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娜
(招商銀行廣州分行,廣東 廣州510000)
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然而,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60歲人占總人口比例13.26%,65歲人占總人口比例8.87%,該數據表明老齡化社會已經提前到來,中國面臨著“未富先老”的養老壓力也越來越突出。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已逐步搭建起了由國家強制要求繳納的基本養老金、企業提供的企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和儲蓄組成的三大支柱養老保障體系。這個體系能否平衡發展,能否對未來社會保障體系起到積極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企業年金——在國際上被稱為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支柱,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制度。它由企業發起建立,國家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它既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職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為政府基本養老分挑重擔,又有利于提高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
從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對我國年金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進行了規范,八年時間過去了,讓我們看看市場發展情況如何?
數據顯示,世界上167個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中,有1/3以上國家的企業年金覆蓋了約1/3的勞動人口。丹麥、法國、瑞士的年金覆蓋率幾乎達到100%;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在50%左右;中國情況如何:截至2011年12月底,企業年金經過7年時間的推廣、發展,全國參與的企業才4.47萬家,參與職工不到1%。廣東共有185萬家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但參與企業年金的只有2262家,比例更低。
到2012年上半年,全國年金規模只有4200億,這與前幾年保監會預測到2010年我國年金規模將達到1萬億、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企業年金將達到1.8萬億美元的數字相差甚遠。再來看看參與年金的行業和企業情況:從目前全國建立年金計劃的3.5萬多家企業中,涵蓋的行業僅30多個,其中壟斷行業仍舊是主角,如銀行、證券、基金、電信、煤炭、電力、石油、石化、民航、鐵路、港口、交通等,占了90%以上。而在國民經濟中企業數量占比多、雇員多的中小企業,占比不到5%,這與他們在國民經濟中創造了55%的GDP地位極不相符。由此形成的以政府強制實施的基本養老“一戶獨大”、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發展嚴重滯后的倒三角型局面,令人擔憂。
國家在企業年金方面的優惠政策主要有:2004年頒布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明確了企業和個人繳納比例。但是,2008年財政部發布34號文,規定年金的企業所得稅優幅度統一為4%,該繳費如果進入個人賬戶則必須納個稅。后來發布的國稅[2009]694號文規定:企業為個人繳納部分“在計入個人賬戶時,應視為個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不與正常工資、薪金合并),不扣除任何費用,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算當期應納個人所得稅款,并由企業在繳費時代扣代繳。”這對企業年金市場影響頗大:因為稅優幅度太低,對企業、員工個人都沒有吸引力,不少已經建立年金的企業削減繳費規模,更多的企業進入觀望狀態。2009年,財政部又發布27號文,將企業稅優幅度提高到5%,一些有條件的企業才重新考慮年金計劃。8年來年金市場的波動,直接受到稅優政策的影響。
讓我們來看看國外實行年金制度的國家有什么優惠政策:
第一,繳費比例方面:英國規定企業養老保險計劃雇主和雇員的總費率不能超過17.5%;瑞典規定企業的繳費率上限為13%。在個人繳費方面,加拿大規定,個人向注冊退休儲蓄計劃的繳費為上年工資的18%;美國401K計劃中雇主為職工的存款可以按工資的15%繳納,員工向個人退休賬戶繳款不超工資的25%。
第二,稅收抵扣方面:大多數國家,像美國、加拿大、英、法、德、荷蘭、丹麥、日本國等,對實行年金計劃的企業,無論雇主還是雇員在繳費階段都可抵扣所得稅應納稅額,免稅。
第三,延期收稅方面:大多數國家對年金的收稅,放在領取階段(即EET模式);美國的稅率是15%。這種延期稅收模式,有利于鼓勵企業雇主和雇員繳費的積極性,政府雖然減少眼前的稅收,但在以后階段的稅收將穩步增加。
第四,投資收益方面:在實行年金制的國家里,政府對企業年金投資運營中獲得的收益,實行免稅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第五,政府投入方面:有數據統計,美、英政府用于企業年金稅收減讓的隱性支出達到了政府在公共養老保險顯性財政支出的20%~40%。在美國和澳大利亞,該項隱性支出約為GDP的1%,英國為3%。美國每年為企業參加養老基金提供的稅收優惠數額高達500億美元;英國約為150億英鎊。
企業年金作為一項自愿型的制度,對國家、企業、個人都有好處,在不少國家發展很快,而中國的企業和員工為什么不愿意參與這個制度呢?是激勵不夠、還是參與的方式不方便、還是沒有需要等其他的一些原因,讓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基本養老繳費負擔過重:在美國20多萬億美元養老金總資產中,政府養老金占比12.5%,企業年金占比64%,個人退休賬戶占比23.5%。在中國,2011年養老金總資產2.65萬多億人民幣中,政府基本養老金占比89.5%,企業年金10.5%,個人退休賬戶幾乎沒有。我國企業承擔的基本養老金費率大約在20%左右,而美國由雇主和雇員平均分擔的社會保險稅(養老、傷殘和遺囑保險),僅為12.4%。國際經驗認為,企業繳費超過10%就要“亮黃牌”。可見,現有基本養老高費率政策,勢必擠占企業年金發展的空間,也使不少企業力不從心。
第二,稅收優惠少:研究國外所有成熟私營養老金計劃可以總結出一個結論,稅收優惠是促其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我國企業繳納部分只有不超過工資總額5%的部分可以免稅,存入個人賬戶要繳個稅;個人繳納部分也不得免稅。這些都直接限制了企業和個人參與企業年金的意愿。
第三,政府推廣力度不夠。據勞動保障部的調查顯示,企業經營者中知道企業年金的只有40%左右,而真正有所了解的不到20%。企業年金市場是一個多行業提供服務的市場,牽涉到財政、稅務、社會保障以及專業監管、金融機構等多個部門。政府的主要作用除體現在立法、稅收和監管等宏觀層面外,通過宣傳、引導、鼓勵企業建立這種制度也是必要的。但人們看到的卻是,各金融運營機構成了宣傳、引導、培育企業年金市場的主力軍。8年來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機構特別積極,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不惜在宣傳、營銷、運營系統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至今也不能擺脫虧損的局面。
第四,企業顧慮:成本增加、負擔過重。首先、稅收優惠有限:因為只有5%的優惠,大多數經營者認為沒有吸引力、也沒有這個責任。普遍認為建立企業年金計劃還不如直接向員工發放公積金、獎金,或解決青年人購房、買車等現實需要,更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其次,員工流動性大:中國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到10年,員工選擇的余地大、流動性也大,企業如果為員工繳了年金,而該員工辭職后,錢拿不走,企業仍要為其專門管理賬戶、投資等,非常麻煩。再次,運作成本問題:對眾多小企業來說,規模小,年金積累較慢,金融機構往往視之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企業支付計劃的成本相對較高,而且是一筆要長期支出的費用。最后,自愿為主原則:即使是效益好的外資企業或國企,雇主對政府強制的基本養老金、公積金等政策都會嚴格執行,但年金作為自愿則不同,他們要面對利潤考核的沉重壓力下,至于成本費用等其他支出能省則省。
第五,員工顧慮:拿不到錢、先繳稅。(1)2009年的694號文規定:個人繳費部分要與當月工資合并后繳個人所得稅,企業繳部分也要繳個稅。這對員工來說,錢沒拿到,稅反而先繳了,何時退休、在哪里退休都是非常遙遠的未知數,所以,大部分員工是不愿意參加年金計劃的。(2)賬戶轉移問題:如果職工離職或者處于失業狀態,并且新工作單位沒有建立企業年金計劃,那么該職工的年金賬戶,就會發生轉移、保留問題,原單位仍然要繳費、提供記錄年金繳費、待遇支付及投資收益等信息的服務。(3)短期利益心態:許多人認為企業年金是幾十年以后的事,金額又不大,不如眼前多增加收入,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對雇主給予的股權、實物、現金、不動產等獎勵會更滿意。(4)員工作為企業中的弱勢群體,與雇主沒有談判的籌碼和能力,絕大多數私營企業雇主意識淡薄、企業缺乏民主機制、內部表決機制等,這也是建立企業年金的障礙之一。
參與企業年金制度的企業少,覆蓋面窄,是當前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此,要想改變中國養老保障結構,增加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賬戶比例,就要設法提高當事人參加年金的積極性:
第一,解決稅優是關鍵:稅收優惠政策是企業年金制度成功的前提和關鍵,現行稅收政策已表明不適合企業年金發展的需要。在我國財政收入年年增加、國家實力日益強盛的今天,在解決企業年金發展緩慢的問題上,政府應考慮給予企業和個人更多的減、免稅優惠。只要有吸引力,就可從根本上調動各當事人繳費的積極性。
第二,對經營者的鼓勵:這就要求政府考慮對于那些負擔已很沉重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降低基本養老繳費比例,讓企業有多余的“能量”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國有企業管理機構,也應該對積極建立年金計劃的企業負責人,在考核上給予一定的鼓勵和獎勵政策。
第三,解決中小企年金問題:由于中小企業存在資金量小、職工流動性大、企業生命周期短、內部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在建立企業年金上存在很大阻礙。但如不系統性地思考扶持中小企業問題,對中小企業采取針對性的優惠、減負方式,激發出企業自主參與的意愿和有效途徑,那么沒有中小企參與的企業年金制度是很難快速發展的,也是不堅實的。
第四,盡快出臺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計劃,啟動個人年金計劃。這種在個人所得稅之前允許扣除一定額度的養老計劃,簡單易操作,讓那些沒有機會參與企業年金的員工和行業流動性大的員工,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該方式國外早已發展成熟,像美國的個人退休賬戶IRA計劃那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近50%的家庭主動參與了該計劃。它對國家整個養老體系的穩定作用日趨明顯。
第五,解決個人賬戶管理過嚴的問題:一是年金賬戶退休才能領取,多數人不愿考慮幾十年后的事。如果能考慮有特殊困難時作抵押貸款用,將是個突破。二是賬戶轉移問題:如果有良好的轉移機制,使養老金體系各組成部分之間銜接順利,使之成為一個相對整合的整體,那就可以解除參與者的顧慮,使大家對未來養命錢的保值增值更有信心。
第六,加大對養老的投入:目前我國財政收入用于“黨政事業在編和臨編人員的工資、退休、醫療、公招、公車、公出、辦公等費用占了約50%左右”;用于教育、社會保障、就業、醫療衛生、住房、文化體育的支出僅20%左右;而美國政府財政支出中醫療、教育、養老、社會福利四項之和為59%。按照我國“十二五”規劃,要求各級財政將社保支出占財政支出提高到25%左右,只有這樣企業才有參與年金計劃的能力和積極性。
由此來看,我國企業年金還處在起步階段,中國要建立多支柱、多層次、均勻受力的養老保障體系,政府有必要深入研究促進企業年金發展的政策。只有解決了制度障礙,才能推進企業年金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發揮其在養老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當中國老齡化趨勢洶涌來襲時,國家、政府、民眾才能淡定自若。
[1]《關于企業新舊財務制度銜接有關問題的通知》. 財政部.[2008]34 號.
[2]《關于企業年金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總局函.[2009]694 號.
[3]美國個人退休賬戶對補充養老的支柱作用.中國養老金網:2005.12.
[4]梅哲群.美國401K 劃對中國企業年金保險制度的啟示.中國經濟時報:2007.11.
[5]美國:401K 計劃仍受追捧.經濟日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