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利
(河南省陸渾灌區偃師市管理局,河南 偃師 471900)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林水利建設是一項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穩的大事,水利灌區技術又是水利建設的重中之重。溫家寶總理曾經提出:大力推廣節水灌溉,要把推廣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廣泛采用新技術,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在我國,傳統的水利灌溉技術比較簡單粗放,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應對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大,水利灌區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在進行水利灌溉的同時,我們可以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摸索出了很多節能、高效的技術。如何在這些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提高水利灌區管理能力,創造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我們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技術創新是實現節能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徑。我國目前主要的節水灌溉技術,從最早的渠道輸水防滲技術到管道輸水,再到現在更加先進的噴灌,微灌,滴灌和覆膜灌等幾種方法,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作為發展動力,推動著水利事業不斷的進步。在未來,我國的節水灌溉技術有向地下灌溉技術發展的趨勢。這是一項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雖然目前技術還不完善,沒有廣泛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但是它的前景是世界公認的。
除了節水灌溉技術,在水利建設中所用的材料和其他因素也在不斷的創新和完善,比如輸送所用的管道材料,對地形和氣候的研究等,甚至對農產品生長的土壤環境和溫度,都可以通過灌溉系統加以控制。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無疑會促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灌區工程實施了多年,很多灌區工程和建筑超負荷運轉,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和維護,影響了灌區節水灌溉的能力,降低了水利灌區的效率。灌區工程技術急需改造。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使灌區工程改造凸顯出巨大的優勢。灌區工程改造中,防滲工程、施工水平和工程管理能力都有了顯著的提高,渠道襯砌技術、結構框架、防寒防漏措施等環節都有了保障,大大的改善了田間渠道水的利用率,工程壽命也延長了很多。灌區工程技術,是水利灌區技術的硬件配套設施,是節水灌溉的基本保障,所以灌區工程改造技術也需要不斷的創新和完善,確保水利灌區技術的及時應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人才是科技的載體。水利灌區技術是一個新型科技,培養專業的人才是技術創新的根本。合理的吸收人才、利用人才、培養人才,是使水利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針。水利科技的發展,不單單需要技術人才,也需要管理人才。我國在水利方面人才的現狀是,高層次科技人才嚴重缺乏,科研成果應用率很低,積極培養專業人才隊伍、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完善保障體制,努力建設一支專業、高效、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刻不容緩。
我國有大中小灌區數以千計,政府每年都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對灌區工程進行維護和改造,不斷的探尋科學高效的技術,降低灌溉成本,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但由于缺少先進的設備和統一的設計標準,大部分灌區在探尋新技術的過程中,雖然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仍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借鑒國外灌溉技術先進的經驗,日本、澳大利亞和以色列,都實現了田間灌溉自動控制和優化運行系統的建設,灌區的節水率都能達到30%以上。他們先進的技術、可靠的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法,都是我們應該借鑒和學習的模范。拿以色列來說,開始一個水利灌區的技術改造項目,從最初會對水位、流量等信息數據進行采集,現場通過先進的數據通信系統與控制中心實時溝通,由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對整個現場進行的運行情況加以控制。現場還安裝視頻監控設備,觀察現場整個灌區系統的運行狀態,比如設備的運轉情況。他們還利用先進的軟件管理系統,對整個灌區的數據、儀表記錄情況、水利需求、水費計價等情況進行完整的檢測和記錄,對目標灌區實行自動檢測和優化運行。其穩定的性能,高度的精確性和易于操作的特性,極大的提高了水利灌區管理的效率,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水利灌區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個信息時代,實行水利灌區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趨勢。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手段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也使水利信息產業取得了全面的進步。其中,防汛信息網絡已形成規模,在一些發達地區,信息產業也很廣泛的被應用在水利灌溉,這些都為灌區管理信息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灌區管理信息化主要體現出的優勢有以下幾個作用:首先,信息化可以改善灌區水情測報技術;其次,可以輔助管理灌區灌溉過程中水量與流量的配置;再次,對管理控制中心、配水站現場的信息進行采集,比如水源信息、氣象信息、土壤信息和作物信息等,傳送之后進行分析,為灌區的灌溉提出最佳分配策略,最大程度的節水灌溉,實現效率最大化。
我國的灌溉信息網絡相對于發達國家還比較落后,硬件設備不夠先進,導致信息交流設備落后,傳遞速度慢,很大程度影響了信息的時效性。灌溉信息網絡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加倍的努力。
綜上所述,我國的水利灌區技術創新意識越來越強烈,政府部門加大力度提高對水利灌區的管理能力。近年來,我們在水利灌區的技術上取得了不小的進步,雖然還因為一些因素無法與發達國家媲美,但我們相信通過學習和引進他們的先進經驗,一定會很快實現灌區自動控制和優化運行,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農林灌溉技術的發展,保國泰民安。
[1]呂宏興,尚小林.渠灌區灌溉管理信息化發展模式探討[N].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3(10).
[2]張芬.灌區的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設與維護[J].科技致富向導,2011(3).
[3]張仁田,肖堅.灌區實時自動控制與優化運行系統關鍵技術[N].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