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蒙 劉鵬飛 山東建筑大學
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上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越來越嚴重,盈余管理問題研究得到會計界的重視。對于盈余管理的定義,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盈余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企業會計準則范圍內,通過有目的地操縱財務報告,以達到經營者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在這里,盈余管理主要強調了管理層如果為了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會對財務報表進行干涉,干涉的程度是否超過企業會計準則的限度就成為了一個問題。如果超越了企業會計準則的限度,那么就可以稱之為利潤操縱。利潤操縱與盈余管理相比較,利潤操縱程度更大,其超越了企業會計準則的限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的利益,卻損害了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動因在某種程度上源于籌資?;I資方式分為上市發行、配股和避免退市。不管出于哪一種方式,上市公司為達到目的,利用盈余管理粉飾財務報表,以獲得較高的股票定價,籌集更多的資金。此外,如果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證券交易所就會暫停其股票上市,退市會給上市公司、股東及其利益相關者帶來巨大損失,因此,上市公司為了避免退市,就會實施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通過向金融機構融資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在向金融機構融資時,金融機構會提出各種限制企業使用資金的方法和用途,以減少自身的風險,而銀行選取企業進行貸款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各個企業的財務報表。為了獲得銀行的信任,降低其帶給銀行的風險,更大程度的取得貸款,企業就會將其財務報表做得盡可能完美,以使銀行相信其盈利能力,提供更多的貸款額度。
稅收是調節一個企業盈虧的重要手段,企業會恰當的運用稅收手段以達到自身的目的。雖然稅務部門采用稅務會計的規定計算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但該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基礎是會計利潤,企業可以通過調節會計利潤達到調節稅收的目的。比如夏新電子,在2000年與2001年兩年的經營過程中連續兩年虧損,中國證監會給予了退市風險警示,為了扭虧為盈,夏新電子將市場面向移動通信行業,在2002年創下了良好的業績。在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收益水平的推動下,夏新電子在2003年通過提高研發費用的計提標準方法進行了盈余管理。其計提的研發費用可以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儲備力量,同時提高計提研發費用可以降低企業的凈利潤,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
很多上市公司會因為自身的特點受到格外的政治關注。當上市公司的財務成果超出一定的界限范圍時,就會受到嚴格的政治限制,這將會影響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所以上市公司希望通過盈余管理來降低所受到的關注程度。在發展狀況大好的情況下,上市公司會采取盈余管理使凈收益最小化,以免政府為了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降低上市公司的盈利。但另一些上市公司,它們為了尋求政府幫助和保護,就會進行盈余管理調節凈利潤或其他業績指標,達到政府幫助和保護的目的。
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是現代公司的基本特征,兩權分離的存在,兩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委托代理等問題,使得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利益不一致。上市公司的股東對于高層管理人員的努力程度難以監控,因此將凈利潤作為衡量高層管理人員的報酬和激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高層管理人員為了獲得更高的獎勵和報酬,就會通過盈余管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凈利潤在獎金方案界限以下,管理者為了下一年的獎金增加,就有可能通過盈余管理來進一步降低凈利潤。管理者出于自身獎金利益的考慮,通過調整凈利潤實現獎金的最大化。因為,當凈利潤超過獎金的上限,超過部分也不分配獎金,只有凈利潤在獎金上下限之間才會根據凈利潤的多少分配獎金,因此,當凈利潤過高,管理者就會粉飾利潤為下一年做準備,以達到利潤穩定的目的與獎金的最大化。
適度的盈余管理對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個“度”,盈余管理也是如此。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如果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以內,就會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向市場傳遞上市公司內部的信息,使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決策,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而由于契約的不完全性和剛性,管理人員需要有一定的盈余管理能力,才能減少契約摩擦,降低契約成本。此外,在信息交流方面,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與企業內部的管理人員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如果管理者對財務報告不進行任何的盈余管理,反而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那么財務報告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投資者如果依據這樣的財務報告作出決策,就會導致投資方向偏頗,資源的分配也就失去了正確的方向。
過度的盈余管理對上市公司的發展起著消極的作用。投資者作出決策受到盈余管理的影響。盈余管理過度會導致投資者無法分辨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長此以往,投資者將會對證券市場失去信心,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盈余管理過度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使投資者無法理解公司披露的信息,從而不利于投資者作出有效的投資決策,影響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
[1]馬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研究綜述.財會通訊·綜合,2010年第6期(下)
[2]程四明.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