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 100102)
作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我國按照社會發展規律,結合相關法律法規,為了讓那些年齡層次在滿足國家相關規定之后而解除勞動義務或者由于年老導致勞動能力喪失的老年人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從而建立的一種社會制度。我國社會養老保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社會養老保險的對象是退出勞動生活的老年人,只有當他們完全退出勞動生活才會起作用;其二是社會養老保險的主要作用是確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其三是社會養老保險主要通過社會保險來實現。
當前,相關部門已經逐漸意識到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尤其是保障范圍這一塊。過去的養老保險制度是和所有制形式密切關聯的,它的保障范圍和就業關聯養老保險相比就要小很多,養老保險的對象應該是社會中的全體成員,這也是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制度所明確提出的,但是現階段還有極少數的偏遠地區沒有被覆蓋。我國社會養老保險通常在一些國有企業或者集體企業,很多個體的私營企業并沒有參與這一制度,這樣不但會對勞動力資源流動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極大的破壞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全面性。從全國范圍內來說,可以享受到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所有待遇的公民比例還有待提升。
首先,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統一會導致這一制度失去嚴肅性,讓一些不明白的人認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一項區域性的政策而非國家統一政策,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推廣;其次,在同一行業中,由于企業內部規定或者地區政策的差異,養老保險金的繳費率也各有差異,由于企業競爭力存在差異,養老保險制度在無形中為企業創造了一種不公平競爭的環境;最后,由于地區差異性的存在,社會養老保險金的支付標準也各有不同,這樣就導致了勞動力資源流動非常困難,導致勞動力資源無法得以優化配置。
由于企業養老保險并不能得到國家財政的補助和支持,導致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在企業中舉步維艱。從本質上來說養老保險基金應該是國家財政、企業財務部門以及個人支出來共同出資,但是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家財政補助支持相比于個人和企業出資而言更加困難,這是由于近年來各地方政府財務狀況并不是很好,財政收入基本上都用到經常性支出方面,部分地區從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之后,政府財政就從未給予撥款,久而久之造成了養老保險基金入不敷出。
在我國的憲法以及勞動法中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了明確的解釋,但是除此之外,并沒有更加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來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進行規定。所以,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規范來進行約束和監督。另外,我國并沒有設置專門的養老保險監督管理部門,因此筆者建議可以適當的征收社會保障稅,通過稅收這一強力有效的工具,依法征收養老基金,不斷加強人們的納稅意識,逐漸增強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率。
在對社會保險相關法律法規逐漸完善的過程中,應該推行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同時要對社會養老保險的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和統一。逐步建立實施全國性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只有建立了統一的養老保險管理系統之后,才能夠確保制度統一,才能夠更好的處理現階段社會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不廣的問題,逐漸解決社會養老金的發放問題以及繳費率等問題。不斷擴大社會養老保險的范圍,第一步應該將其普及到一些私營企業或者三資企業中,第二步應該加快事業單位、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我國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快,預計到2030年年底,我國退休人員數量將會達到在崗人員的45%左右,對于退休人員的養老費用甚至會達到在崗人員工資總額的40%,這已經極大的超出了國際上所規定的警戒線。如果不進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創新,那么巨額的養老資金很容易造成支付危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以必須要大力擴展養老保險資金的來源渠道,從政府、企業以及個人三個方面出發,讓三方共同支付,在減少單位負擔的同時推動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
總之,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這么多年之后,可以看見明顯的成效,但是從這一制度本身來說,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在實際的運行時也會有一些問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在完善其中存在的問題的同時,還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堅持大統籌、小賬戶,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結合的同時,做實個人賬戶;二是要擴展隱形債務的償還渠道,例如國有資產的劃撥或者財政支出的調整等措施,從而解決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隱形債務的問題。
[1]王艷萍,朱鳳哲.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分析[J].稅務與經濟.2011(04):P74.
[2]王靜.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社會福利.2012(05):P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