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源 陳錦華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快速進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是民營企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還存在很多困境,亟待從多方面對其進行支持,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到現在將近34 年的時間,我們從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14 萬的成員發展到現在中國民營企業已經占全國企業法人的90%以上。據國家工商總局最新數據,截至2012 年6 月底,我國實有企業1308.57 萬戶(含分支機構),實有注冊資本(金)77.20 萬億元。其中,內資企業實有1264.89 萬戶,實有注冊資本(金)65.90 萬億元,其中私營企業1025.93 萬戶,注冊資本(金)28.48 萬億元。個體工商戶實有3896.07 萬戶,資金數額1.78 萬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有60.01 萬戶,出資總額0.91 萬億元。外商投資企業43.68 萬戶,注冊資本(金)11.30 萬億元。顯而易見,民營企業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當之無愧的市場主體。其中有很多上市公司,截至2012 年上半年,在滬深兩市所有上市公司中,民營背景企業的數量占比已經過半。數據顯示,在創業板市場,約96%的上市公司為民營背景公司。此外,主板上市公司中,民營背景公司占比30.06%;中小板市場上市公司中,民營背景公司占比76.18%。與此同時,我國躋身世界500 強的民營企業數量也穩步上升,2012 年已達15 家。此外,2012 年9 月,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了2012 年中國50 強全球挑戰者報告,其中民營企業數量達24 個。
1979 年,民營經濟占全國GDP 總量不足1%,現在民營經濟占全國GDP 的2/3,中國的經濟實際上已經發展到以民營經濟為主題。在地方上的表現也非常明顯,例如四川省到2011 年年底,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1.2 萬億,占全省GDP 的57.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7%。浙江省2011 年民營經濟總量達到19872億元,對全省生產總值的貢獻連續8 年超過60%。民營經濟投資也顯示了強勁態勢,2012 年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全國民間投資在整個投資中的比重占到62%,增速達25.1%。此外,我國民營企業的注冊資金規模呈快速增長態勢,戶均注冊資金逐年較大幅度增長,顯示了民營經濟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
全國工商聯發布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分析報告》指出,我國民營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吸納社會就業、增加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來源。國家的民營經濟占全國非農就業的85%以上,在城鎮就業當中民營企業實際上已經占了70%多。據統計,2000 年全國民營企業,吸納了2000 萬人就業;現在已經吸納了2 億人就業。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規模,都遠遠超過美國、日本、德國經濟起飛階段的記錄。毫無疑問,民營企業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和主渠道。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但相對于民營企業的天然活力,應該說現狀并不令人滿意,還存在很多問題。
民營企業資本小而分散,形不成規模。根據《中國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報告(2012)》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 年底,中小微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7%,而中小微企業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另外在2012 中國企業500 強中,前30 強都是國有企業,并且民企500 強利潤總和不及五大銀行的凈利潤總額6808.49 億元的65%。
2011 年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企業委員會、婦女委員會與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聯合發布的《2011 年千戶民營企業跟蹤調查報告》顯示,關于“當前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難”,民營企業家選擇比重最高的兩項分別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明顯高于其它選項。一方面,當前民營企業在夾縫中求生存,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漲,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最大困難。另外一方面,能源、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也為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壓力。2011 年民營500 強企業雖然整體規模仍舊增大,但總體盈利水平是下降的,這折射出中國民營企業勞動力、原材料成本及稅負持續增高的現實困境。
由于民營企業過分依賴個人能力,可供使用的資源往往又高度集中,一旦個人的判斷力出現偏差,或是個人出了意外,必然使企業遭受重創甚至死亡。一些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由于各種原因,企業始終未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然而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時期后,家族的管理模式將給企業帶來很多制約,這些方面表現在股東多頭性的決策,管理人員的專業缺乏,越權管理、員工與管理層的溝通障礙等等方面。根據北京錫恩咨詢集團最近的一個調查顯示,不少企業都有著很好的盈利模式轉型的構想,很多也正在進行嘗試與努力,但這些嘗試與努力,最大的阻礙并不是市場或競爭,更多的是組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難度的加大。
民營企業發展模式總體上仍比較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現象比較普遍,加工貿易企業比重大,資源依賴性強,一些民營企業長期處于散、小狀態,營利能力弱,產業競爭力不強。實踐證明,經過30 多年的發展,民營經濟以資源成本、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為代表的比較優勢已經消失。民營企業如果不能順利轉型,大批中國民營企業的市場被蠶食的情況,將可能會不斷上演,甚至有被競爭淘汰出局的風險。
根據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勞動密集型產業必定將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這是一個經濟規律。每個行業都是有周期的,如果不涉足新的行業,公司就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由于中國制造整體水平大多仍處在產業鏈的中低端,利潤率偏低以及這種高消耗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因此,要引導企業運用資源優勢,重新定位產業戰略規劃,從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轉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約型生產,從“資金+體力勞動”為基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為以“資金+腦力勞動”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使企業能獲得新的業績增長或是擺脫經營困境,實現健康、持續的良性發展循環。
由于民營企業是市場中的弱勢群體,在激烈競爭中亟需得到創業輔導、管理咨詢、人才培訓、籌資融資、政府采購等公共服務支持。政府通過建立完善民營企業公共服務體系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要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作用,調動和優化配置服務資源,推動形成以民營企業服務機構為核心,以行業協會和專業服務機構等為依托,各類服務資源開放共享的民營企業服務體系,包括創業支持服務體系、信息服務體系、資金融通服務體系、人力資源開發服務體系、市場開拓服務體系等方面。
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中央企業是主力軍,下一步民營企業將成為生力軍。民營企業通過境外投資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了自身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也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要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對外投資。但是民營企業的海外投資存在著多重風險,國家要通過政策和法律對民營企業的海外投資進行鼓勵、指導和保障。2010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2012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3 個部委出臺了《關于印發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綜合規范民營企業海外投資。但我國仍然缺乏一部針對企業海外投資的保障性法律,應當制定海外投資保障法,為我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進行保障,規范投資行為,弱化投資風險,保障投資利益。
企業集群是一種介于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中間組織,具有持久的競爭優勢,在強化專業化分工、發揮協作配套效應、降低創新成本、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顯著,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中小企業在競爭中的劣勢。而我國民營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因此,加快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對于促進民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顯著,集群化發展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大方向。構建特色優勢中小企業集群,著力推動具有經濟技術關聯的中小企業集聚,推進其在產業鏈上的銜接,提高集群企業信譽度和知名度,鑄造產業區域品牌效應。通過建立行業協會,把分散的企業有效組織起來,有利于促進信息交流和技術擴散,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橋梁和紐帶作用。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引導和服務作用,搭建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之間合作平臺。
中國加入WTO 已經十年,但某些行業的開放程度還不明顯,這變相限制了民營企業在國內的發展空間。國務院2005 年和2010 年先后出臺“非公經濟36 條”和“新36 條”,但在推進過程中遇到重重阻礙,民營企業在一些重要領域進展甚微。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不僅是一種突破,還能起到監督國企運行的作用。引導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參與管理,同時也通過這種形式提高民營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應當進一步推進銀行貸款、設備租賃、技術改造等一系列的配套,支持民間投資進入鐵路、市政、能源、金融、社會事業等領域,并建議引導國企調整產業布局,把一般性競爭行業的發展空間盡量留給民間投資主體,在防范國企過度擴張的同時,也促進民營企業自身的健康發展。
[1] 莫友陽.民營企業管理現狀:不改革十分危險.中國經營報,2012-03-17.
[2] 李海洋.民營企業須加快轉型升級.企業觀察家,2012(6).
[3] 葉祥松.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障礙與對策.南方日報,2012-09-10.
[4] 歐陽君山.中國民營經濟10 年之價值重估.法人,2012(11).
[5] 郭釔杉.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中涅槃重生.中華工商時報,201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