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茗
(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近年來,“掛科”一詞在大學生中風靡起來,一時之間成了校園里最流行的元素,“你掛了嗎?”成了新學期開學學生之間的問候詞,“沒有掛過科的大學不是完成的大學”被很多大一新生奉為至理名言,頗有不實踐一次不罷休的勁頭。然而,與之相對,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掛科飽嘗苦果,不能入黨,不能申請獎助學金,不能參加學生干部評選,最最嚴重的是無法拿到大學畢業證和學位證,因此造成很多悲劇。某大學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鄉親資助和學校補貼的,由于大一課程不適應導致多門掛科,無法再申請貸款,自認無顏見家鄉父老,最終退學外出打工。另一名大學生,由于所學專業是高考調劑進來的,一直缺乏興趣,在加上基礎薄弱,在大學學習六年之后還是沒有拿到畢業證,被迫退學。每次看到這些因為掛科無法畢業的學生垂頭喪氣的來辦公室辦手續時,筆者心情都非常沉重,這些孩子們都是滿懷理想進入大學的,當他們第一次掛科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會因為掛科走到如今的境地?我們高校在平時的工作中就沒有任何失誤嗎?
經歷過高考的激烈競爭,每一名跨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都是信心滿懷、對大學生活充滿無限憧憬的,然而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使很多學生一時之間不能適應。高中的學習緊張而壓抑,大學的學習自由輕松;高中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大學社團活動百花齊放,生活豐富多彩;高中班主任無時無刻不在身邊,大學完全沒有老師對學習進行督促。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改變,一部分學生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學習為了什么,整天忙忙碌碌,隨波逐流;一部分學生放松了,覺得大學就是要好好地玩,行動上沒有了約束力,一到考試就緊張害怕;還有一部分學生恐懼了,想到畢業要面臨就業的壓力,他們想逃避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些問題嚴重的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使學生缺乏學習的激情和目標,最終自然會導致掛科。
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較多,由于家長比較嬌慣,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都比較差,進入大學是他們第一次離開家長和熟悉的環境,沒有了周圍人的關照與呵護,一切都得靠自己,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上、學習上、交往上的巨大壓力,很多學生不能有效的控制和調節負面情緒,內心苦悶,只好轉向虛擬的網絡世界去發泄,加上網絡游戲層出不窮,網絡媒體可以讓學生和以前的朋友再次建立聯系,從而擺脫孤獨感和失落感,于是最終沉溺其中,將學業完全荒廢。
其次,大學生都已成年,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受身邊學哥學姐談戀愛的影響,很多學生在校園里上演愛情故事,分散了很多精力,加上由于大學生的心理相對單純,缺乏對愛情和婚姻的理解和認識,在失戀的時候難以自我調節,使得不少學生在戀愛失敗時自暴自棄,精神異常甚至自殺,連正常的生活都不能保證,學業更是難以顧及了。
此外,由于大學管理相對寬松,課程任務相對不重,大學生自我支配的時間比較充裕,使得一部分學生沉迷于各種物質文化生活中,整天出沒于網吧、餐廳、電影院、卡拉OK廳等場所,浪費了大量時間,忽視了課后的學習和復習。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也因為渴望這種生活,要么產生攀比之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影響了心理健康,要么忙于打工掙錢,都會很大程度影響正常的學習。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社會上廣泛存在著一種誠信缺失的現象,這種風氣也嚴重影響了大學校園,具體表現為,好好學習誠信考試的學生被看作是沒本事膽子小,反而作弊的學生受到追捧,因為作弊被發現的只是少數人,而被發現的人中受到嚴懲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時還有些學生熱衷于和老師攀交情,認為考試要想過關,只要和任課老師“關系好”就行,通過“走后門”沒有過不了的課。更有甚者,將考試掛科歸結為“老師故意整人”,認為老師不應該“刁難學生”,“老師就應該讓學生都通過”。受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把精力花在平時的學習和考前的復習上,反而整天琢磨著作弊的手段,作為學生的考試道德底線完全失守,最終導致大量掛科,或是被學校處分,開除學籍。
高中時期,老師幫忙制定學習計劃,并會督促學生按計劃學習,導致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不會管理時間。進入大學后,由高中時的填鴨教育轉為自主學習,每節課的內容多,知識量大,很多學生不會合理的分配課余時間,看書不求甚解,課本知識明白了,一到做題就什么都忘,學習效率很差,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加上有些學生迫于家長的壓力選擇了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專業基礎能力薄弱,理解課本往往要比其他同學多花幾倍的時間,長此以往,學習成了巨大的壓力,低年級的時候還可以應付,到了高年級就開始掛科。
少數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因為各種原因突發疾病,但是又不愿意申請緩考或休學治療,往往也會導致掛科,還有一些學生家庭發生意外變故,無法從悲傷的情緒中恢復,也會導致學習一落千丈,出現多門掛科。這種情況,就需要高校輔導員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幫助學生早日走出負面情緒,和他們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至于因此掛科不能畢業。
我國現階段高等院校基本采用學年制和學分制管理,它要求按照既定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中各教學環節的學時量來設置必須課和選修課,規定各學期各類課程的比例以及畢業時所需要的最低學分,學生在選課、選教師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選擇余地。加上現在不少學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時候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并不了解,進入大學后才發現對自己的專業并不感興趣,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但是由于高校對轉專業控制一向嚴格,轉專業比例非常小,很多學生學著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不喜歡的課程,心中苦悶,最后自暴自棄、不愿學習導致掛科。
大學教育不同于高中,大學教育知識面寬,專業知識更新快,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師及時抓住前沿知識,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將抽象的、理論性強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說法,才能培養學生對專業的喜愛,此外,大學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會書本上現有的知識,而是讓學生學會獨立獲取專業知識的方法,這樣才能適應當前知識不斷更新的形式,學生畢業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才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然而由于現在教師的經濟利益絕大部分只與科研能力掛鉤,而教學的影響很少,導致很多高校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搞科研、評職稱上,上課只是照本宣科,完全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漸漸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最后對專業課也不感興趣了。
大學的考試模式主要以每學期的期末考試為主,所占的成績占總成績的70%左右,考試形式分開卷、閉卷和提交論文三種,除了提交課程論文的考試形式外,其他的考試方式大部分都是由任課老師出題,任課老師改卷。這種老師既當教練員又當裁判員的做法,自然會存在老師放松評分標準,給學生一個好的分數,以取悅學生的現象。而學生也因此積極找老師套近乎,考后死纏爛打要求及格,或者通過其他渠道給教師施加壓力。最終學生不是為了學習而讀書,完全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助長了學生臨時抱佛腳的想法,特別是有些學生通過考前突擊和舞弊,分數竟然比認真學習的學生還高,打擊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但誘發了不良考風,還使很多學生放松了平時的學習,最終掛科。
從大一新生入學開始,就應該開展入學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學校,適應新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建立大學四年的學習計劃和職業規劃。要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困難以及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情況,定期談話,幫他們解決問題,不讓任何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要完善各種考勤制度,嚴格紀律管理和考試管理,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激勵學生通過個人努力取得成績,而不是投機取巧,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和誠信觀,定期邀請優秀的學習標兵、優秀畢業生作演講,輻射和影響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們逐步樹立學習的信念,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中。要及時了解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和突發急病的學生情況,為他們排憂解難。對于掛科的學生,要和他們一起找原因,幫助他們分析解決心中的困惑、調整各種不良情緒,鼓勵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并安排成績的優秀的學生指導他們學習,幫他們克服難關,迎頭趕上。對于那些對本專業不感興趣的學生,要引導他們處理好個人興趣和專業學習的關系,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早日作好職業規劃,鼓勵他們通過輔修第二學位或選修課來豐富充實自己,或者通過參加社團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將來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單一教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加強和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上,教師要尊重愛護學生,課堂下也要與成績差的學生多聯系,幫助他們解答不明白的問題,培養他們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科研項目往往都是本專業最前沿、最實用的知識,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中來,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通過這種方式滿足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對于獲獎的學生加大宣傳和表彰力度,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當老師和學生建立了互信,學生更容易喜歡上這門功課,因此更加刻苦學習,才更不容易掛課。
高校應變革以教師學歷和科研成果為量化標準的教師晉升和職稱評定標準,加入教學質量考核標準,使教師將精力從作科研、拿項目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的主戰場上來,促使老師重視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其次要改變現有的學年制,徹底貫徹學分制,給予學生選課、選老師的充分自由權,保證學生彈性的學業完成時間,讓有厭學情緒或身患疾病的學生能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休學。此外,應變革現有的考試和評價制度,變一次的考試為多次的考察,考試內容不局限于書本知識,不再有標準答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應該靈活多樣。對于那些確實對本專業課程不感興趣的學生,應該為他們創造機會,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專業制度對他們進行專業調整,由于大部分專業課的學習都從大二開始,因此轉專業的對象,不應該只局限在大一學生,應該給大二、大三的學生選擇的機會。高校應多設立跨專業輔修、跨校輔修等雙學位班,這樣可以滿足那些對自己專業不感興趣又沒有辦法轉專業的學生,讓他們既能學到自己喜歡的知識,又能拿到本科文憑,為就業開辟新的出路。高校要多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安排學生進行專業實習,讓學生提前了解專業知識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增進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動力。高校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舉辦各類學術報告、人文講座等,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和途徑,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提升大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決心與毅力,引導大學生將時間和精力都轉移到學習上來,這樣學生的掛科現象自然會減少,因為掛科而不能畢業的現象也會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