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虎文
(忻州糧食學校,山西 忻州 034000)
制度是依靠軟的道德力量和硬的國家強制力確保它的權威性和有效運行,應用懲罰與激勵的手段,通過調節人們的利害得失來改變人們行為的規則的統稱。制度通過固化來改變人的行為,但事物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客觀上要求制度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事物的發展變化,引發了制度創新。而制度創新就是為了實現財富的持續增長,對原有制度進行的改善和革新。
經濟增長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即物質財富的增長。一般地講,影響財富增長的因素有:勞動力、勞動工具 、勞動對象、科學技術和管理制度。
1.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
指蘊藏在人體內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存在于活的健康的人體之中。從人類的歷史發展看:人的勞動能力,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勞動技能的培訓和工作經驗的積累而不斷提高。
2.勞動工具是用來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物件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之一,人類的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從人類利用工具的歷史看:從石器→青銅器→鐵器→機器。機器由工作機、傳動機和動力機構成,機器不知疲倦的工作和人對自然能源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加工生產能力。
3.勞動對象是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質資料
它包括未經人類加工的自然物,以及經過人類加工的原材料。沒有勞動對象,勞動過程就成了無米之炊;隨著科學和教育的發展:人們在自然界中發現了更多對人有用的物品:提取空氣中的氮氣來給食物保鮮,利用風來發電;科學讓人們認識到物品的新用途:原來只能當柴火的玉米芯,現在可用來提取蔗糖和工業酒精;用來取暖的煤炭,可以制成化纖,織成衣服;可以制成汽油、柴油,推動內燃機的運轉……
4.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百姓眼中喂羊的野草,在中醫看來卻是治病的良藥,自然界物品的價值,源自于人智慧的雙眼;當科技人員把廉價的石墨在特定的條件下轉化成昂貴的鉆石,我們感到科技有一種點石成金的魔力;蘋果產品是富士康生產的,卻是喬布斯發明的,一顆擁有智慧和創造力的大腦,勝過一百萬工人重復勞動的手,在簡單勞動日益被機器取代的今天,人的勞動力更多的體現在人的創造力之上,這源自于人們對科學知識的掌握。無線電的發現,造就了一個無線通信產業,光電效應的發現造就了光伏產業,科技發明會造就全球性的大市場,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富。新機器的發明,新能源的發現和利用,新設備的使用和維修源自于人們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可見,在生產力三要素中,勞動對象的多種價值,需要人用科學知識去發現;高效的勞動工具,需要人的科技創新去發明,人的勞動力更側重于人腦的創造力,所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5.制度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制度對人的行為有抑制和激勵作用,好的制度可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壞的制度會制約財富的生產,從大的方面分,制度可以分為: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經濟制度、科教制度。
這些制度是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呢?
5.1 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權力歸誰所有的問題。如果權力歸一人所有,就是皇權專制;如果歸集團所有,就是集團專制;如果歸大眾所有,就是民主政治。從專制走向民主是世界的大趨勢,從專制走向民主可以促進財富的增長。
5.1.1 用憲政制約皇權,消除了強權對大眾的剝削和奴役和殺戮,保護了大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勞動熱情
在封建皇權統治下,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權于一身,皇權左右著人們的生死榮辱得失,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生存法則助長了國民的奴性;為了鞏固統治,推行愚民教育,制約了科技的發展。皇帝為了奢華的享受和應對戰爭,不斷增加稅收和勞役,官逼民反,引發戰爭。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不斷上演著暴君——暴民的循環,經濟也在摧毀——重建的循環中停滯,使中國經濟始終停留在鐵犁耕種的農業時代而不能發展。從世界范圍看,英國于1689年通過《權力法案》,第一次讓憲法權力置于皇權之上,規定:第一,不經過議會批準國王不可隨意向百姓征稅,第二,個人的生命、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至此法律不再是專制皇權的鷹犬,變成捍衛公平、正義的偉大力量。法治終于戰勝了人治,政策再不會朝令夕改,人亡政息。個人的生命、財產不會受到他人和專制皇權的威脅。法定不變的稅率,讓人明白勞動越多,收獲越多,激發了人們的勞動熱情,增加了產出。
5.1.2 用投票取代武力奪權,能讓人們在更高的起點上發展經濟
在專制社會中,統治階級上層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分裂成兩個集團,相互殘殺,公開戰爭,將百姓裹挾其中,最后一方勝出,另一方敗亡,卻使人民血流成河,財物被毀。兩獅相斗,殃及羊群,羊有何罪?在民主國家,人民用公開投票選舉自己的領導人,避免了武力奪權對大眾生命財產的破壞,使社會能在更高的起點上搞建設。布什總統說:“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如煙海的大師的經典力作,不是政客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進籠子的夢想,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害人。這個籠子就是憲政、民主和法治”。
5.1.3 不許權力直接干預經濟,減少權力尋租造成的危害
權力干預經濟會出現官員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況,導致徇私枉法,使社會失去公平、正義,破壞了機會均等原則。找市長好于找市場,引發權力與資本的勾結,使國家陷入國家資本主義的泥塘而不能自拔。
5.2 法律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人類初期,人們只能通過狩獵和采摘的方式,從自然界中獲取食物;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徙和領地的圈定,這種獲取財富的方式變得越來越難以為繼:你可以在無主人的森林里抓野豬,但你不能到別人家的豬圈里抓豬。這種情況下強者開始用戰爭的手段,搶掠弱者的財物,智者以蒙騙的手段剝奪愚者的財物。通過搶劫或欺騙手段剝奪他人的財富,只能改變財富在人與人之間的分配,不僅不能增加財富,反而會打擊人們的勞動熱情。如果法律不能有效地打擊這種犯罪行為,會引發強者揮霍享受和弱者的恐懼逃離,只有消除強者對弱者的掠奪和奴役,才能讓弱者安心生產,強者努力創造,人人努力勞動,促進財富的快速增長,這一切都依賴于法治對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打壓。
5.2.1 法治打擊了強者對弱者的剝奪,使人只能合法勞動來獲得財富
隨著憲政民主取代專制皇權,法律不再是皇帝的鷹犬,而成為捍衛公平、正義的力量。法治不僅打壓了國內民眾之間強者對弱者的剝奪,而且打壓了統治者對民眾的剝奪和奴役,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得到切實的保護。法律堵死了搶劫他人的發財路子,獲得財富的唯一出路就是勞動創造。人人如此,焉能不富?同時法治對私有產權的有效保護,能消除“公共地悲劇”的發生,避免對資源竭澤而漁式的掠奪造成的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私有制能讓人民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關愛養育自己的土地,達到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統一;法治的恒久信用,使投資有了明確的收入預期,激發了人們的投資熱情,投資的增長必然帶動財富的增長。
5.2.2 《專利法》的設立,保護了人的智力勞動成果,激勵了人們的創新精神
英國于1624年頒布了《壟斷法案》,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專利法的誕生,專利法保護了人們的智力勞動成果,使科研投入和勞動付出得到補償和獎勵,林肯總統說:“《專利法》就是給天才之火加上利潤之油”。讓發明者名利雙收,才能讓整個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推動科技的不斷進步。《專利法》就像一個科技的孵化器,催生出現代科學技術,我國于1985年才頒布了《專利法》,整整比英國晚了361年;加之法制的缺失,使仿制、盜版之風盛行,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抑制了企業的科研創新積極性,企業只能在低水平上擴張,“世界工廠”只能做低端的加工和組裝,卻沒有享譽世界的名牌產品,根源在于沒有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的支撐。必須用至高無上的法治,捍衛《專利法》的權威,才能真正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讓中國真正實現民富國強。
5.2.3 《反壟斷法》打擊了以大欺小的搶劫行為,保護了人們的勞動成果和創造熱情
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之后,壟斷企業通過壓價剝奪上游中小企業的利益,又通過提價剝奪下游消費者的利益,獲取了超額利潤。這是強者對弱者的公開剝奪,同時也抑制了大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國家制定《反壟斷法》打擊這種以大欺小的搶劫行為,確保競爭的公正合法,來保護公民的勞動和創造熱情。
5.3 經濟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經濟制度是國家的生產關系和經濟運行方式的統稱。
5.3.1 生產關系的改進促進了財富的增長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生產關系不斷改進的歷史,人們從事生產勞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財富。奴隸的勞動與收成無關,導致奴隸在強迫勞動下消極怠工;地租一定、余糧歸己的農奴制,讓農奴明白:干的越好,自己得到的就越多,調動了農奴的勞動積極性,增加了財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推行,農民獲得了土地的大部分收益,土地成為全家生存發展的依靠,農民將生存的希望化成對土地的熱愛,后殖地力,增加產出。當代中國,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就不會有我國經濟三十年的高速增長;可見生產關系的改進會促進財富的增長。
5.3.2 市場經濟取代自然經濟,促進了財富的增長
封建社會是以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為特征的自然經濟社會,是一種把有飯吃、有衣穿作為目標的,低水平的經濟運轉方式。在歐洲,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新大陸的發現,為產品找到更為廣闊的市場;科學的發展和專利的保護,推動了新機器的發明;英國憲政法治對私有產權的保護,調動了人們的勞動創造精神。英國首先爆發了工業革命,率先實行了以發財致富為目標的市場經濟制度:通過分工實現專業化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公平交換實現社會化大協作,通過自由競爭逼迫企業不斷提高生產技術;通過資本的自由流動實現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自然能源的開發利用,工作機械的不斷進步,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
5.3.3 合理的分配制度可以減少經濟危機的危害
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會導致貧富的兩極分化,富人很少買本國產品,而大多數窮人又買不起產品,引發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首先,國家通過累進稅削減資本所得,通過轉移支付,給窮人增加醫療、養老、失業的保障;其次,向富人征收《遺產稅》可以抑制不勞而獲的行為,鼓勵勞動創造,減少貧富的兩極分化和資源浪費。就能使社會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維護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
5.3.4 股份有限公司的運作模式,利于籌集資金和化解風險,推動大型項目的開展。
沒有股份制的推行,就不會建成便捷、廉價的鐵路交通網絡;不可能對專利的使用,提供及時的資金支持,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現推動了技術的快速利用,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5.4 科學教育影響人的創造能力
5.4.1 科學教育提高了人的創造能力
世上沒有天生的科學家、醫生和工程師,人的知識和創造力是在學習、思考和實踐中得來的。在專制社會中,統治者為了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以培養順民和愚民為目標,限制學術的探討和質疑,制約了人們的創造精神。在憲政民主國家,以培養公民的公民意識和創造能力為目標,更加重視人才的培養。用較高的教育投入,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育,努力提高國民素質,造就一流的人才隊伍來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同時用專利法激勵人的創造精神,用股份制的方式,為科技的應用提供資金支持,讓科技快速轉換為現實生產力,從根本上提高國家的競爭力,為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5.4.2 科學教育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中外合資企業生產的一臺售價79美元的MP3,外國拿走45美元的專利費,制造成本為32.5美元,中國企業獲利1.5美元。可見,發達國家的企業憑借科技發明,占據了利潤的大頭,不發達國家提供資源和勞動力,污染了環境、減少了資源,僅得利潤的小頭。不僅如此,發達國家借先進的教育和專利的保護,不斷催生出更先進的科技,優良的教育提升了人的知識和創造力,使人腦成為永不枯竭的金礦,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不發達國家在這種合作中,資源漸漸枯竭,污染日趨嚴重,社會再生產變得不可持續,迫使國家改變經濟的增長方式——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促進經濟發展。
5.4.3 良好的教育可以減少道德風險,降低交易成本
社會的有效運行主要依靠憲政法治來維系,但法律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情況,總有法律條文沒有包括的例外,同時隨著事物的發展,又出現了許多新情況,還未制定出法律條款,這就為機會主義者鉆法律空子提供了舞臺,道德教育通過提升人的品德,來增加誠信和公平意識,減少交易風險。保護了公平貿易,有利于市場的拓展。
總之,在促進財富增長的五大要素當中,人的勞動能力的提高依賴于良好的教育,勞動能力的修復依賴于醫保制度的關愛;勞動對象的新價值需要人的慧眼去發現,勞動工具的發明和使用依賴于人的知識和創造力,新能源的發現和利用靠人的智慧和創新。可見科學技術是財富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于專利制度的保護和激勵;依賴于開啟民智的教育制度的推行;依賴于市場競爭中,業主對能提升競爭力的科技的迫切利用;更依賴于憲政民主的政治制度對個人生命、財產和自由的有效保護。人從來不缺乏獲得財富的動力,但財富真正的快速增長,源自于法治對叢林法則的打壓,對努力勞動,合法生財的鼓勵,所以,制度創新才是財富增長的核心推動力。
[1]尹磊.美國遺產稅制度的比較研究[J].山東經濟,2006,(6).
[2]姜加軍.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J].發明與創新,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