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毅
廣播節目與聽眾互動的部分,直接影響著節目的風格、內容乃至收聽率的高低。隨著微博與微信的興起,不少廣播節目均開始啟用了這兩個覆蓋面廣、可即時使用、讓聽眾同時參與的互動方式。
微博與微信,兩者皆為網絡時代的新型社交平臺,它們的異同之處何在?在廣播節目互動中運用何種方式更為合適?
分析比較,將更能體現它們的長短之處,同時,讓我們的廣播節目,能更好地用好這兩種方式,讓互動部分更出彩。
主持人與聽眾的積極互動,是當前廣播節目的重要一環,傳統的互動方式近一兩年來慢慢被新興的社交軟件取代。如熱線電話,由于節目時長、電話線路有限、播出安全把控、互動人數受限等原因,正逐步被其他方式取代,包括手機短信,以及現在比較流行的微博和微信。
微博,即微博客的簡稱,是一個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特別適合手機上網用戶使用,很容易通過手機完成自己的“微博”,并且用戶只要選擇關注某人的微博,那么這個人所發表的每一篇內容公開的微博都會在用戶的頁面中顯示出來。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的Twitter,其活躍用戶數已經上億,這些活躍用戶往往依賴網絡生活,需要及時更新信息。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影響社會發展、占據消費主流的人群,也是媒體、商家關注度高的人群。很多國際知名個人和組織在twitter上進行營銷和與用戶互動。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的類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聯系。與傳統的短信溝通方式相比,微信具有零資費、跨平臺溝通、顯示實時輸入狀態等功能,也更靈活、智能,且節省資費。微信在不到11個月的時間內用戶猛增至5000萬,又在不到4個月時間內,也就是2012年3月29日微信用戶數超過1億。
目前在國內不僅是個人,而且政府機構、各大媒體、知名節目也都不同程度地開通了自己的微博或微信公眾賬號,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傳播深度、寬度和廣度。廣播節目為了增加互動產生更廣泛的關注度,與微信、微博等新興時尚媒體的結合愈加緊密,有效豐富了節目內容,通過參與度提升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力。
眾所周知,隨著手機上網流量包月套餐的不斷推廣,WIFI的普及。同樣是網絡的新興媒體,微博微信都是使用網絡的,無論電腦上網還是手機上網,也是有成本的,然而這個成本雖然并不是單單針對使用微博或微信進行互動而產生的,但卻慢慢占去了更大的上網流量份額。雖然現在一般家庭或商業場所都有包月的寬帶網,配合用無線路由就可以不限流量上網,但由于微博或微信的移動便利性,不難發現你身邊的朋友會嚷嚷這個月的手機網絡流量超標了。而微博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微信便宜較多,雖然微博和微信都同時會因為大量下載圖片而產生巨額流量資費,但由于微信的使用特性與習慣導致語音留言功能更容易產生較大額網絡資費。在聽眾看來主持人有可能在節目中選擇了他的語音短信來互動,也有可能沒有選擇,如果自己的語音短信沒有被選中,或許他就會產生失落感。而聽眾在微博留言之后即使主持人沒有及時和自己進行互動,在這個公眾平臺上,其他的網友也有可能和自己進行交流,即使是這種情況沒有發生,成本的失落感也不會很強。這使得微信無法與之抗衡。
一直以來,廣播節目主持人在聽眾心里總是存在一些神秘感,卻缺乏一個平臺來讓聽眾了解自己,無可否認微博和微信都是很好的選擇。目前微博平臺為用戶提供了“名人認證”,主持人認證后,聽眾便可以選擇關注,成為他的粉絲并發私信交流,這樣主持人不僅可以讓聽眾通過回復自己的微博來參與節目,也可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無論是對節目還是對主持人自身都是不錯的宣傳,另外聽眾之間也可以做到互相關注,使微博成為了媒介資源平等、話語權力均衡的傳播媒體。而微信平臺隨著5.0版本的發布,在為用戶提供了官方微信號碼認證后,則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一般媒體們都傾向于訂閱號,優點是每天都可以群發一條群發信息,缺點是群發的信息直接出現在訂閱號文件夾中,無法單列于聊天列表當中,聽眾由于無法做到互相關注,口口相傳,宣傳效果打折扣。所以從媒體發展角度看,微博優于微信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一般情況下屬于單線交流平臺,只有持有密碼的主持人和平臺管理者才能聽到看到聽眾所說的內容,更多地承接了以前短信點對點發送、可選擇性回復、其他人無法窺視的特點,導播和主持可以對內容進行剪接和篩選過濾,有選擇地播出音頻,減免了電話互動的拖沓,增加節目聲音源多樣性。而微博互動,網友之間可以看到對方發表的內容,并且可以互相交流,如果對某人的言論感興趣,也可以互相關注進行私下交流,這個是微信平臺無法比擬的。從交流的角度來所,微博比較占優勢,節目可以利用其信息共享便捷迅速,使關注節目的人群迅速壯大,利用超強的傳播力來廣納民意和廣泛交流,不少主持人發現雖然節目結束了,但聽眾和網友的熱情依舊高漲,主持人的微博粉絲關注量繼續增加,他們可以通過微博來繼續討論交流,這是微信互動所無法達到的。這對于廣播節目的推廣和發展來說是非常強大的促進力。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微博不如微信平臺能夠及時地屏蔽虛假消息和不法言論,主持人和管理員需要時刻留神小心應對。通過微信互動則加入了導播的功能角色,導播和主持的雙保險能夠起到一定的篩選和過濾作用。通過導播進行“前期的語音編輯”,有效屏蔽了不良信息的發布,對于主持人引導輿論起到方便快捷的作用。而微博更像是永遠直播的狀態,其方便快捷、能夠集納廣泛觀點,但是必須有工作組24小時待命,監控言論的發布,及時予以糾正和刪除,人工成本則會大增。
廣播節目互動渠道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利與弊,如何合適地使用,才是關鍵。
常常聽到大家的議論,微信總有取代微博的一天,微博終將跟我們道別。但是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微博是一個公開性的平臺,利于我們互動交流和立體宣傳,微信則是一個單線性的交流平臺,利于我們管理,兩者各有優勢。我們要本著“鐵打的節目平臺,流水的互動參與渠道”這個原則,用好微博和微信這兩個平臺,以后,也將不斷運用聽眾喜聞樂見的新型節目互動渠道和方式,讓廣播節目的互動部分,與時俱進,更好地體現節目宗旨和聽眾的參與感,使廣播節目不斷進步。
1.張艷紅:《微博在廣播直播互動中的應用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01)。
2.蔡茂州:《芻議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及其發展趨勢》[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