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京 廖瀟穎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迅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一,已然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然而,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其內部控制問題隨著環境變化以及企業自身發展,顯得越來越突出。我國中小企業一般并不專門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抑或是照搬國內外大型公司的模式,以致未能真正實現內部控制的目標。因此,內部控制已經成為嚴重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控制環境是對企業內部控制建立、實施有重大影響要素的統稱,所有企業的控制都依附于特定的控制環境之中。控制環境體現了企業管理層對于控制重要性的態度。很多中小企業管理者對內控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不愿意建立并執行內部控制制度。此外,他們對內部責任分配不盡合理,沒有明確規定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的職責、權限,所以導致了對權力監督的疏漏,各個崗位無法形成有效牽制,從而無法形成均衡的內部控制環境。
對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而言,要想領導企業走向成功,不僅需要知識技能和業務操作能力,更需要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健全的法律意識。但有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的管理者作為內部控制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他們沒有充分學習財政部制定的各項法律法規,這就給內部控制的建設以及實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管理者對于內控制度的認識也過于片面,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僅僅停留在內部會計控制上,而參與內控管理也局限在財務人員。許多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全面,沒有覆蓋到企業各個業務領域和操作環節,從而導致了企業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核算不實,進一步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并且愈發嚴重。
為了進一步加強監管,我國已經形成了包括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在內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然而這樣的體系對于中小企業的監管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雖然有的企業設有內部審計機構,但成為了企業的一個擺設,無法真正發揮其作用。甚至有些中小企業出于規模以及人力成本等方面的考慮,并未建立持續的監督機構,但是這其中可能帶來的損失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致命的。如何建立完善內部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其職能,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十分重要。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風險意識和評估意識普遍較弱,同時也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風險評估機制和預警機制,這樣的現狀會給企業內部控制實行帶來諸多困難。在目前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中小企業面臨著多種風險,包括不合適的經營手段導致的經營風險;不恰當的行動綱領和發展所導致的戰略風險;不真實信息報告導致的信息風險;不合理的債務導致的財務風險;環境周邊和政策不明導致的環境與法律風險等等。中小企業應該盡早識別并采取相應措施,這對于提高自身抗風險的能力,增強生存、競爭的能力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控制主體是企業所有者,而控制客體是員工和整個企業的業務流程。所以,此類企業在內部控制環境中,應當注重對管理者和員工的控制作用。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主要是有企業的所有者建立制定,因此,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領導是否重視內部控制問題。領導者的個人素質決定了企業的企業文化和管理特點,因此企業管理層需要充分認識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自覺接受其他人員的監督,成為制度順利實施、執行的第一擁護人。在優化控制環境方面要努力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科學合理地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規范企業文化,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良條件。
在推行內部控制時,應當有一份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作為支撐。這份制度所包含的內容不僅僅是框架上的大方向,還應包含具體的內容,比如實際的內部審批制度、實物的管理制度、資金的管理制度、相關人員的培訓制度、考評制度等等。這樣的一份內控制度在編制時就應根據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編寫,比如內部審批制度是建立在目前的組織框架下的;實物管理制度和行業、業務范圍相關等等。因此,中小企業在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時,不能完全照搬一些大企業的制度,同時,內控制度編制完成后應由中小企業的所有者或最高決策者批準后才能予以實施。只有完成內部控制制度的編制,才能使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開始被執行于企業中去。
中小企業的所有者一般是企業的核心,只有使其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幫助中小企業建立相關制度。要讓一部分還不了解內部控制的中小企業所有者意識到及時引入內控制度的重要性是當務之急。
另外,員工在內部控制的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員工是內控制度的實際執行者。通過系統的員工培訓,將引入內控制度的新的工作流程灌輸到員工的工作中,引導員工遵守會計準則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僅能提高內控制度的實際執行狀況,也能使中小企業規避風險。培訓機制應不斷根據外部變化進行調整,比如對稅收政策的調整、內控制度的調整等。培訓是應急性的,也可以是定期的,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員工了解中小企業的內控制度。
中小企業的內部審批制度一般都不明晰,對同項業務的責任人也往往受到不完善的審批制度的制約。在內部審批制度建立時,應明確一項業務的知情權和多級審批權,操作業務的過程絕對不能只由單一的員工和部門操作,權限上也應根據職務有差異分配。從財務部門的角度來講,比如一筆付款,應由經辦人提出申請并獲得部門負責人審批,再提交財務部進行審核,復核通過后再由財務經理、財務總監先后授權支付。一般這樣的內部審批制度應在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中詳細說明,相互監督和制約的模式能讓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更加可靠。
內部控制需要相應內部審計作為支撐。中小企業的規模一般較小,但也可以設立內審部門或內審人員,在內部控制制度實行過程中為所有者提供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監督信息。內部審計人員在監督時,應根據中小企業實際情況以及自身的內控制度,提出改善建議,每一階段的內控審計應設定目標和有關指標,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匯總出企業的內部控制實施情況。同時,內部審計人員應由中小企業的最高決策者或所有者直接領導,使整個審計工作具有獨立性和可靠性。此外,也可以通過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監督工作。
員工如同一家企業的馬達,高效地運轉才能幫助企業有更高的產出和更多的回報。中小企業應將員工的產出和他們的工資、獎金相聯系,構建一個由基本工資和績效獎勵兩者結合的薪金模式,當員工在企業設立的考評機制中有良好的表現時,給予其獎勵;反之,則降低績效部分的獎勵。對一些能夠在創業版、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業,期權的獎勵機制也能幫助中小企業的所有者避免員工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建立內部控制檢查考核和評價機制,促使內部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收到成效。
中小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推進常常會遇到各類阻礙。此時,中介機構的提供的相關咨詢服務能盡快地使中小企業步入內控正軌,這也比中小企業獨立建立內控部門來得更專業、可靠。隨著中小企業內控制度的推行和完善,稅務等相關的監管部門也應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監管部門適當對中小企業的內控流程做出指導,給出稅收等相關專業意見。監管部門和中介機構的外部監督是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實施的重要指引。
在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上,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比我國早,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認識要更加深刻和透徹。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國中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這也是一個機遇,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使其為中小企業健康有序的發展保駕護航。
[1]毛金妹,黃旭.風險管理視角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構建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1,(15):74-76.
[2]和麗芬.對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框架構建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8,(13):54-55.
[3]王習文.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及對策[J].價值工程,2011,30(30):104-105.
[4]王芳.加強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J].價值工程,2010,29(2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