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加祥
(中國人民銀行嵩明縣支行,云南 昆明 651700)
目前,國家新型城鎮化的具體政策方案還在“待定”之中,因此任何關于城鎮化的信息披露,都會引起市場的關注。2012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新型城鎮化放在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列為今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務之一。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十八大之后,中央領導多次強調新型城鎮化必須是“有質量”的城鎮化,摒棄過去那種單純依靠房地產開發、大挖大建、不顧城市資源和環境承受力的粗放式特征,而要體現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就業機會多等內涵。對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央有明確的要求,各級地方政府有自己的表述,各個方面專家各有各的說辭。縣域是中小城鎮建設的一個重點,縣域金融機構要善抓機遇早謀劃,不懼挑戰有作為。我們從基層人民銀行的角度和縣域金融的視覺來看新型城鎮化,覺得金融業在支持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切實把握好四個關鍵點。
城鎮化是內需最大的潛力所在,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很明顯,城鎮化將成為未來幾年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抓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城鎮化作為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點。會議肯定了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不過,仔細觀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城鎮化的表態,更多強調了穩妥、強調了質量。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如果說過去三十年的工業化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生產能力,那么未來城鎮化的一大作用就是創造需求。不過,未來的城鎮化應該汲取過去城鎮化過程中的教訓,不能只追求“快”,更要追求“好”。“好”的城鎮化應該是以人為核心,體現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等特點。未來的城鎮化要發揮拉動作用,重點應該集中在中小型城鎮,這是未來增長的主要潛力所在。咨詢公司麥肯錫曾研究認為,到2030年,中小型城市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其對城鎮總GDP增長的貢獻將達到40%。未來城鎮化的政策還應該針對區域不同而因地制宜。我國的區域經濟差異極大,資源稟賦也很不相同,在經濟和產業上都存在不小的梯度差異。東部沿海地區所面臨的城鎮化問題,與西部內地的城鎮化問題往往很不相同。因此,科學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允許不同的差異存在。在政策上,可以根據區域經濟水平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不同,制訂出差異化的政策目標。在金融支持城鎮化方面也是如此。一地一策,因地制宜。
城鎮化的一個重點應該集中在中小型城鎮,也就是在縣域。承認區域差異的現實性,不僅僅反映在新型城鎮化上,還體現在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設定、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能耗政策等多個方面,都應該考慮到區域差異。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在短期內,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未來的增長潛力是不同的,東部地區的增長潛力可能更多來自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及商業模式創新、服務升級等,但這些創新并非短期內就能完成;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啟動經濟步伐本來就晚,但正因為如此,作為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其發展空間和潛力也大。十八大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宏觀戰略目標,在此之下尋找中國經濟增長的現實動力,應該更多顧及區域差異,尤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金融業就是要讓新型城鎮化和落后地區的追趕式發展,為經濟增長做更多的貢獻。新型城鎮化需要統籌規劃、科學規劃,更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責無旁貸。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新型城鎮化是重頭戲。無論新型城鎮化規劃方案如何布局,基建投資無疑是重點中的重點。銀行仍然是城鎮化浪潮最大的資金來源。比如說,發改委之前提到的,涉及到20個左右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初步估計,將在未來10年拉動40萬億元的投資;而在地方層面,好多地方政府的城鎮化規劃也多以基建項目為載體,期望通過投資拉動,推進落實各項新型城鎮化措施。與城鎮化相關的基建信貸投放備受關注。可以確定的是,與城鎮化相關的建設投資將再次成為各家銀行信貸的“必爭之地”。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且資金需求必然巨大。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謹慎,需要關注風險。商業銀行在項目審核、信貸投放時仍應十分謹慎。
面對新一輪城鎮化建設浪潮,國家開發銀行的董事長曾在一次國開行年度工作會上表示,今年國開行將以支持城鎮化為重點,加大對基礎設施、社會民生、“走出去”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值得關注的是,這位董事長明確表示,會把一半以上的新增貸款投向城鎮化及配套建設,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融資支持。此番講話也體現了政策性銀行對城鎮化的關注。是一種探索,也是一個風向標。實際上,這也是幾乎所有國有銀行都關注的內容:如何在城鎮化大潮中找到機會?能抓住哪些機會?不論新型城鎮化怎樣推進,大規模的投資建設不會少,這意味著,金融資源將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論那類銀行,那級銀行,都應審時度勢,瞄準實體經濟,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對外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意見》強調了對實體經濟、“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城鎮化的資金來源應該是多元化的,但在目前情況下,銀行貸款仍將是城鎮化最為重要的資金來源。多種跡象顯示,資金雄厚的國有大型銀行仍將是城鎮化貸款的主力。據公開信息,國開行、建行、交行等大型銀行都紛紛表示,今年將加大對城鎮化貸款的支持力度。如工行江蘇分行,今年以來就與政府簽訂了金額超過200億元的城鎮化貸款意向協議。除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貸款規模甚至遠大于東部地區。如新疆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2月20日,這兩個開發區獲得多家銀行總額達600億元的意向授信,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等領域。而湖北省更是獲得農行千億意向授信,用于支持其城鎮化建設。銀行支持城鎮化建設的方向肯定是對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把具體的信貸目標落在實體經濟、“三農”和中小微企業上,這是銀行業機構經考驗、擔大責、求發展的必然要求。
央行已明確提出要支持國開行、農發行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積極探索加大適合城鎮化發展的金融服務模式。在縣域,推進新型城鎮化,解決好“三農”問題十分重要。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可以將新型城鎮化的阻力降到最低,應以農村金融改革引領農村改革。因此,農村金融改革不應該僅僅立足于農村金融組織創新,而應該以農業龍頭企業為重要平臺,把農戶信用、信貸額度、利率等關鍵性要素結合在“公司加農戶”的利益共同體框架內加以綜合考量。比如,主要由資金實力雄厚的全國性金融企業為主要農業龍頭企業提供低成本批發性融資,以支農為主的金融機構,尤其是地方法人機構容易獲得低利率支農再貸款以支持該融資;獲得低成本融資支持的農業龍頭企業,為參與公司產品生產和經營的農戶提供較低利率的短期生產經營性貸款,乃至中長期消費類和土地用益權抵押建房融資。有條件的金融機構,還應建立服務城鎮化的貸款專門機制。在服務城鎮化的過程中,增強金融服務功能,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要求金融機構積極探索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模式,采取積極措施,緊緊圍繞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金融產品,探索開辦農村建設用地、農村宅基地、農村房屋抵押貸款和農業大型機具設備金融租賃業務,努力滿足農業規模化經營的資金需求。針對中小微企業經營特征與金融需求,金融機構應大力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積極完善融資擔保方式,進一步拓展應收賬款、倉單等新型抵質押渠道,滿足中小微企業多元化、多層次融資需求。在城市建設方面,金融機構對由政府主導的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積極探索通過城鎮建設投融資平臺、發行城投債、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墊付貸款等形式,加大配套信貸資金投入。在民生方面,金融機構探索創新經營收益權質押、綠色信貸等模式,積極支持城鎮社會事業發展,提升城鎮文化設施、醫療條件、社區養老和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水平。在信貸投向上。金融機構應以重點項目貸款、銀團貸款、債券融資、租賃融資等為手段,支持支柱產業、重點項目,還有特色產業等。
搞城鎮化建設,花錢是必然的。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初步測算,城鎮化將在未來10年拉動40萬億投資。倘若全部落實,這筆巨額資金該如何籌措,將考驗中國的財政金融體系。城鎮化的資金需求如果僅靠政府是不實際的,全靠市場也不是最好方案,金融支持應全方位、多元化。銀行在城鎮化貸款方面應積極進行金融創新。央行周小川行長也曾稱,中國城鎮化融資問題可借鑒國際上的金融工具,比如資產證券化、市政債等。并強調,涉及任何金融工具,都應該首先建立規則,“有些需要設立,有些需要調整,不是說某個金融工具看著不錯,馬上就能發揮作用”。在支持城鎮化的進程中,促進金融大改革將是難以回避的命題,尤其縣域金融、農村金融的改革更應該乘勢而為。
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巨大資金需求,為銀行業機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資源環境承載約束、農村土地物權權屬模糊、地方政府融資風險等隱憂。在金融服務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關注風險,健全金融風險防控機制。根據審計署公告,全國2000多個縣級市中,僅54個縣級政府沒有舉債,至2010年底,有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于200%,20個縣級政府的借新還舊率超過20%,23個縣級政府逾期債務率超過10%。所以,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縣域,在經濟困難或政府債務過高的地方搞新型城鎮化,靠銀行貸款就得慎而又慎。
日前,為應對企業債井噴所帶來的風險,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企業債券風險防范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從資產負債率、擔保、評級、募集資金用途、資產注入等8個方面對企業債的發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這種劃線可以為地方政府發行城投債提供參考,標準既定,也為地方政府騰挪城投平臺資產指明了方向。當前圍繞新型城鎮化的金融保障,各方利益糾纏,尤其在是否推出市政債這一點上。從大的趨勢上說,市政債早該推出了,無論從推進城鎮化角度,還是從防范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的角度,發行市政債都是現成與成熟的工具。但當從大趨勢深入到具體的細節,市政債的推出仍面臨諸多微觀上的阻礙,需要撬動的改革十分龐雜。不過無論如何,只要堅持新型城鎮化戰略,這些改革必不可少。改革要推進,風險要防范。
切實抓好服務新型城鎮化融資可能出現的風險。金融機構要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采取風險防控措施,并狠抓落實。要嚴格客戶準入。支持產業信貸政策導向,落實信用評級和客戶名單制管理,優先支持符合規劃、信用等級高、主體合法合規、主業突出、現金流充足、風險可管控的項目和客戶;從嚴控制“兩高一剩”等行業和環境風險較高的項目和客戶,防止低水平擴張下的信用風險。要堅持做到貸前調查全覆蓋。到單位、到街道、到農戶、到企業、到社區、到市場,對轄內農戶、小微企業等情況進行摸底,開展全面授信。要切實加強資金監管。做好貸款資金監管工作,防止貸款資金被挪作他用。必須強化貸后管理。落實貸后管理責任人制度和巡防制度,加強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測,不折不扣地做好貸后管理工作,確保貸款本息按期收回。必須嚴格準入管控和名單制管理,做到有保有壓,堅決退出現金流不足、抵押擔保無法落實的地方融資平臺。同時要綜合考慮項目建設周期、現金流情況、政府任期等因素,合理確定貸款期限。既要防止由于融資期限和現金流周期不匹配造成的期限風險,又要防止項目貸款約期過長面臨的市場變動及政府換屆或規劃變動帶來的潛在風險。有機遇,也有風險,防控風險一刻也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