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珍
(河北省康保縣財政局,河北 張家口076650)
現階段,我國從事財務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缺失現象具有普遍性。
1.受命于領導
市場經濟環境下,由于企事業單位財務人員沒有獨立地位,往往受命于單位領導或者企業經營者,而在領導的強硬任務下,財務人員往往拋棄了職業道德,從而不能很好地發揮財會人員監督的職能。與此同時,財務人員本身的職業素養不高,缺乏敬業精神的現象也極為常見。
2.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較低
就整體來看,我國財務人員及相關領導的職業態度是被人們認可的,因為沒有他們的兢兢業業就不可能有今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財會人員不惜以犯罪為代價違反職業道德,這些都是財會人員道德水平低的表現。
3.因失信成本低導致會計造假現象嚴重
財務人員造價成本低,是驅使其失信的另一個關鍵因素。財務造假者獲得的造假利益遠高于造價所付出的成本。例如,因為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失信者往往難以受到應有的懲罰,或者即使受到懲罰,其代價也遠小于失信者所獲得的利益。
我國現行會計管理體制不健全。例如,單位的財務人員隸屬于本單位,即財務人員的日常管理、人事任免升職等都由本單位管轄。作為內部員工,在本單位與他單位發生經濟及財務沖突與矛盾時,財務人員大多還是站在本單位一方。
我國會計法制建設還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會計法規制度的不相協調,法規制度實施不配套,法規體系還不夠規范科學;二是對現有法規制度的貫徹執行不到位。表現在對會計法規的宣傳教育不深入、執法不嚴等方面。
《會計法》的頒布與實施,為財務人員的的職業道德和從業標準提供了法律依據,其中的規定是無前提條件的、是強制的,是財務人員履行相關職責的基本原則。職業道德的缺失,需要財務人員不斷加強學習,時常反省自身,以正確的觀念武裝自己。
熒屏里的“賬房先生”時代一去不復返,因為新時期,我們的財務人員不僅僅是管理賬房、記記流水賬那么簡單。現代財務人員要求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過硬的自身素質。一方面,財務人員要及時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例如會計法、經濟法、稅法和審計法等等,以強化自身法律意識。另一方面還應適時掌握相關文化知識,例如計算機基礎知識,企業管理、財政稅務以及時事政治等相關知識。
工作中,財務人員的堅持原則很關鍵,因為諸如公款吃喝、受賄行賄、貪污腐敗等都要經過財務人員之手,這些情況下雖然主要責任方不在財務人員自身,但是作為有著監督責任的財會人員,只要堅持原則,適時用法律武器維護正義,用職業道德維護正義,相信社會的不良之風必能端正。
前文我們一直強調財務人員堅持職業道德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加強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呢?這就要求各企事業單位定時組織會計人員學習相關法律法規,例如《會計法》,并適時進行考核。不斷督促財務人員學習,使其保持專業勝任能力。
《會計法》中詳細闡述了會計監督的性質、內容和方法,充分說明了會計監督的重要性。會計監督是國家賦予財會人員的光榮職責。會計日常業務處理及會計檔案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應努力達到標準規范的要求。只有建立健全一個包含內部稽核制度、內部牽制制度、內部審計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較為完整的企業內控系統,才能有效地防止會計誠信缺失問題。
同時還要完善以財政、稅務等部門的政府監督機制和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代表的社會監督機制。
1.依法處罰
新的《會計法》就會計違法行為明確了應由單位負責人負主要責任,所以應對嚴重違反《會計法》的企業進行行政處罰,追究主要責任人的責任,取消應負主要責任的財務人員的會計資格等;并對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及有直接責任的總經理、財務科長進行行政記過、警告等處分,對涉及違法犯罪者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絕不遷就。
2.建立有效的民事賠償制度
在完善財務、會計法規的同時,建立有效的民事賠償制度很有必要,對于參與財務造假的群體,無論是會計、經營者、律師還是評估師,都要追究其連帶責任,責其對受害人進行合理賠償。
3.取消資格,施行市場退出機制
對于屢教不改,不守職業操守、喪失職業道德的財務人員及企業單位,應取消其從業資格,對于企業單位,應吊銷其營業執照。施行市場退出機制。
總之,一方面要杜絕經濟活動中的職業道德缺失行為,加強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是;另一方面,法律的制約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德治與法制相輔相承,兩者并舉,才能維護市場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