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
(昆明市五華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云南 昆明 650000)
什么是好的利率市場化?很多人將存貸款利率完全放開作為成功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標志,這顯然是片面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等國的金融改革就是前車之鑒:在各項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貿然放開存貸利率,雖然短期能夠實現利率市場化,但卻可能導致資金價格混亂和國內金融動蕩,最終仍將走回利率管制的老路,并需為之付出巨大調控的成本。中國的利率市場化,無疑是當下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大重點,今年6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再次強調要“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政策觀點,其實,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早就已經變相化地開始了。
由于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仍然遠低于通貨膨脹,會對儲蓄資金形成某種激勵和誘導,可以肯定,相當一部分資金或購買房地產或地方融資平臺的信托產品、或直接委托銀行向需要資金的機構發放委托貸款,或大量購買銀行各類只有“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或直接向地下錢莊轉移等,無論何種形式,都已變身為信貸資金。這是宏觀政策和金融機構合力的結果,長期的負利率使得存款資金尋求保值通道,銀行儲蓄存款大搬家,在這樣的環境下,諸多金融機構以轉型創新之名,幫助市場投資者實現“非常”融資,或“以價補量”放高利貸,或幫助客戶尋求資金高利出路。投資者資金得以保值,金融機構在緊縮中保證了收益,變相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看起來皆大歡喜。但這樣的市場化,是無序的,將宏觀風險被棄之一旁,使資金杠桿和流動性風險激增,泛濫的資金會讓價格上升,同時又推高了通貨膨脹。影子銀行理論的鼻祖明斯基說過:在商人與金融中介機構積極謀利的世界中,創新者將永遠領先監管者一部,當局若能約束金融機構,了解金融機構冒進的行為,則比較有機會減緩經濟失序的沖擊。于今而言,出臺政策層面的利率市場化,才是糾正這種混亂利率市場化的有效手段。
長期以來,大型國企享受低利率融資,而承載中國90%就業的中小企業卻融資困難。銀行在存款利率管制下獲得大量低成本存款資金,而在貸款利率不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只愿面向由國家信用間接擔保的大型國企放貸;市場化的中小企業不得不承受高的資金價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將會是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首要環節。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發展成效明顯,2012年中國銀行業利潤總額1.2萬億,占GDP的2%,高利潤現象引起各界關注,直接成為了部分人士呼吁加快利率市場化的導火索。主要論據之一是,銀行業有高利潤支持,完全能夠抵御利率改革帶來的利差縮窄沖擊。
筆者認為,試水期的利率市場化不能過快過激、過于聚焦于存貸利率的放開,而是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提升金融機構的市場化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更多地考慮如何將利率改革與中國現有貨幣信貸現狀相結合,提高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其次,需要認清楚銀行高利潤的真相,一方面,中國銀行業的高利潤僅僅是資產擴張和利差保護下的順周期現象,一旦經濟潛在增速放緩、貸款投放減弱和宏觀信用環境惡化,前期積累的所有改革成果可能蕩然無存;另一方面,雖然銀行業在過去幾年取得了較為可觀的利潤,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機制仍不完善,商業銀行尚未真正經歷一輪完整經濟周期的檢驗。如果貿然推進利率市場化,可能打亂商業銀行改革的外在市場環境,改革的最終結果將充滿不確定性。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中國的利率制度內嵌于社會經濟體系之中,是制度變遷長期演進的結果。在外在經濟體制環境和經濟增長模式尚未轉變之前,短期內指望通過利率制度的“大爆炸”式改變,來撬動經濟金融體系的變革,也存在本末倒置之嫌,讓人無法預測其對經濟社會可能帶來的后果。新近的全球金融危機證明,商業銀行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中樞神經,銀行穩則經濟穩,因此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通盤考慮,謹慎評估,循序推進,盡量避免出現過于片面化的思維。
目前,中國利率市場化已進入深水區,以Shibor為核心的基準利率體系初步形成并日趨完善。從短期策略看,下一步的改革的重心應該是研究如何放開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政策設計要從完善存貸款市場利率形成機制考慮,并做好金融市場穩定的制度保障工作。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目前貸款利率下浮基本達不到0.7倍幅度,因此下限管制已經沒有實際意義。顯然,這種觀點具有短期合理性,但從長期來看,商業銀行下浮利率競爭客戶的概率仍然很大。因此,貸款利率下限要放開,但絕不是一放不管,而是要構建較為溫和和市場化的過渡機制。
截至目前,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推行了最優貸款利率機制,實行商業銀行自主報價。顯然,商業銀行分散化的自主報價較好地反映了各家銀行對市場競爭態勢、自身成本收入結構和利差變化情況的判斷,避免了官定利率不能真實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的弊端。在各家銀行自主報價基礎上,央行或其他機構通過公布統一的最優貸款利率,在兼顧不同銀行的利益訴求的同時,還可以盡量避免銀行業因過低報價而出現“價格戰”競爭。
下一階段,我國利率市場化可以考慮將最優貸款利率機制作為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戰略舉措之一。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商業銀行的貸款自主定價能力,建設一個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場,并積極推進其他金融配套改革。
利率市場化,就是要讓市場來決定存款與貸款利率。要發揮市場的定價功能,就必須有充分的競爭,沒有競爭的市場,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就不可能挖掘出來。根據中國銀監會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3747家,其中屬于銀行范疇的有3400余家,其余300余家是財務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并不對外從事資金信貸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國有很多地區其境內甚至只有一兩家銀行,根本談不上競爭。整體上看,中國銀行業競爭不足,不利于利率市場化。
引進更多的競爭者,需要降低銀行準入門檻,這不僅有利于存貸款利率市場化,也有利于增加金融服務供給,更好地服務好實體經濟。中國長期存在的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銀行數量不足。中國有很多地區其境內往往只有三四家銀行,并且是四大銀行的分支機構,它們對小額信貸往往不感興趣,或者說并無優勢。
中國要深化和完成利率市場化,必須盡可能降低門檻,讓有志于做銀行的個人和資本能夠如愿以償,同時應該堅決禁止以盈利為目的的民間借貸和地下錢莊,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近期貨幣市場利率多次出現飆升現象,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產生不小震動。事實上,一個完善的金融市場,不僅包括完善的價格體系、權力受保障的經濟主體,還有較為順暢的市場進入和退出機制。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資金市場的波動幅度將明顯增大,定價主體的行為也必須遵循市場規則,因此部分“病態型”金融機構將難免會因經營失誤而面臨困境。由于銀行存亡涉及到廣大儲戶的根本利益,因此由政府主導構建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制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就大大增強。
中國并非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只是該制度是國家信用擔保下的隱性制度。每當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退出市場的過程中,往往是由中央銀行和地方政府承擔個人債務清償的責任。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由各級政府或中央銀行“買單”的缺陷和弊端也日益顯現出來,這種模式不僅給各級財政帶來沉重負擔,而且導致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的嚴重扭曲。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將存款保險制度顯性化,其符合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要求。事實上,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就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而目前全球共有近百個國家實施存款保險制度,且還有多個國家正在研究、計劃或準備實施之中。存款保險制度的核心就是通過建立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合理分攤因金融機構倒閉而產生的財務損失,其不僅有利于保護中小存款人的利益和提升社會公眾對銀行業體系的信心,也有利于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2012年1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抓緊研究完善存款保險制度方案,擇機出臺并組織實施”。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3》顯示,中國存款保險制度已經進入內部最后討論和完善階段。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利率市場化的本質是一個利用市場力量篩選淘汰經濟主體和有效配置金融資源的過程。資金價格在作用于實體經濟結構調整和變遷的同時,也必然會導致一部分商業銀行被邊緣化甚至淘汰出市場。對于每一家商業銀行來說,惟有提高自主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踏踏實實履行服務實體經濟、保障存款人權益的職責,才是穩健行遠、基業常青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