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學軍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社會科學研究院
儒家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涵蓋許多方面。本文基于西方管理理論,從管理的價值判斷和本質規定兩個方面對儒家管理思想進行歸納、提煉、整合。本文認為儒家管理思想中的價值判斷是以義統利,管理的本質規定是人為為人。
在現代管理理論中,對于管理中計劃、組織、控制、領導、決策等活動的價值判斷正確與否決定著管理活動中各級目標的實現,也決定著各級管理活動的成敗。換句話說,如果一種關于管理活動的價值判斷是正確的,就能導致預期目標的達成,這種管理活動就是成功的,也說明這種管理活動是有價值的;反之,就是失敗的,沒有價值的。
管理活動中的價值判斷既包括戰術層面的,也包括戰略層面的。戰術層面的價值判斷是指具體的、局部的管理活動的價值判斷,它可以是一次決策、一項計劃等。戰略層面的價值判斷是指關于企業發展的整體、宏觀、長遠的管理活動的價值判斷。它可以包括企業發展的長遠規劃、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企業發展的總體目標等等。而儒家關于管理價值的智慧是戰略性的,是整體的、宏觀的、理念層面的,它集中體現在組織的核心價值觀上,即“以義統利”的儒家管理價值觀。
“以義統利”就是“義先利后”,“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儒家在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方面,要求將義放在首位,事不得已,甚至不惜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孔子將義看成是人立身之根本,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認為有道德的人應該“謀道而不謀食”(《論語·衛靈公》),“憂道而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孟子也主張先義后利,非義不取,他強調“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后受之”(《孟子·萬章上》)。在義與利相斥的道路上,孟子走得更遠,他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上》)“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孟子·離婁上》)等等。儒學重義,自無疑問,但這并不是說,儒者只重義不要利。孔孟都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都主張富民、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孔子對于符合義的利是持積極肯定態度的,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可見,儒家并沒有棄個人利益于不顧,而是承認和肯定人們通過正當途徑追求物質利益的行為具有合理性。當然,在義與利發生矛盾的時候,儒家堅決主張要舍利而取義的,孔子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的“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都講的是這個道理。
儒家的這種“以義統利”的管理價值觀,運用于現代企業管理中,作為企業經營的核心原則,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啟迪與借鑒作用。
首先,這種作用表現在企業應如何處理企業盈利和社會發展的關系上。現代企業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其經營行為帶有創利的目的,這是無可非議的。企業如果沒有利潤,就無法維持生存和擴大再生產,經營活動就失去了意義。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企業的盈利必須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社會發展做貢獻,不能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情,如污染環境等,因為社會是企業的利益之源和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社會環境如何,與企業能否健康生存發展息息相關。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就如同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一樣,求義則兩利,求利棄義則兩敗。從根本上說,一個企業的發展與壯大不在于是否擁有雄厚的資本積累,也不在于能否獲得一時的高額利潤,而在于擁有一個富有、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
其次,表現在企業該如何處理好與商業伙伴的關系上。企業處在殘酷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相互間的理解支持和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企業受物質利益的驅使,采取不道德的手段進行經營,以損害其他廠商和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來賺取不正當利益,必然使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商業中的欺詐行為盛行,許多從事正當經營的企業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也采取不正當的手段進行經營,在這種惡性競爭的環境中,企業人人自危,自身合法的利益得不到保護,最終導致市場秩序紊亂,行業風氣敗壞,同時也助長了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和社會道德的墮落。另外,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造成了社會生產總體質量的下降,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消費者。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企業與企業之間是一種共生共榮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雙方互利互惠,進行合作基礎之上的良性競爭,才可實現雙贏或多贏局面。
第三,還表現在管理者需處理好企業盈利和顧客利益之間的關系上。企業贏利是以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和擁有一定規模的消費者群為基礎的,離開了顧客,企業的經濟效益就無從談起。而只有企業以誠信為本,以“義”當先,不欺騙消費者,真正做到一切為消費者著想,以消費者需求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出發點,企業的產品、價格、質量、外觀以至售后服務才會為消費者所認可,所信任,企業才能真正獲利。
松下公司總裁松下幸之助先生名言有:“服務第一,銷售第二,銷售就是服務,是經營者必須有的體會,而服務是以質為重,并不以量取勝”。松下的話充分說明,企業生產經營的首要目的是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消費者。從儒家角度看,就是“義”第一位、“利”第二位的“以義統利”思想的體現。
總之,企業經營者必須具備長遠的眼光和高尚的品德,要看到企業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更要認識到企業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組織,同時還是一種社會組織,企業經營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得利潤,同時它還擔負著為社會創造財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責任。因此,企業管理者必須樹立高尚的經營理念并把它落實到具體的經營行為中去,要本著對社會,人民負責的態度,自覺遵守市場規范和國家法律,并以合乎道義的經營行為促進一個合理有序的市場環境與穩定的、道德的社會環境的形成,這樣,才算真正把儒家的義利觀落到了實處。
現代管理理論關于管理學本質的命題是非常豐富的,提出了諸如“管理就是協調”、“管理就是對人的管理”、“管理就是運用心智的活動”等諸多命題。這些命題分別從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關系、管理的對象、管理的行為特征等不同角度對管理的本質進行了探討。而儒家管理則從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之間辯證關系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本質,即“人為為人”。“人為”是說人的行為、作為,這里的“人”就是指管理者,“人為”就是管理者的所作所為。“為人”是“人為”要達到的目的,而這里的“人”主要是指被管理者。就管理行為而言,管理活動要始終兼顧到被管理者。“人為為人”是儒家管理行為本質的高度概括,是“激勵與服務”積極行為的綜合體現,強調人自身行為的激勵與修養。儒家認為,每個管理者首先要注意自身的修養。《論語·季氏》有這么一句話:“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可見以德服人,以自身的良好修養和高貴品德來感染人,它既是管理者自身人格魅力的自然綻放,也是管理者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孔子反復強調這種身正行端在引導人們杜惡、實現人際關系和群體關系的和諧中的巨大影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正己正人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在孟子那里得到了不遺余力的張揚。孟子說過:“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其身正而天下規之”(《孟子·離婁上》)。
從中國管理思想發展的歷史來看,“為政以德”(《論語·為政》)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最早體現,管理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源于“為政以德”的管理者的身體力行,“慎終,追遠”(《論語·學而》),方能“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
西方著名管理學家麥凱曾經說過:“真正的經營專家要找到最好的企業情報,決不可能得自一篇報告或其他二手情報中,而是來自你與顧客及職員面對面、經常、迅速、直接接觸的回饋。”一個好的管理者只有以身作則,親自投入,才能讓員工佩服,跟著努力,為公司認真工作。因此,每個管理者只有先做到了“正己”,然后從“為人”的角度出發,來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行為,才能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激勵環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持久地處于激發狀態下工作,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人為”真正向“為人”轉化,達到好的管理效果。
現代許多企業家都深諳“人為為人”的道理,曾獲“1998年香港杰出青年工業家”稱號的林光如就是一個身體力行而“民德歸厚”的突出例子。林光如最初只是一個印刷廠的學徒工,憑著他對印刷術的熟悉及其行業研究,他在1971年用積攢下來的2萬港元,獨自創立了“星光印刷公司”,依靠兩臺凸版印刷機和一臺膠貼機起家,在20世紀70年代末即已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1982年林光如率先引進“彩色遙控四色機”,把其他同行業公司遠遠地扔在了后面。探究其成功之道,善于抓住機遇,鍥而不舍固然不可少,但林光如本人的身體力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林光如每早8:30到公司,17年如一日,十分注意工作效率。林光如最不喜歡員工遲到早退,但并不隨便指責,而是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員工受其感染,逐漸也極少遲到了,個個工作勤勉,為公司的騰飛立下了汗馬功勞。正因為林光如以身作則,使得公司上下,融洽和睦。星光公司自創立以來,事業從小到大,員工由少到多,歷時20余年竟無一人流失,這不可謂不是一大奇跡。而且這些員工個個都成為以公司為家的“工作狂”,可見下屬員工對林光如之愛戴和林氏公司向心力之強大。林光如非常強調修身安民,他的座右銘是:“誠、愛、勤、敏”,星光公司如此欣欣向榮,和林光如本人是一個能夠身體力行的管理者是分不開的。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儒商中,在西方的企業家中也是不乏其人的。
管理者自身形象往往就是公司企業的形象,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被管理者的工作態度和言行舉止,影響到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判斷一個管理者是不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不光要看其業務素質是否優秀,還有必要考察他是否具備足以影響一個團隊的道德素質,而這種道德素質的標志之一就是看他是否身體力行。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應當通過自身的典范行為,把一定的價值觀念灌輸到組織成員的頭腦中去,使之轉化為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使管理獲得成功,一個只會發號施令而不在行動上下功夫的管理者是很難把一個公司帶到理想境地的。但遺憾的是,中國目前的企業家中,一些人并不懂得這些道理,他們身上常帶有“驕橫、奢侈、自私”習氣,缺少“溫、良、恭、儉、讓”之風,不講信譽,不體恤下屬,不尊重職工,對自己是自由主義,對別人嚴格要求,不懂得“人為為人”的真諦,這無疑是企業繼續前進的絆腳石。中國的企業家們應該從我們的儒家文化中認真學點管理之道,學點做人的道理,而不是讓別人把我們的文化拿去提煉出精髓來,相反我們自己卻把它們當垃圾扔掉了。
21世紀是中華民族文化繼續崛起的世紀,是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單極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紀,是中西文化進一步交融的世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辯證的科學的觀點對儒家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進行回望、拾萃,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較大的實踐價值。
[1]顏世富.東方管理學[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0.
[2]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周立升,顏炳罡.儒家文化與當代社會[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4]劉祿山,王志峰.王者之道儒家管理[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5]商聚德.孔子的智慧[M].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
[6]李振綱.智者的叮嚀[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7]斯圖爾特·克雷納.管理百年[M].海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