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詠洪
(中國人民銀行西雙版納州中心支行,云南 西雙版納 666100)
本論文所稱人口較少民族是指全國總人口在30萬人以下的少數民族。據統計,2012年末西雙版納州2個人口較少民族總人口7.2萬人,其中,基諾族2.37萬人、布朗族4.82萬人。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對扶持人口較少民族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實行“小民族、大政策,小民族、大扶持,小民族、大發展”的特殊政策。近年來,人行西雙版納中支充分發揮基層央行職能,實踐和探索金融支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路徑和措施,并取得積極成效。
基諾族是西雙版納獨有的人口較少少數民族,基諾族自稱“基諾”,意為“舅舅的后代”。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確認為基諾族,是云南八個“直過民族”之一,2012年末基諾族總人口2367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6個鄉鎮,主要聚居在景洪市基諾鄉,基諾鄉的基諾族人口占基諾鄉總人口的約96%,占全州基諾族總人口的50%?;Z族主要糧食作物是谷子和玉米,農民增收主要經濟作物是橡膠、茶葉、砂仁,其他家庭收入來自特色民俗旅游項目——“基諾山寨民俗旅游風情區”。由于自然和歷史等原因,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較低。基諾族在加快發展的進程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貧困問題突出,發展差距仍然較大;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瓶頸制約仍然存在;三是缺乏產業支撐,群眾收入仍然較低;四是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民生問題仍然突出。
“十一五”以來,結合國家對基諾鄉進行綜合扶貧開發和資金扶持政策,人行西雙版納中支積極探索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捆綁式”投入機制,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基諾族群眾及基諾族聚居區小企業發展及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促進了基諾族生產發展和生活改善。“十一五”時期以來,基諾鄉農民純收入由2005年的1881元增加到的2012年7427元,農民收入實現翻兩番,貧困發生率由2005年的49.9%降至2012年的22%。
一是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和調節信貸資金投入基諾族聚居區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以來,人民銀行累計投入支農再貸款1.86億元,引導農村信用社加大對基諾族農戶種植、養殖業的信貸支持,截至2012年末基諾鄉農村信用社涉農貸款余額達7000萬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長6.5倍。加強信貸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引導農村信用社對144戶基諾族農戶發放支持“滇南小耳豬”養殖貼息貸款72萬元,地方財政貼息15萬元,促進了特色養殖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二是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努力改善基諾族聚居區小企業融資服務。指導、推動農村信用社加強和改進小企業的信貸服務,針對橡膠加工小企業的資金需求特點,推出“按月滾動循環貸款”產品,支持制膠企業收購基諾族等少數民族農戶的乳膠、干膠;推出“商戶聯保貸款”,支持個體工商戶收購基諾族等少數民族農戶的農副產品;鼓勵加大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支持小企業吸收基諾族等少數民族農民工,支持農民拓寬增收渠道。圍繞基諾族主要增收產業——天然橡膠產業,大力組織推廣林權抵押貸款業務,自2009年以來對基諾族農戶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00多筆、金額1600萬元。截至2012年末基諾鄉橡膠種植面積達18萬畝,比“十一五”期末增長1.9倍,年干膠產量逾4000噸,帶動了基諾族農民收入大幅增長。
三是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基諾族聚居區融資環境。政府領導、人行組織、金融機構參與,以“三信”建設為平臺,以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為載體,扎實推進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切實改善農民融資環境。截至2012年6月末基諾鄉農村信用社建立基諾族信用農戶2400戶,占基諾鄉基諾族農戶數的88%,基諾鄉基諾族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達4731萬元。
四是加快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切實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人民銀行以組織推廣惠農支付服務為切入點,切實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2010年全面實現全州各鄉鎮金融服務機構全覆蓋;2012年新設惠農支付服務網點212個,實現惠農支付服務網點鄉鎮全覆蓋;大力發展銀行卡,通過“惠農一折通”、金碧銀行卡發放政府財政補貼資金。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族人口約占全州基諾族人口的96%,主要分布在景洪市所轄的6個鄉鎮(全市共有10個鄉),主要聚居在景洪市基諾鄉;景洪市基諾族聚居的6個鄉鎮設有農村信用社營業網點6個、農業銀行營業網點4個。從景洪市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可以得出金融支持服務人口較少族(基諾族)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信貸總量供給不足。2009~2012年,景洪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年均增長28%,各項貸款年均增長18%,貸款增幅低于存款增幅10個百分點;存貸比由2009年末的69%下降至2012年末的60%;各項貸款增長速度由2009年的16.3%持續下降至2012年的13.6%。
二是農村金融失血嚴重。景洪市金融機構系統內上存資金和對外拆出資金總量由2009年的30億元上升至2012年的75億元,兩年間增長1.5倍,其中從農村信用社外流的資金由2009年的279萬元激增至2012年的14億元。
三是農村金融供給結構失衡。農村信用社“一社支三農”的格局仍未根本改變,特別在鄉鎮農村信用社基本壟斷了農村信貸市場,2012年末景洪市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43億元,貸款余額23億元,分別占景洪市金融機構存款、貸款余額的17.8%和16.4%,但涉農貸款、小企業貸款、農戶貸款余額分別占全市的31%、90%和71%。據調查,截至2012年末景洪市農村信用社已收到貸款申請,借款人還在排隊等待貸款的資金需求量達2億元,農村地區信貸資金供需矛盾較突出。
1.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重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金融供給體系。修訂完善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相關政策法規,放寬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限制;強化國有商業銀行縣域營業機構支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責任,以農村商業銀行方向對農村信用社進行徹底的市場化改革,解決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問題;建議取消村鎮銀行發起人必須由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的政策限制,加快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多種所有制、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小型金融機構。
2.構建支持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金融扶持政策體系。建議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服務“三農”、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在資本管理、流動性管理、存款準備金提取等方面實行差別化政策,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向“三農”、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發展;建議完善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政策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貸調控管理政策,對涉農貸款比例達到70%以上,新增存款用于發放當地貸款的比例達到70%以上,并且資本充足率達到監管要求的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實行更加優惠的存款準備金政策。建議完善民族貿易和民族用品生產優惠利率貸款政策,修改完善少數民族特需用品目錄,擴大優惠利率民族貿易貸款的范圍,加大對民族用品定點生產企業的財政貼息;建議進一步完善扶貧貸款政策,出臺支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民族文化發展的專項信貸政策,緩解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民族文化發展資金長期投入不足問題。
3.建立健全宏觀調控政策協調配合機制,形成對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合力。建議在省級層面建立信貸政策、金融監管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等宏觀調控政策協調機制,建立和完善“財政資金+信貸資金”捆綁式投入機制;積極構建農村信貸、農業補貼和農業保險合作機制,充分發揮保單的信貸功能、財政資金的標桿功能和銀行信貸的資本功能,增強人口較少民族持續獲得信貸融資的能力,降低金融資本運行風險。
4.大力推進“一個創新、兩個建設”,切實加強和改善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大力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即“一個創新 兩個建設”),結合當地人口較少民族風俗習慣、主要產業特點,推動金融機構積極開發適應不同區域實際和民族特點的多樣化的小額信貸產品,構建信貸扶貧的長效機制。大力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在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大力推進“惠農支付服務”網點建設,推廣銀行卡業務,切實滿足人口較少民族基本金融服務需求。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改善少數民族聚居區金融運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