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
(湖北經濟學院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一)加強科研工作是時代賦予高校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現實任務。我們正處于跨世紀發展、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科研事業也面臨著轉變觀念、更新思路的重大課題。高度重視和關切知識與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及巨大影響,充分調動和發揮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積極進入地方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加速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已成為一項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戰略任務。為了把科研事業推上一個新的臺階,高校應根據中央有關精神,及時調整辦學思想,將原來的“以教學為中心,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轉到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即“兩個中心”上來。在這一辦學思想的指導下,高校宜采取一系列激勵與推進科研的重大舉措,為科研工作的全面開展提供契機。
(二)發揮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優勢既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加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也是教育、科技體制改革,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需要,更是調動發揮人才作用最現實、最有效的戰略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對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發展方向和自我生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經濟,求生存、求發展。而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則是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最現實、最直接、最有利的選擇,具有地利人和之便。
(三)加強科研工作是高校自身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某些高校由于本科教育起步晚、專職教師隊伍水平不高等原因,面對繁重的教學壓力,學校參與科技創新的意識普遍較弱,許多學校對教師基本上沒有科研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所應發揮的社會功能并沒有全部體現出來。隨著形勢的發展,高校逐漸清醒地認識到:要想直接參與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競爭,必須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社會服務意識,以適應地方經濟與社會的需求為導向,將應用性研究、服務教學研究、高教研究作為重點,把學校特色專業與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密切結合起來,以科研促進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使科研實力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促進本科教育發展和學校再上新臺階——目標激勵,創新工作機制。
(四)科學認識教學和科研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所大學為社會貢獻的成果,一是我們的畢業生質量,另一個就是我們的科研成果。高校黨委在擬定新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指導思想時深刻地認識到,沒有高水平科研的大學,永遠不可能進入同類高校的一流行列,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也就永遠是一句空談。我們提倡教學和科研并舉,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單從字面意思理解,教學和科研有一個先后和主次的關系。今后一段時間,高校最為重要的使命,是為社會培養急需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這是我們需要堅持的一個方向和原則。但是,我們在突出教學中心地位的同時,也應該把科研放在一個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上。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各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重視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科研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工作,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黨政領導班子團結和帶領全校師生,進一步解放思想,用新觀念來分析、認識、處理高等學校發展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轉變觀念,強化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的思想;進一步端正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觀、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服務湖北面向全國的功能觀、校企聯合及校地聯合等多樣化辦學的辦學觀;進一步強化“育人為本、辦學為民、質量為先、協調發展”的辦學理念。在辦學過程中大力倡導科學研究,堅持走教學型應用型高校發展之路;以本科教育為主,優化專科層次教育,積極探索研究生教育;培養有修養、能敬業、擅教學、懂規律、會科研的合格師資;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培養社會需要的,實踐能力強,創新務實的應用型中高級專門人才。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確立科研為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的方向,堅持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加強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以科研促進教學,狠抓教學改革和科技創新。教學結合科研,科研促進教學,是高校辦學特色之一。以科研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主要目標,堅持貫徹教學與科研并重,以科研促進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方針,在科研工作中注重發揮學科的綜合優勢和地方特色,在保護和加強少數確有發展前途的基礎研究的同時,大力組織和推進應用開發研究,逐漸形成了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比例適當、布局合理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格局。為加強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校現正積極探索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辦學路子,努力把學校辦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開放大學,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辦學的辦學理念,堅持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的原則,堅持以地方所需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本科教學工作為中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重點,以科研促進教學,致力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引領意識、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科研育人的核心是通過提高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應注重科研對教師、教學的引領作用,引導教師從講臺走向社會,把科學研究作為增強自身能力、提高專業水平和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為此,學校把科學研究作為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師們都普遍具有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意識,有效地保證了教學質量。學校十分注重拔尖人才、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以及創新團隊的建設,并使之與學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做到了學術隊伍建設、科研方向選擇、學科優勢特色培育的有機統一,切實提高了科技創新能力和學科水平。幾年來,學校引進了不少科研、教學骨干,有力地推動了科研學科建設的發展和科研隊伍的整合與優化,初步形成了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校學科帶頭人、校學術骨干教師的科研梯隊,有力地促進了特色科研團隊的形成。
隨著科學技術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利用外部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正成為普通高校加快科研發展的重要渠道。為此,高校正積極創造條件,爭取開展跨學科、跨學校、跨國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鼓勵和支持學校科研力量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途徑,主動與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學術聯系,拓展校內外、國內外合作研究的空間。
當前影響和制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優勢發揮的幾個主要共性問題:一是思想觀念轉變和解放的程度不夠;二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有利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體制、新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三是地方經濟實力不強,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四是科技投入不足,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缺少自我發展的資金積累。今后高校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緊密結合學校整體發展的長遠需要,尤其是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實際需要,加大科研促進教學工作的力度;統籌規劃,整合科研力量,以學科建設和教材建設為重點,以校內外課題為依托,不斷推出有學校特色的、適合人才培養目標需要的科研成果;結合各省和各校“十二五”發展規劃,逐步推出有一定影響的、具有學校特色的科研成果;密切關注國內外學術動態,積極搭建學術平臺,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各類學術活動,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不斷提升學術品質;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規范科研管理,加大科研扶持力度,建立科技創新工作的良性運行機制。
今后,要積極深化改革,促進科技教育向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加大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力度,鼓勵支持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獨辦、聯辦產業實體,促進資本結構調整,選擇幾個重點學科專業為依托,組建產業集團。應引導和鼓勵廣大教師走出校門,主動同企事業單位握手合作,積極發揮科研處等行政部門的服務職能,為教師和企業聯姻牽線搭橋,大力實施學、研、產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努力實現學校和社會雙贏,教師和企業雙贏的生動局面。
當前,高等院校一直在大力批判學術腐敗和學術泡沫,應鼓勵廣大教師放眼長遠,關注同領域研究的前沿,增強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但是,高校開展科研工作,必須注重長遠和現實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更加重視解決現實問題,服務社會,同時兼顧長遠規劃。作為辦學歷史悠久的財經類院校,在科研選題和投入上應有重點地側重某些方面,除鼓勵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外,繼續努力發展和扶持經濟類各學科,使其科研主要面向社會、面向實際,解決經濟生活中的主要問題。
實現這個規劃,需要高校上下的一起努力,更需要有得力措施作保障,鼓勵創造、激勵創新、獎勵成功。積極營造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圍,領導干部要帶頭參與科研工作,強化對科研工作的組織領導,全力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工作隊伍,完善和落實人才政策,支持和引導科技人員進入地方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進一步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注重學術梯隊的培育,注重中青年學術骨干的培養,注意對年輕教師從事科研積極性的鼓勵。要在高校范圍內形成一個新老教師科研工作傳幫帶的機制,大力培育學術團隊,提高他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涉及到科研工作的獎勵制度,一定要納入學校整體分配制度的范疇,與學校的辦學方向相一致,讓廣大教師在完成既定教學工作任務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不能顧此失彼,有所偏頗。對科研工作做出貢獻的教師,學校今后要給予重獎。獎勵的原則是,突出重點,兼顧一般,重點向省部級以上課題進行資金傾斜;對于提高高校學術聲譽或產生重大社會效益的科研項目,學校也將拿出專項資金,進行特別獎勵。今后,在干部調整尤其是教學系干部的調整過程中,要把科研貢獻作為一個重要參考條件,對于科技貢獻較大的,優先考慮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