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愛霞
(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公允價值從被引入以來,就受到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地大力推廣和運用。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公允價值瞬間被顛覆。公允價值到底是罪魁禍首還是替罪羔羊?筆者將從公允價值的引入、初步應用、限制使用以及擴大使用這一曲折的發展歷程入手,從國內國外兩個方面對公允價值一波三折的發展過程進行分析,并看到公允價值替代歷史成本進入會計計量是歷史必然。但是,由于公允價值自身發展存在缺陷,與高度發展的市場不適應,公允價值發展受到阻礙,但是公允價值計量是未來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筆者針對公允價值發展的不足,提出建議與看法。
公允價值計量逐步被國際國內采用。目前,對公允價值計量主要存在以下觀點。公允價值計量本身存在缺陷。帕蘭登、劉友夫、潘鵬芬認為,公允價值容易誘發周期性效應以及誘發短期行為[1]。黃世忠提出公允價值會計主要通過資本監管、風險管理和市場反應三個機制傳導順周期效應的機理[1]。尹桂鳳、劉宣杰、張興東、馮建祝、程志剛[2]和吳穎慧[3]等認為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難以保證。劉友夫、潘鵬芬[1]、程柯、陳志斌[4]認為公允價值確定過程中的缺陷:信息的不對稱性,可操作性差。黃海晏[5]、王桂花[6]、尹桂鳳、劉宣杰、張興東、馮建祝以及程志剛[2]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實務運用中存在問題。公允價值不公允,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非但未能使對企業財務信息的反映更為公允,反而成了資產市價暴漲暴跌的助推器。公允價值的反饋效應增強了財務報表的波動性。程 柯、 陳志斌[4]、尹桂鳳、劉宣杰,張興東、馮建祝,程志剛[2]以及吳穎慧[3]指出公允價值會計中存在盈余管理問題。然而,從另一方面,楊全照和陳莉[7]指出公允價值的應用存在認識誤區:公允價值應用是以犧牲信息可靠性為代價的;公允價值應用是利潤操縱的根源;公允價值應用會增大企業經營風險。
公允價值從最初引入到逐步應用的發展過程為什么呈現出上述一波三折的規律呢?
首先公允價值替代歷史成本成為主要的計量屬性,存在必然性。會計目標的轉變,由受托責任觀到信息有用觀的轉變。受托責任觀要求會計能真實、客觀地反映經營者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因此歷史成本是最好的選擇;決策有用觀則認為會計應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他們決策有用的信息,強調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因而面向未來的價值計量可以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會計信息質量——可靠性與相關性側重點轉變。歷史成本計量提供高可靠性,公允價值計量提供高相關性。而現今經濟發展,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價值自然而然地替代了歷史成本。
公允價值的發展遭遇挫折,主要是公允價值計量自身的問題導致的。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較差,現值不具有可驗證性。會計實務的可操作性差,在市場不完備時,容易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數據獲取難度較大。
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出現、大規模的企業聯合和兼并的出現,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決策的相關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來越高。以會計目標導向,科學地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成為必然。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不斷完善和提高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適應全球經濟發展,是未來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是未來的會計計量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公允價值的計量又存在與經濟市場不相適應的現象。信息質量的可靠性難以保證,公允價值計量的實際操作難度大,公允價值計量可能增加財務報表項目的波動性[2]。公允價值的計量存在不確定因素,不利于實際中運用。公允價值迅速在財務報表中反應經濟環境的波動,其順周期效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對于公允價值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應從兩方面來加以改進,即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1.界定公允價值概念與實施,對應相關信息披露
嚴格界定公允價值的概念與實施[8],對應進行相關信息披露,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便于進行決策。
公允價值的估值分為三個層級,三個層級的界定規范性、可用性是逐級遞減的。不同的市場環境,適用不同的層級估值。對于可靠性較低的市場環境,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同時,要進行相關市場環境條件、公允價值估值、計量的披露,以盡量使信息透明化。
2公允價值計量的確定方法應保持謹慎性原則
運用周期性原則確定不同時期的價格標準,對象化原則確定不同資產的價值標準[1]。經濟的增長一般呈現出周期性變動。市場價格應根據不同的經濟階段的價格確定公允價值:當價格波動屬于正常時,可采用市價來確定公價值;當波動偏離程度較大時,則必須對市價進行調整或采用其他方法來確定公允價值。企業根據持有資產的不同用途確定價值,用于生產的資產,根據產品或勞務預期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確定價值,對于直接用于市場上流通的資產,根據市場價格確定其公允價值。
1.完善經濟市場,加強市場建設,改善市場運行機制,規范經濟行為。
充分活躍市場是公允價值應用的最佳環境。目前我國急需完善資本市場,擴大債券市場、票據市場、外匯市場以及黃金等貴金屬市場,建立充分競爭的生產要素交易市場,尤其是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場。同時,允許私營、民資進入金融、保險等領域;打破分業經營的限制,鼓勵混業經營[8]。
2.制定和完善經濟市場相關法規制度,加強經濟市場的監管和管理,應加速市場交易立法,構造公平、公正、和諧的市場氛圍?,F在市場上財務舞弊現象普遍。當財務舞弊被發現后,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偏輕,不能維護良好市場秩序。因此,應加大違法成本阻止違法違規行為,維護良好的經濟市場秩序。
3.加強會計理論與研究教育,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目前,大部分會計和獨立審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不能很好地適應公允價值會計。加快會計師事務所體制改革,制定相應的執業自律準則;同時,應當及時加強專業會計人員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幫助會計人員熟悉和掌握新會計準則、新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對交易和事項的確認、計量、報告做出復雜判斷處理的能力。
本文首先對公允價值的發展現狀進行綜述,歸結出兩種對公允價值不同態度的觀點:自身缺陷論和中性論。筆者通過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引入和應用的發展過程的研究,從國際與國內兩個方面闡釋公允價值的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并歸結呈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公允價值替代歷史成本是經濟發展必然,但由于公允價值自身的缺陷,容易誘發周期效應和短期行為,制定過程的不確定性,可靠性低,可操作性差,獲取成本高,估值技術難,容易形成利潤操縱,與高度發展的經濟市場不相適應,公允價值的發展應用受到阻礙,但是公允價值計量必將成為未來會計計量的趨勢。筆者就公允價值計量的不足提出改善意見。
[1]劉友夫,潘鵬芬.對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審視 [J].財會月刊, 2010 (03).
[2]尹桂鳳,劉宣杰,張興東,等.當前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應用中的優缺點與難點探析[J].會計與審計,2012(01):239-240.
[3]吳穎慧.關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1 (12): 58-59.
[4]程柯,陳志斌.基于新會計準則的公允價值應用研究[J].財會通訊,2010 (01):3-5.
[5]黃海晏.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實務運用中的軟思考[J].財會月刊,2009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