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婧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隨著低碳經濟的興起而出現的,通俗來說就是與碳有關的金融活動,即綠色金融。碳金融的概念源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兩大國際公約,泛指所有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
我國商業銀行在碳金融業務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融資以及掛鉤碳排放權的理財產品上。2005年CDM項目正式啟動,我國CDM市場發展勢態迅猛,到2010年1月28日,發改委批準的CDM項目累計達到2327個。進入2012年,我國明顯加快了CDM的核準進度,截至5月28日,發改委通知領取批準函的項目已經累計達724個。而截至目前,我國成功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EB)注冊的CDM項目達到2013個,占注冊項目總數的48.47%,預計CO2減排量3.8億噸,占注冊項目預計減排總量的64.29%。過去幾年里,中國一直是CDM的主要供應方。
碳金融業務為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的廣闊發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種種制約因素,碳金融業務的發展尚不成熟。這些制約因素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碳金融的概念雖然早已被大家熟知了,但其發展和興起的時間卻不長,我國對于碳金融業務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對有關碳金融的運作模式、操作方法、風險管理、社會效益等方面的內容還不能熟練的掌握,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商業銀行非常謹慎不敢貿然開拓該新興業務。
碳金融業務作為一項新興的業務,需要商業銀行具備產品開發、產品設計、產品營銷等完善的相關機構設置,然而我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是不具備這些部門的。和傳統業務相比,碳金融業務更需要具備金融、法律、外語等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國內該類綜合型人才的引進數量是有限的。
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面臨著多方風險,主要有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等。一項碳金融業務的施行,因技術的不成熟往往會存在高成本低回報的情況,促使了信用風險的產生。由于專有復合型人才和相關機構的匱乏,無法深入了解碳金融業務,使得操作風險難以避免。很多碳金融業務的投資期限比較長,這樣因未來市場和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需要面臨相應的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
目前國內碳金融業務還處在研究探索的初步階段,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我國的碳交易市場的價格發現、交易融資、資源配置及節能減排作用有限,難以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相比。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及技術仍存在較大不足。
如前所述,碳金融業務發展時間不長,我國商業銀行對其相關操作還不是很熟悉,相應的風險防控措施還不完善,使得開展碳金融業務的積極性受到抑制。為了全面促進碳金融業務的發展,應該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
介于當前的環境和經濟形勢,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提升綠色金融的經營理念,積極學習碳金融的相關業務知識,重視發展碳金融業務帶來的經濟效益,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經營和管理理念,早日實現碳金融業務的穩健發展。
一方面,商業銀行應成立專門的碳金融相關業務部門,以有效開展業務,適應未來碳金融業務的大規模發展。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加大培養高素質的碳金融業務人才的力度,先從人才招聘入手,盡可能的吸納優秀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還可以通過對已有人才的再培養,以此提高碳金融業務人員的素質。
由于碳金融業務內容廣泛復雜,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商業銀行必須加強風險控制能力,將事前的風險防范、事中的風險化解與事后的風險監督緊密結合,把風險管理貫穿始終,以確保碳金融業務的穩健開展。此外,加快碳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將有助于商業銀行降低碳金融業務面臨的市場風險、匯率風險等。
為了完善我國碳金融市場體系,商業銀行可以在借鑒國際碳交易機制的基礎上,探索適應自身發展的交易市場,借助于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展碳交易及其衍生品的產品交易。國內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與國外先進銀行相關部門進行合作溝通,加強碳交易的中介組織建設。
發展碳金融業務,對于促進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戰略轉型、提高競爭力以及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都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加大發展碳金融的政策激勵與扶持力度,以推動碳金融業務的發展。
[1]翁清云,劉麗巍.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實踐的現狀評價與發展對策[J].金融論壇,2010,(9).
[2]劉佳.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探研[J].金融經濟(學術版),2010,(40).
[3]段偉力.商業銀行參與“低碳金融”的SWOT分析及其發展策略[J].企業導報,2010,(4).
[4]王曼怡.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戰略研究[EB/OL].[2010-09-20].光明日報.
[5]何夢,王翔.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實踐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金融經濟,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