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言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非正規金融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屬于普遍現象,而且非正規金融是這些地區企業創辦所需資金的主要來源。本文主要就非正規金融處于正規金融外而存在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從一個更為綜合的視角,對非正規金融的存在原因,進行了經濟學分析。
發展中國家為了以投資來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通常把銀行利率壓低到市場均衡以下的水平。并且把這些廉價的資金配置到政府優先扶植的部門,從而使得支持中小企業或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的資金變得相對稀缺。以上 觀點類似于 McKinnon 提出的金融抑制假說。但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社會經濟現象來看,金融抑制現象還有我國所特有的形式。為了實現漸進的經濟轉軌,為了保證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金融資源被國家控制并配給國有經濟。同時其他經濟部門(如民營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受到了來自正規金融系統的壓制,因此它們只能依靠正規金融系統以外的融資渠道。非正規金融也由此應需而生。
Akerlof 在其工作中,將信息不對稱的分析方法應用于信貸市場。對比于正規金融系統的對借款人的經濟和金融信息不僅缺乏,而且獲得的成本高昂;而通過資金供求雙方的人緣、地緣關系或其他商業關系發展起來的非正規金融卻擁有相對的信息優勢。這種現象即便是在金融體系高度發達的經濟體中也是存在的,因此也有學者通過實地研究發現在那些發達的經濟體中大多數小企業的重要資金來源依然很少依靠正規金融體系。林毅夫、孫希芳(2005)的工作表明一些當地的高利貸者通過對貸款者信息的充分了解,能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對稱問題,甚至可以依靠這種信息上的優勢索要較高的利率。
由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使得信貸市場出現信貸配給現象。即使銀行已經達到了預期收益最大化,亦即其利率水平已經達到了使預期收益最大化,資金的需求仍然超過了供給。此時銀行就沒有任何動力使得供給與需求相等,從而產生了信貸配給的現象。這樣使得總存在一部分企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得到貸款,即使這部分人可以接受比均衡利率水平更高的利率。
由于政府經濟政策的短期性和一次性,使得很多寄希望于政府扶植的經濟部門不能得到政府的長期幫助。甚至,政府經濟政策的變化會致使他們無法償還短期貸款,從而造成信譽的損壞。Diamond 在他的工作中引入了“信譽”概念,即是說良好的還款記錄才可以使貸款者獲取更好的信譽,從而實現信貸渠道的多樣化。而政府的工作往往沒有給特定需要借款的群體提供一個得到良好還款記錄的機會。拉美國家金融體系的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發展中國家由于中小企業的“信譽”缺失,致使他們失去了信貸渠道多樣化的機會,他們只能依賴于非正規金融渠道。
通常情況下,正規的融資渠道擁有龐大的組織結構和龐大的智囊團體,因此他們應用一些標準的、客觀的標準對借款者進行衡量,故大中型企業相對于較小企業擁有借款優勢。而非正規的融資渠道,不會采取標準化的貸款合約,轉而收集一些容易得到的區域性的或社區特性的指標,通過與相對較小的企業進行長期、密切的合作來獲得這些指標和信息,故而小企業相對于較大中型的企業有借款優勢。因此,非正規金融渠道也就作為小企業的貸款者應運而生。
從復雜系統的角度來看待非正規金融的問題,可以從綜合的角度得到很好的洞見。非正規金融的形成原因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源自于金融抑制;二、源自于不完全信息的基礎。從關系融資、信貸配給、“信譽”缺失等方面作為切入點的原因分析,基本都是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礎之上完成的。
正確看待非正規金融存在的現象,應該從歷史的角度把它看做是組織結構與系統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非正規金融能夠動態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即使這些變化是無規律的。研究就很好地應證了這一設想:政府為消除非正規金融的努力是徒勞的。非正規金融是從一般的融資結構中演化出來的另一種較為高級的融資市場的組織形式,而其形成過程是非線性的,也是不可控的。
非正規金融這種市場組織的形式、特點、大小,不但由人口規模,而且由這個市場中有效借貸水平決定。而借貸水平決定于生產力,生產力又依賴于分工的水平。這樣分工和市場結構內生著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非正規金融作為一個自組織結構,是個體內生的選擇的結果,而個體的選擇則是在分工與由此帶來的交易費用上展開的。因此非正規金融這樣的組織在復雜系統的角度下,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費用的動機存在的。
研究結論證實了非正規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同時也指出了主流社會長期以來對非正規金融的偏見和不公平待遇。應該正視非正規金融的積極作用,加強對其的規范與引導,而非一味的禁止。復雜系統理論作為研究的視角,可從綜合的角度對非正規金融現象得到很好的洞見。
[1]郭梅亮,徐璋勇.分工演進、交易效率與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變遷[J]. 制度經濟學研究,2010(7).
[2]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J]. 經濟研究,2005(7).
[3]史晉川,葉敏.制度扭曲環境中的金融安排:溫州案例[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