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欣
(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簡稱ERM 框架)主要提出了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控。明確提出內部控制服務于風險管理。
山西票號是晉商發展最繁榮的階段。它由盛極一時,到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有近代特殊歷史環境的影響,但與其內部因素密不可分的。沒有及時認識風險并做出應對,是票號衰亡的本質原因。結合ERM分析框架,其衰落正是因為其內部控制的僵化和風險管理的缺失。
票號內部控制制度的僵化主要體現在勞資制度上。其勞資制度主要是東掌制和頂身股制度。在票號創辦之時,“財東起意經營,聘請經理,由介紹人說明……即以禮招聘,委以全權。”頂身股的形成辦法是:某一員工在票號做事多年,若財東和經理均認為其對票號經營有功,就開始頂身股。按其勞績,憑借賬期增加。從20 世紀初的資料來看,身股數前期僅僅是銀股數的一半,后期則超過了銀股數。
財東與經理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相對于現代意義上的委托代理有兩個明顯的區別:一是財東作為委托方對票號的經營盈虧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二是沒有針對代理人的完善監督制度。委托代理關系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而頂身股制度以有權利分紅而不承擔風險的股權激勵形式平衡財東與經理人員的利益。
ERM 框架指出,內部環境即組織的基調,包括風險管理觀念、治理結構等,具體表現在企業的權責劃分和員工的素質上。監控是指對企業風險管理活動的設計和執行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和評估,就制度的有效性提出改進意見,以保證制度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改進。票號的制度缺陷正是控制環境缺陷和監控缺失。
票號的內部制度設計中,責、權、利嚴重失衡。票號的經營權利集中在大掌柜的手中,為經營風險承擔后果的卻是財東。當票號經營不善,權、責、利的不對等使大掌柜出現通過過度信貸來實現利潤不負責任的經濟行為,嚴重影響票號持續經營。
經營權交給大掌柜之后,財東就不再過問票號的日常經營,就算是出現虧損,只要大掌柜能夠說明理由,財東不但不會責備,反而立即補足資本,鼓勵其繼續經營。完全沒有對于票號內部控制制度上的交流,更不用說改進。單純靠大掌柜的道德而不建立完全的監督機制,有悖于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也就為票號的經營風險埋下伏筆。
票號的勞資制度在發展初期功不可沒,但其制度設計本身就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隨著票號的發展,其勞資制度越顯僵化,財東與經理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就加大了票號的經營風險。
ERM 框架也明確指出,風險管理需要貫穿于企業發展的整個過程,山西票號雖然通過密押等方式規避了一些經營風險,但在風險的管理上仍然存在嚴重缺失。風險評估即對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進行分析。票號在其經營活動中,無論是對于客戶還是競爭者,都沒有做出足夠的風險評估,對于自身經營環境的認識嚴重不足。風險應對即是管理者采用一系列的活動使得風險控制在企業的風險容限內。風險容限是指企業所能夠承受的最大風險偏離度。山西票號特殊的資本制度又嚴重制約了其對風險的應對。
票號對于客戶信用風險的認識不足,主要體現在其信用借貸方式以及對政治風險的忽視。
山西票號始終采用的是信用借貸,其風險識別的基礎就是大掌柜對于客戶的道德評價。信用借貸對于票號業務的拓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化,特別是兩次鴉片戰爭之后,很多客戶的信用程度都因為動蕩的局勢而降低,對票號產生嚴重影響。另外,甲午戰爭之后,票號依賴清政府保持其在中國金融的壟斷地位,票號的命運也和清政府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票號也沒有及時意識到行業競爭風險。西方銀行在其內部制度和貸款制度方面明顯優于中國以票號為代表的舊式金融。而且,西方國家對于在中國投資銀行業也極為重視,銀行業的投資額達到外國對華投資總額的23.49%。山西票號對于這一批強大的競爭者卻采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避免與西方銀行發生直接競爭,致使西方新式金融不斷的吞噬舊式金融。山西票號也隨之衰亡。
山西票號資本制度的特點就是資本規模小而且沒有公積金制度。票號一般由單個家族創造,財東為票號承擔無限責任,很難匯集大量的資本用于經營。創建初期的資本一般只有幾萬兩,到了19 世紀末也不過二三十萬兩。而每年幾乎都會分光當年的盈利,規模很難得到壯大。票號的流動性幾乎完全由存款來支撐,后期由于過度信貸,以及不良貸款比例增加,票號的流動性風險急劇增加。資本不足令票號無力承擔壞賬或者擠兌造成的流動性不足。票號的風險容限很小,限制了管理者實施風險應對的選擇權,很難采用降低或者分擔風險的方式,只能選擇承受風險,甚至破產。
山西票號的衰敗原因復雜,中國近代的獨特歷史環境更是增加了其發展歷程的特殊性。但是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最終內化。山西票號的發展歷程印證了ERM 框架基于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內部控制制度必須要達到權利制衡的目的并且能夠隨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沒有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就沒有企業的持續經營,企業最終只能走向失敗。
[1]唐振國. 山西票號衰敗的制度性因素分析[D]. 復旦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