得的技術會隨著人員流動而流動,從而產生技術外溢。
FDI 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也通過非技術渠道進行。1.外資企業的管理機制是產品、工藝創新的制度保障,也是維持較高生產效率的必要條件。國內企業通過借鑒、學習使得自身的制度環境有益于自主創新。但是應該說明的是,越是先進的企業制度其學習難度越大、周期越長, 從而導致技術外溢的效果降低。2.FDI 大規模流入彌補了我國科研資金和企業研發資金相對不足導致的研發資金缺口。
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國在出口某類產品的同時又進口同類產品。20 世紀90 年代產業內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量的近60%,目前這一比例還在迅速增加。因此,要討論貿易與自主創新能力就避不開產業內貿易的討論。由于國際貿易中產業類別很多,各個類別的產業內部貿易與自主創新相互作用的機理也不同,下面就各行業差異性展開討論。
(一)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我國該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其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較大,自主創新能力高。由于該行業的產業內貿易通過發揮技術溢出效應對自主創新投入產生正向影響,該行業的產業內貿易對其自主創新產出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二)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該行業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長期以來是我國產業內貿易的主要行業,位于機械制造業上游,企業通常非常注重利用通過產業內貿易獲得創新的資源。
(三)設備制造業。該行業可以細分為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的分工復雜、產業鏈長,其自主創新投人、產出對產業內貿易倚重。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產業內貿易對自主創新產出具有直接的溢出效應,其間接溢出效應不顯著。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產業內貿易通過其自主創新投入影響自主創新產出,并且自主創新投入對自主創新產出的影響較明顯。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產業內貿易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嚴格控制技術溢出并且行業產品生命周期短,最新技術產品進入我國有一定的時滯,對其自主創新產出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四)其他產業。紡織業、橡膠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塑料制造業、辦公機械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業的產業內貿易對其自主創新產出的影響不顯著。原因在于產業內貿易的溢出效應對其自主創新投入不具有顯著的影響,又對自主創新產出無直接影響。
經過上述分析,可見我國要充分利用外貿來促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勢必分行業量化分析其影響,優化自身貿易結構使得貿易帶來的技術溢出最優化。
[1]李玉梅,桑百川. FDI 推動自主創新:理論框架與對策[J].國際經濟合作,2010(4).
[2]陳燕. 產業內貿易對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 2012(6).
[3]許培源. 貿易結構與貿易溢出的技術創新效應[J].亞太經濟,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