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霖 麗水學院
林產品是社會商品的一種,主要包括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生產的木材,還有以木材為原料的各種產品,例如鋸木、原木、各種木質的半成品或者成品,木質人造板、木漿等,除此外還有各種紙和紙制品、林化產品。林產品進出口貿易是林產品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的總稱,是指將本國生產、加工的林產品運往本國以外的國家或地區進行銷售或者從國外輸入林產品在自己國家進行銷售的交易行為。本文研究重點就是在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這種交易行為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并提出規避的辦法。
國際貿易風險是指在國際貿易過程中,與貿易有關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時間內發生令人無法預料的變化,這些變化導致國家貿易主體在實際成本與預期成本之間、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之間發生差異,帶來了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國際貿易風險就是在貿易活動中可能發生在各個環節的不利因素,增加了貿易結果的不確定性,影響貿易利益的獲得。簡單說來,國際貿易風險的內涵有以下幾點:
1.針對未來將要發生的貿易活動;
2.預測的是貿易活動發生的結果與預期的差異;
3.風險重點是在整個進出口貿易活動中發生不利的可能性,風險值公式為f=(v,t.h)其中,v表示風險發生的概率;t表示風險可能帶來的危害的等級;h表示風險及時防范的可能性。
受世界和我國經濟與金融環境的影響,我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面臨著十分復雜的環境。國內經濟增長缺乏勁頭,國內供大于求;而國外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較多,阻礙進出口的順利進行。2011年我國與歐美國家在林產品貿易上處于下滑趨勢,處于貿易逆差。中國的林產品貿易面臨原料進口的價格上漲迅速,價格成本壓力增大,此外受人民幣匯率增值的影響,我國的許多林產品相關的外貿企業面臨著經營危機,特別是中小外貿企業面臨的挑戰更大。因此我國的林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還存在一些不穩定的風險性因素,需要認真研究對待。
1.林產品貿易風險預警機制不健全。風險預警機制是保障林產品進出口貿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可以預測可能發生的風險并給出警告,最大限度的捍衛林產品企業的利益。但是在我國這樣的風險預警機制還不夠健全,主要缺陷是不穩定,效率低,未建立起全面科學規范的風險預警體系,不能發揮真正的預警作用。不少林產品貿易企業沒有嚴格按照對外經營活動的程序與規定進行交易活動,容易產生外貿風險,而如果預警機制不健全的話,風險損失不可估計。
2.林產品貿易企業缺乏風險內控的意識。貿易風險的內部控制非常重要,但是一直以來我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都沒有對風險引起足夠的重視,風險內部控制意識淡薄。風險發現和內部控制都是由人決定的,若是林產品貿易企業中的領導者沒有這種風險自覺意識,沒有長遠的風險遠光,不能采取有效的風險控制手段,那么該企業就無法在激烈的林產品進出口貿易市場上站穩腳跟。
3.林產品貿易主體抗風險能力弱。我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還沒有培養出足夠強的抗風險能力,具體表現在兩點:(1)企業管理人員沒有形成風險管理的觀念和意識,風險管理缺乏主動性。(2)企業管理人員整體素質比較低,難以承擔林產品風險管理的重負。
4.林產品貿易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關于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風險管理體系還不完整與系統,存在一些漏洞,比如立法跟不上實際林產品貿易發展的現狀,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沒有建立起專業的林業風險管理結構,讓林產品企業風險管理缺乏組織保障;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科學的林產品風險管理機制,在風險預測、風險抵抗等內容上都缺乏可操作性。
1.防范法律法規與政策帶來的國家風險。加大行業組織和企業自身的力量,大力拓展林產品出口的市場,對原材料的獲取進行嚴格控制,提高應對貿場中風險的能力,從而降低或者防范法律法規和政策帶來的貿易風險。
我們要加強國內人工林的培育,不斷提高國內人工林的規模與質量,大力開拓國內的林產品市場,建立起完善的國內林產品市場體系;要走出去,面對復雜的國外林產品貿易環境,要大膽參與國際森林資源的生產和分配,培育國外林產品市場,這方面就需要國家的政策扶持與領導,政府要帶領國家企業實施海外開拓戰略,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解決國內需求。
在競爭優勢上,逐漸摒棄以價格低廉為主的競爭力,要建立新的技術優勢,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林產品名牌,建立多種渠道的銷售模式,以此不斷增強競爭力。要加快技術的進步,要增大技術在林產品中的比重,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以此促進林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在林產品經營的規模上,可以依靠政府職能,設立一定的產業規模標準作為產業進入壁壘,促進林產品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面對風險時,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要反對不合理的技術壁壘;要落實對林業企業森林認證的要求。
2.應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人民幣匯率波動是影響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非常關鍵的因素,特別是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問題,對林產品的出口貿易造成很大壓力。為此,林產品外貿企業必須將人民幣波動的匯率風險納入風險預警和風險管理機制。本文主要選出兩點內容給予建議:
(1)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及訂立保值條款。這個主要是在林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初步簽訂林產品合同時需要注意的,首先是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出口企業盡量選用硬貨幣進行計價,因此它不會貶值,未來只有升值的潛力;進口企業盡量選擇軟貨幣進行計價,因為它匯率不會上漲,未來會有貶值趨勢,不會提高進口成本。其次要訂立貨幣保值的合同條款,以抵御或轉嫁出口商不能選用硬貨幣、進口商不能選用軟貨幣的風險。
(2)合理選擇結算手段。這是在履行林產品進出庫貿易合同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首先企業出口時在報價時要充分考慮匯款變動的風險,選擇按固定換匯成本結算的方式;其次當計價的貨幣匯率走低時,進口企業可以選擇提出交貨時間后延或提出延期付款,以規避匯率風險損失。
(3)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靈活的利用金融工具可以應對匯率風險:①利用貿易融資提前辦理結匯,現在通用的主要貿易融資方式有押匯、貼現與福費廷。②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外匯保值,鎖定匯率,例如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權、外匯掉期等。
3.價格風險的應對策略。主要有兩種辦法:利用合同中的價格條款,利用林產品其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前者主要是防范價格風險,合同定價方法主要有固定作價法,非固定作價法、制定價格調整條款;后者主要是規避和轉移風險,只要規范合理的利用期貨市場,局可以減少價格風險帶來的損失。
4.結算風險應對策略。(1)嚴格調查貿易對手的信用。對貿易對手的資信調查是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活動的首要任務,因為客戶信用不良是所有結算風險的直接原因。要嚴格的調查企業的信用記錄、經濟實力、支付能力等,還要調查對手的國內經濟政治環境,是否會對貿易的結算造成影響。
(2)采用合理的結算方式。各種結算方式風險由低到高分別是信用證、托收、匯付。在信用證結算方式下,進口商注重的是貨物的質量,出口商注重能否收到貨款,銀行注重的是雙方是否符合業務的要求,其他兩種結算方式,只是注重對方的信譽。
(3)完善出口保險制度。完善出口保險制度我們應當做到:首先,我國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在經濟上給予幫助,保險規模應當逐漸擴大。其次,提高資信調查能力,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最后,建立出口信用保險的法律法規,學習國外先進的保險經驗。
本文主要是分析我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問題,風險管理的現狀,并找出相應的解決建議,希望對林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更好的防范、規避與轉移風險有所裨益。林產品外貿企業要認真分析國內外的經濟與金融環境,針對可能存在的國家風險、匯率風險、價格風險、結算風險,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提高風險警惕意識,采取多種有利措施規避和化解各種進出口貿易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取得更加長遠的、穩健的發展。
[1]趙倩,田禾,羅信堅.前三季林產品貿易逆差增大.中國綠色時報,2011-12-1.
[2]笪家祥.外貿風險應對指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