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靖
(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資金結算中心,河北 秦皇島 066000)
一般來說,會計披露的信息應該是真實、完整和充分的,但并不絕對。其中包含三層含義:一是從廣度上說,它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拓展;二是從深度上說,它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三是從進程上說,它是對事物的一定發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展。因此,對于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也要有全面的認識,既要看到其客觀性,也要看到其相對性。從社會實踐角度而言,有以下幾方面:
(一)由于會計核算前提的假設性、計算方法的選擇性和技術差異性的存在,使得會計披露的信息存在個體差異。就會計主體而言,假設企業法人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就持續經營而言,假設企業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破產和清算;就會計分期而言,假設將企業連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較短時期,以便計算收入、費用和損益;就貨幣計量而言,假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成果可以通過貨幣反映;就權責發生制而言,假設以權利或責任是否發生為依據來判定、安排經濟業務是否進入會計信息系統以及位置。因為會計建立在上述假設基礎上,因此其真實性必然存在相對性。
(二)會計真實性的相對性與生俱來。會計報表數量有限,且是針對特定項目的許多數據匯總填列的,這些數據的正確性、客觀性導致會計信息存在不確定性。
(三)會計信息來源受外部影響。會計原始憑證分為自制和外來兩種,會受到團體利益、局部利益、長官意志和個人利益的影響,甚至可能出現偽造、編造和弄虛作假等問題。
(一)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指財務報告反映的情況與原始憑證不符。
(二)會計信息失實,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與前者的區別在于:后者既包括前者,又包括超出前者的信息輸入虛假。
由于會計信息失實涵蓋了會計信息失真,因此,本文以會計信息失實作為討論范圍。
(一)企業管理機制存在缺陷。由于政績考核和績效考核的壓力,從地方政府乃至企業,都非常重視會計信息的數量意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下聯合作假已成為不公開的秘密。
(二)監管不到位。一方面,會計法規的制定應符合會計工作客觀規律的要求,符合會計科學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面,會計法規中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的判定標準和方法要有可操作性,要制定體現各種原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
(三)信息披露不充分。現行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及附注構成的信息披露結構是不完備的。如果在一定時期內,社會上對于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給予認可和獎勵,則能夠促進會計信息的充分披露。反之,如果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甚至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主體能夠獲得不菲的收益,則會顯著降低會計信息質量。因此,會計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在客觀上形成了會計信息失真繁衍的土壤。
針對上述信息失實的問題,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可以考慮采取以下措施:
(一)嚴管源頭。非法取得或填制、偽造或變造原始憑證,將直接導致會計信息失實,治假必須從原始憑證抓起。相關人員有義務按照《會計法》的要求填制或取得原始憑證,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有義務按規定進行審核。
(二)完善制度。加強會計制度建設是防止會計信息失實的基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明確職責,包括單位領導人、總會計師、會計機構負責人的職責和會計核算組織形式。二是確定會計崗位職責、工作標準和績效考核辦法。三是內部牽制,實現職務分離、錢賬分離、物賬分離、親屬回避和定期輪崗。四是實行審計或稽核,從企業內部進行自我檢查和完善。五是落實財產清查,保證帳實相符。六是建立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明確審批范圍、審批人員、審批權限、審批程序。
(三)強化監督。權力沒有監督和制約就會產生腐敗,審計是減少會計失實的有效手段。可實行總工程師、總會計師和總審計師的三總師體制,由總審計師及下設的審計部、審計科對公司經營狀況進行內審監督。
(四)以人為本。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是確保會計信息真實的基礎。一是會計人員要頂得住壓力、擋得住誘惑。二是要嚴格劃清遵紀守法與違法亂紀的界限。三是要完善從業資格制度,廣納英才。
(五)規范會計電算化。會計電算化在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發揮著無以替代的作用。實現將會計電算化從封閉系統向開放系統,從字符界面想圖形界面,從單機版向網絡版的轉化。利用財務系統軟件實現全公司的“一本賬”,財務部可以掌握整個公司經營的每一個片斷,審計部可以掌握每一張單據的來龍去脈,有利地加強了內部管理。
[1]戴子禮,謝詩芬. 會計的中國特色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斷想[J]. 財務與會計,2001 年01 期.
[2]鄭建友. 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特征[J]. 廣西財務與會計,1997 年第0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