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曉燕林建惠黃 斌
(1.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2.榆林市財貿學校,陜西 榆林 719000;3.西安通信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6)
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統計研究
——以陜西省為例
宗曉燕1林建惠2黃 斌3
(1.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2.榆林市財貿學校,陜西 榆林 719000;3.西安通信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6)
陜西省是西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大省,其居民收入水平狀況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居民收入差異水平直接影響著社會和諧發展進程,因此,研究陜西居民收入差異的變動趨勢,對促進當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居民收入 基尼系數 分析
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是制約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問題,陜西作為西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大省,其居民收入水平狀況對西部乃至全國的經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現在,陜西經濟實現了高起點開局并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新的突出成就,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全面提高,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幅較大,恩格爾系數下降等。同時,我省的城鎮居民收入方面也存在問題,如收入差距繼續擴大以及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配合國家促進內需、啟動市場的政策,我省也出臺了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刺激消費需求的配套措施,城鎮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層次逐步提高,新的消費熱點正在醞釀,但距離全面啟動消費需求尚遠。
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判斷,經濟學常用基尼系數來衡量,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一般認為基尼系數應保持在0.2~0.4之間,低于0.2社會動力不足;高于0.4,社會不安定。我國改革開放前的基尼系數為0.16(是絕對平均主義造成的),2007時已經超過警戒線0.4達到了0.48,但是在目前基尼系數已經是超過了0.5。根據《陜西統計年鑒》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相關數據計算,在過去10年間,陜西城鎮基尼系數上升了4.7%,而農村基尼系數上升了5.5%,農村收入差距增長的速度明顯超過城鎮。
自然條件是一切經濟活動賴以進行的物質基礎。陜西關中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西安市交通四通八達,形成的“米”字形交通骨架,是我國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陜北地理條件較差,交通閉塞,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較低,但是陜北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等自然資源,陜北在全省的經濟比重不斷提高,2004年一躍成為人均GDP最高的地區。陜南地區氣候濕潤,物產豐富,但同樣地理條件較差,山區多,交通不便。這些給當地居民收入的增長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關中地區是整個陜西最主要的工業區,也是西北最大的制造業基地,工業基礎較好、實力較強。近年來陜北地區工業增長迅速,2010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達76.7%,高于全省29.4個百分點。陜北能源開發和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成為陜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動力。同時,陜北地帶第二產業比重近幾年大幅度上升,第二產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關中地帶。對于第三產業而言,關中、陜北、陜南三個地帶都在持續增長,在三者中關中地帶的增長幅度最大,已經成為影響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決定勞動力素質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均受教育年限,關中地區的受教育年限較長,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較高。關中地區2008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為8.42年,1990~2008年GDP的年增長率高達17.36%;而陜南地區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41年,明顯低于關中地區,因此GDP年增長率只有13.49%;而陜北地區雖然人均受教育年限也較低,但是由于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固定資產投資率的不斷上升,特別是當國家提出建設國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后,GDP的年增長率也較高。因此,可以看出,人力資本越高的地區,經濟增長率越高,居民收入增長幅度越大,收入增長率與勞動力素質呈正比關系。陜西省區居民收入差異不斷擴大也正是由于人力資本差異所導致的。
自從1990年以來,陜西省的居民收入差異一直在不斷拉大。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并高度重視這一現實狀況,牢固樹立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切實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如果在經濟發展中只重視效率,而忽略公平,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加快經濟的發展速度,經濟發展總量得到提高,但這樣勢必會埋下一些隱患,嚴重的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反之,若在此過程中只一味強調公平,而沒有考慮到效率,將嚴重挫傷個人或地區努力發展本地經濟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必須在公平和效率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中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系,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陜西三大地帶之間的經濟發展呈不平衡狀態,地帶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較大,對全省總體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也是比較顯著的。鑒于此,各地區應加強溝通互信,采取有力措施,加強關中、陜南、陜北三大地帶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實現各個地區互惠互利、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共同發展。在過去的五年里,陜西提出并實施了“民生八大工程”和“富民強省十大民生工程”。在全國率先將民生工程列入財政預算,將新增財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245元,基本翻了一番;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28元,翻了一番多。
陜西城鄉居民收入比持續多年不斷拉大,農民相對越來越“窮”。為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十一五”時期,陜西啟動實施農民增收七大工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52元增長到4105元,年均增長14.9%,高出“十五”時期7.2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2010年陜西省農民增收渠道實現多元化,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105元,較上年增加667元,增長1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5元,較上年增長11.1%。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9年的4.11:1降至2010年的3.82:1,城鄉收入比例在多年持續擴大后首次縮小。
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高城鎮居民的最低工資,適時提高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失業養老保險、教育優撫待遇等各項社會保障標準。必須重視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通過稅收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來協調地區、行業和不同階層之間的分配關系,擴大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實現全省城鎮居民收入的共同增長。
[1]李忠民.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實證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
[2]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統計年鑒(2010)[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