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靜,覃永縣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共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學校不僅要擔負傳遞本國主體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同時也要擔負起傳遞本國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1]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走向。教師是教育中的主導因素,多元文化教育的踐行和實現要求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多元文化教育觀念。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多元文化教育的踐行。要推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實施民族傳統文化的學校教育傳承,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十分重要。[2]了解職前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認識現狀,有利于為職前教育如何提升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提供對策。
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民族文化傳承角色是一個復合型的角色,即他們應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反思者和創造者。要扮演好這種角色,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必須以其文化自覺為前提,教師的文化自覺要求教師要正確地認識本民族的文化,正確地認識多元文化,正確地認識自己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3]本研究對河池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0級(大三)即將參加教育實習的161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逐層了解了師范生對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傳承、多元文化教育的認識。
1.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帶有專業片面性
問卷要求師范生列舉本民族地區(簡稱“本民族”)的民間故事或神話故事、本民族或本土著名的作家作品,富有特色的本民族活動,本民族廣為人知的人物以及其他富有特色的文化。中文系的師范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帶有明顯的專業片面性。他們幾乎都能列舉出“熟知的本民族作家作品”,如廣西文學三劍客鬼子《被雨淋濕的河》、東西《水做的繩子》《沒有語言的生活》、凡一平《理發師》、《尋搶記》、瑤族作家藍懷昌《波努河》,廣西北流女作家林白《一個人的戰爭》,廣西河池壯族作家譚壯滿《尋找天堂》,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壯族作家黃土路、廣西都安作家潘紅日等。其次廣為了解的就是本民族流傳的民間神話、故事等如劉三姐傳說、布陀羅故事,盤王施恩,盤王說媒,壯族百鳥衣等,對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等也多有列舉,但對于本民族的服飾、建筑、體育、音樂相對而言就知之較少。
2.對民族文化的熱愛程度與了解程度不成正比
師范生對本民族文化很熱愛為之自豪的98人占61%;沒感覺沒想過54人占34%;覺得落后跟不上時代的9人占6%。然而師范生自認為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很了解的只有4人只占2.48%;一般了解的85人占52.8%;了解不多67人占41.6%;幾乎不了解什么的有5人占3.11%。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應該來自于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但從上面的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師范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程度與了解程度不成正比。一方面很大部分師范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是不假思索的,不是建立在對本族群文化了解的基礎上的理智的熱愛,更多地是帶有民族主義的盲目的“熱愛”。另一方面,師范生在情感上有34%的人對本民族文化“沒感覺沒有想過”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淡漠,其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師范生對本民族文化了解不多。
3.對民族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有比較正確的理解
師范生對本族群具體的文化形式雖然了解不全面,但對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還是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他們對民族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種:其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其二,文化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奮斗歷史,一個民族的文化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以及發展過程;其三,民族文化具有鮮明寶貴的特色,每個民族都有不可復制的特色文化。民族文化是該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本質所在;其四,文化是一種非物質遺產,是一個民族的軟實力。
1.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意義和價值有較為正確多樣的理解
在對待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上,師范生中83人(51.6%)認為本民族文化非常有必要傳承下去;72人(44.7%)認為有必要傳承;只有2人(1.24%)認為沒有必要而應融于主流文化;4人(2.48%)不確定。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原因他們有較為多樣的理解:一是認為本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只有更好地發展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二認為對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和了解有助于培養人的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三認識到本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民族文化傳承主要在于傳承民族精神;四認為各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可以豐富充盈中國文化,各民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多元化發展,這樣世界才豐富多彩;五認為傳統文化對今天有所借鑒,有值得我們學習發揚的精神如孝道、尊師等,對社會道德建設有積極促進作用,我們可以從不同文化中學習到對現在社會發展有價值的東西;六認為民族文化傳承是后輩的責任。民族文化是祖先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有權利有義務傳承,必須讓優良文化得以保留與發揚。
2.對學校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途徑和方式有較為豐富的思考
被調查的師范生即將到各鄉鎮中小學參加教育實習,作為實習教師的他們有能力在教學中傳播民族文化嗎?為此,我們調查了“你將如何在教學中傳播民族文化”,他們有著較為豐富的思考:一部分師范生認為應該直接傳承,如開設“民間文學”等民族文化的有關課程,由同學自由選修;舉辦民族文化的專門講座,開展如“民族文化知多少”之類的弘揚民族文化的班會、知識競賽、故事會等;在學校利用節日或課外活動開展本民族特色活動;組織學生到社區或下鄉實地體驗;走訪參觀民族聚居地,了解民族風俗和相關建筑等。二方面可以間接傳承,即應把民族文化融入課堂,與教材知識相聯系,在教學中有意識有方向地滲透民族文化。如讓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民族文化為題材或以民族風俗為話題進行寫作;在課堂中讓不同民族學生介紹自己民族的文化。對于民族文化傳播的媒介,他們認為可以采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更多地應該通過書報資料,影視媒體如拍宣傳片、觀看電影視頻等方式傳播,還可以通過博物館對民族文化進行展示。
在學校教育中進行多元文化教育,將促進本地區多樣獨特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廣西是一個壯族為主瑤、苗、侗、水、仫佬、仡佬、彝、毛南、回、京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極具多元文化特色。師范生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將影響他們今后多文化教育的實踐。
1.對多元文化教育欠缺深層的理解和認同
問卷問及“在教育教學中如果碰到民族文化沖突,你會怎么處理?”師范生大多認為應該“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在道德底線上盡可能尊重各族文化,尊重文化差異,同時要加強彼此的交流與了解,還應借鑒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髓。在教學中要公平對待各種文化,不能輕易主觀判斷某民族文化的好壞,應客觀看待分析民族文化的價值,要看到各自文化的優劣之處,不能單向否定某一民族文化,要相互包容進行文化多元化教學。”這些答案說明師范生熟知多元文化的基本理論或說公共理論。但當問及“在學校教育中每一民族文化都應獲得承認和發揚”卻有20.5%的人不確定,9.32%的人不同意。“教學中教師對其他民族文化不應有任何偏見”時,有8.07%的人不確定;3.11%的人不同意。可見部分師范生內心深處雖然認為應該尊重每一民族文化,但對于什么是尊重,如何尊重,并不確定。
88.2%的師范生142人會講本民族語言,但支持雙語教學的卻只有64人僅占39.8%,97人不支持雙語教學占60.2%。而大部分師范生不支持雙語教學的原因主要就在于認為本族語言會影響普通話的學習,雙語教學會讓學生依賴本族語言而學不好或不愿學習普通話。可見在他們內心深處還是認為學校教育理應只傳承主流文化。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當前少數民族地區師范生雖然熟知多元文化的基本理論或說公共理論但對多元文化教育缺乏深層的理解和認同。
2.對多元文化教育認識不全面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一方面強調文化的平等,學校教育中應該在傳遞主流文化的同時傳遞各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另一層意蘊在于強調各民族學生都應該平等地獲得教師的關心、幫助、期望等。師范生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更多地是停留在對待文化的平等這一方面。對“教師對不同民族的學生應抱有同樣的期望”有11.8%的師范生不同意,14.3%的師范生不確定。訪談中部分師范生看來對某些民族的學生學業能力是不能有著過高期待或者與別的民族群體同樣的期待的。比如很多壯族師范生就認為“壯族學生在演講、朗讀、表演這些方面不行,因為普通話夾壯太厲害了,受壯話的影響很難糾正。”可見部分師范生內心存在著民族歧視或著民族自卑的心理,同時也說明他們對多元文化教育的認識不夠全面。
3.師范生對自身作為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者的角色認同感不強
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既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也是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對于自己在民族文化傳承中扮演的角色,肩負的責任他們有怎樣的認識呢?“你覺得的現在有必要學習和了解各民族文化嗎?”148人(92%)認為有必要,其中69%的師范生認為“學習和了解各民族文化有利于拓展豐富教師自身的文化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25.2%師范生認為“教師作為民族文化傳承者應了解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發展各民族文化,學習了才能取之精華棄其糟粕。教師是民族文化傳承者之一,學校是傳授知識的海洋,民族文化帶入學校,有利于它的傳播”。只有5.8%的同學才能深刻認識到“教師要了解和學習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跟不同民族學生溝通、交流、相處。教師在教學中會遇到不同民族的作品,只有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更好地傳承各民族文化”。這說明色大多數的師范生只能從普通教師的角色認識到學習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不能意識到自己作為多元文化教育者的角色和身份。
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職前培訓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各科教學而忽視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傾向。[4]我們認為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職前教育現在亟待要做的:
對各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是實踐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教師文化底蘊的淺薄必然會限制多元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播。因此首先要讓職前教師做好一名民族文化的承載著,了解和學習好本民族和各民族文化,才能做好民族文化的傳播工作。
1.開設專門的民族文化課程拓寬視野
少數民族地區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置應考慮提升師范生的多元文化素養。可以根據專業的需要開設一些民族文化課程,如民間文學、雙語教學、民族舞蹈、民族器樂、民族體育、民族文化欣賞、多元文化教育等課程。要求師范生選修2-3門這樣的課程,納入考核,給予學分。可以聘請專門的教師來教授這些課程,也可以聘請當地的民間藝人、民間作家等當兼職教師。
2.成立民族文化研究機構或民族文化展覽室
少數民族地區高師院校應積極創造條件成立民族文化研究機構,以專門從事民族文化研究的教師為骨干帶動學生參與開展民族文化的相關研究。也可以創辦民族文化展覽室等,發動老師和同學收集民族文化的相關資料和作品。展覽室應該對師生開放可隨時參觀了解。
3.激發在生活中學習民族文化的興趣
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傳承不應只局限于學校生活。學校教育最重要的還是喚醒師范生對民族文化的重視,激發他們了解和學習民族文化的興趣。在調查中了解到師范生對民族文化學習的興趣并不濃厚:非常有興趣的只有39.8%,而興趣一般的占59%,0.62%的人不感興趣。可見當務之急在于培養和激發學習的興趣,只有激發其濃厚的興趣,才能開辟學習民族文化的廣闊課堂。
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是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實施者,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理解和認同的程度決定著他們實踐的力度和效度。教師是學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主導力量和關鍵人物,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深刻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化傳承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對于踐履民族文化傳承、多元文化教育十分必要。民族文化傳承中校本課程的開發,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材中民族文化內容的傳授,學生跨文化視野和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教師。對于職前教師,應該強化他們對自身傳承民族文化,推進多元文化教育的責任的認識,讓他們認同民族文化傳承者、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者的身份。
1.專家講座
高師院校應經常邀請教育人類學、民族學等方面的專家,舉辦以民族文化傳承、多元文化教育等為主題的各種講座或座談,組織職前教師和教師教育者聽講座,參加座談,在與專家的對話中提升教師教育者、職前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理解和認識。
2.實踐體驗
在職前教師的見習和實習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多元文化教育這一維度。要求學生在見習和實習中自覺體驗和實踐多元文化教育者的角色。比如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教學案例讓學生觀摩,就多元文化教育,教師是如何處理多元文化沖突等問題展開討論。還可以在模擬教學中有意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的情境,鍛煉師范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能力。實習應該選擇民族文化氛圍濃厚的自治縣,與民族文化教育做得好的學校建立合作關系,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受到影響。總之應該在職前教育中讓師范生嘗試實踐民族文化傳承者,多元文化教育者的角色,以強化他們的角色意識。
3.反思覺察
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教師素養尤為強調教師對教材及自身偏見的覺察,從而幫助教師公正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以實現多元文化的觀念與理想。在引導職前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要求反思:“(1)教科書中是否從多元文化社會的觀點出發?它認同這個社會的多樣性嗎?它有無提供多樣的價值?(2)這本教科書有無表現出對其他種族的接受性,并以公平的態度來對待(3)少數族群的特質是不是多元文化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4)故事中的有色人種能彼此認同嗎?”[5]124同時也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如“教師自己是否不自覺地使用某些隱含著歧視的語言”,[6]“是不是先入為主地認為某學生一定在哪方面落后難以進步”等。通過引導職前教師進行這樣的反思,促進他們提升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
教師是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力軍。教師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傳承、多元文化教育的認識將直接影響到多元文化教育的踐行和效果。因此,教師教育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教育要提升職前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首先就要讓職前教師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傳承、多元文化教育有正確的認識。
[1]滕星,蘇紅.多元文化社會與多元一體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01):18 -30.
[2]馬文靜.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及發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1,(04):23 -26.
[3]盧德生,馮玉梓.民族文化傳承與教師的文化自覺[J].教育探索,2010,(11):101 -103.
[4]曹能秀,王凌.試論教育中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面臨的問題與挑戰[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1):14 -18.
[5]陳美茹.多元文化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臺北:臺北師大書苑,2000.
[6]劉茜,周莉莉.多元文化素養: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要求[J].成人教育,2013,(0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