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鳳
(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 思政部,廣東 廣州 511450)
思想政治理論是人類認識史的總結、提煉、結晶和升華,也具有時代特征,同時還具有邏輯性。
思想政治理論,要隨著時代變革發生巨大的變化,轉換它的研究方式。包括研究的基本課題、概念框架、解釋原則、評價尺度的轉換。
現代科學技術翻天覆地的變化,引起人類文明形態的變革、人類已經從原來的農業文明過渡為工業文明,又進入到后工業文明;也引起人們社會存在的變革,當代中國從原來的計劃經濟轉向了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隱含著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工具理性的思維取向和民主法制的政治取向,這就是一個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變化,思想政治是研究人和社會的,整個人的存在方式發生變化了,我們的研究方式要相應地發生變化;同時還引起人們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價值選擇發生深刻變化。正是這種變革,要求我們思想政治理論的研究有一個根本性的方式轉換。
思政理論的時代性體現在要面向不斷變化的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實際;要面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要面向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要面向專業理論與實務研究及教學研究的實際。在面向實際的大前提下,選準研究課題至關重要。課題的選擇不僅要考慮與課題相關的客觀因素,如課題本身的重要性,國內外對該課題的研究狀況以及社會需求狀況等,更要考慮駕馭課題的能力,如知識結構、學術專長、資料積累、對與課題內容相關的實際情況的了解程度及社會聯系和信息渠道等。在一般情況下,應選擇具有較多有利條件或具有相對優勢、社會的現實需求或潛在需求較大的課題,作為思政研究的切入點或生長點。
思想政治理論研究要求有廣博的知識,很高的悟性,強烈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這些都要求研究者要打好基礎,厚積薄發。打好基礎,最根本的是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培養創新能力。知識結構可以概括為“寶塔型”和“樹干型”兩種。“寶塔型”知識結構廣博,繼求上展,漸趨狹小到某最高點便中止。具備這種知識結構出成果既快又多,然而后勁不足。“樹干型”知識結構則一門專精,向地下深扎根須,然后伸出地面,長出樹干,衍生枝葉花果,再生性強。具備這種知識結構雖耗時較長,但有后發優勢。思想政治教師從事研究工作,應揚長避短,逐步建立起“寶塔型”與“樹干型”優勢互補的知識結構。研究基礎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理論就是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各種概念系統。不是概念系統的不可能稱之為一門學科、一種理論。我們之所以能夠叫做專業的教師、專業的研究人員,我們所具有的別人所不具有的首先就是一套概念系統。
真正的概念是蘊涵著一套背景知識的。每個人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背景知識是最關鍵的。思想政治研究難就難在下苦功夫去占有一套背景知識。知道這些東西和自覺去掌握這些東西,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一個學習歷史的過程。最基本的經典著作應作為最基本的訓練。
我們在研究過程當中應該自覺地形成一套研究思路。研究要面向本文、面向現實、面向自我。要多讀書。要進得去,要出得來,這是一種更重要的思想準備;真正的從實際出發要有背景知識,所以又必須與現實拉開間距,才能理性地把握這個現實,才能理智地引導現實要面向自我又要跳出自我,既不囿于成見,又不流于空疏。
思想政治研究的評價標準,從高到低劃分為五個標準:解釋原則的創新、概念框架的構建、背景知識的轉換、提問方式的更新、邏輯關系的重組。最難的是解釋原則的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應勇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水平。探尋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創新,一般是指在批判或改變舊事物的過程中創造新事物。從社會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創新至少可以包括理論創新、對策創新、方法創新、體系創新等。關鍵是要有新意,即要研究新問題,采用新方法,援引新材料,提出新觀點。
要廣泛收集有關資料,多讀一點經典的書。準確把握學術界和實際部門在某一特定領域的研究進展,進入一個領域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是找一本這個領域的論述專著或教材,比如當你把這個領域的基本概念的內涵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讀這個領域的論文,你就會因為心中有數而能夠很好地把握了。瀏覽各有關協會的網站,看看最近召開的學術會議的議題,翻翻國內有關的期刊,看看最近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新觀點或新對策才有可能是創新。
最重要的是發現理論困難,才能創新。要強調問題意識,抓住基礎理論、穩定研究方向、堅持獨立思考、進行課題研究。
創新要以科學性為前提。創新是要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力辟新見。要破除教條主義,摒棄虛無主義,決不趨炎附勢。不唯上,不唯書,要唯實。
論文是把一個道理講明白。所以論文在于論證,論證在于邏輯。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這就是論證的力量。
理論研究貴在出精品。研究成果要精益求精,應具有透徹性和精粹性。所謂透徹性,即觀點要深邃,且能自圓其說;不能淺嘗輒止,更不能自相矛盾。所謂精粹性,即要精煉、通俗并富有文采。精煉,即突出重點和新意,文字干凈利落;通俗,即深入淺出,除了必要的專業術語之外,盡量說通俗話;文采,即講求表述藝術,精雕細刻,以增強科研成果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要做到精粹性,就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為要研究社會、人類,要從自己的社會責任進行研究。所以首先是一種人文情懷,是一種關懷人類命運的一種渴望。
把自己想清楚的道理告訴給別人是一種審美愉悅,美的心理體驗。在研究的過程中、在研究的結果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常人所難以體會到的一種美的體驗,一種創造的心理體驗。馬斯洛說過,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層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審美需要,而審美需要才是一種真正的自我實現。能夠達到一種美的心理體驗,那么我們的人生和工作就是快樂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欲在研究中有所建樹,還須苦學深鉆,銳意創新,持之以恒。首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在當今世界,存在著各種“誘惑”。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勞累且清苦。必須以推動社會科學發展和利國利民為己任,不羨權貴,不慕驕奢,不圖虛名,創造性地開展科研工作。要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
要殫精竭慮,循序漸進。理論研究是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除了要博讀泛覽、深入實際、發揮團隊優勢并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之外,確實需要絞盡腦汁,搜索枯腸。這對于從事研究工作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水平和成果檔次的由低到高,研究領域的由窄到寬,研究成果的由少到多,也是一個累積和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們應該提倡“為學術而學術”,重要的是一個求真意識。對于思想政治研究來講,我們的學術研究的余地是相當之大的。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來說,就更有工作的余地了,為學術而學術是我們的工作方式。我們做什么都能夠得到這個社會的承認,學術的選擇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理論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確地認識和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有價值的科研成果一旦被社會所承認或采納,就會產生效益。科研成果的效益至少可以相對地區分為學科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項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如果推動了學科建設,即具有學科效益;如果推動了經濟發展,即具有經濟效益;如果促進了社會進步,即具有社會效益。一般說來,有價值的對策研究、教學研究的成果一旦被采納,其效益則體現得較為直接而迅速;而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即使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其效益也體現得較為間接而緩慢。優秀的、高水平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等各項事業應當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或者能夠服務于社會的現實需要;或者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或者能夠開拓人們的學術視野;或者能夠傳承文化并給人們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啟迪,等等。總之,應該具有學術與現實雙重意義。
衡量科研成果效益大小的根本標準是社會實踐。1978年5月,由南京大學胡福明等一些理論工作者共同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論文在《光明日報》發表后,迅速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它對于我們黨撥亂反正,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理論研究成果轉化還需進一步的培育和發展。這是因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成果大多屬于基礎性、理論性研究,實用性、應用性成果偏少,思想政治研究成果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認識、引導、預測和評估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前瞻性和導向性功能尚未充分顯現。研究者對于研究成果的實用性以及是否能夠轉化并不關心,造成應用性研究成果相對較少,能夠被社會轉化的則更為有限。
要做好研究成果轉化工作,研究者應走出學校,加強與社會各界之間的多方位、深層次的接觸,深入社會調查研究,到實踐中尋找經濟、社會發展中急需解決的課題。加強成果的轉化意識,要根據成果轉化中存在的不足和制約因素,有的放矢地解決成果轉化中的問題和困難。
可以向社會的管理和決策部門提供評估調研、決策咨詢等智力支持。思想政治研究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所產生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已在實踐中得到無數次的證實,尤其是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的轉軌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社會的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等都有許多重要的問題急需人們去認真探討。而且,思想政治研究的成果往往涉及到社會體制的重大方向,并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以將研究成果融入教學活動中,教師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應當及時有效地使思想政治研究成果進入課堂、進入教材、進入學生頭腦,使大學生不斷增強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提升自己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能力。
可以進行思想政治研究成果的社會普及和推廣。成果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傳播、轉化為人們的思想,也是成果價值實現的一種方式。這種轉化可以使理論研究成果走出書齋,走向社會,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進而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增強人們的認識能力,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人文社會科學素質。
上述六條中,時代性、基礎性、創新性、精粹性是途徑,社會性是目的,堅韌性則既是前提,也是保證。當然,高校思想政治研究教師要搞好科學研究,也需要有“百家爭鳴”的寬松的學術環境、崇尚科學與倡導奉獻的輿論氛圍、科研隊伍和團隊合作、多渠道的經費投入機制、客觀公正的成果評價機制、健全高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學術打假機制以及完善的高校教師職務評聘機制和管理體制等客觀條件與之相配套。
(注:本文系2011-2013年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黨建與思政教育專項重點課題“多樣化文化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其特點研究”研究成果)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史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