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一卉
(廣東省理工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廣州)
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根據會計法律、法規,會計原理和會計原則等會計標準,充分考慮企業現實與未來的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以及對經濟業務性質的精確分析,運用自身專業知識,通過分析、比較、計算等方法,客觀公正地對應列入會計系統某一要素的項目進行判斷與選擇的過程。
雖然對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有諸多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各類解釋文件作指導,但由于經濟業務具有復雜性、多樣性、適用性不同等特點,相關法規難以精確地窮盡所有的會計處理領域;此外,即便有法規指導的領域,在與實際業務結合時也需要運用一定的職業判斷才能做出準確處理;最后,我國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以原則為基礎,留給企業和會計人員更多判斷的空間。因此,會計處理過程中處處需要運用會計職業判斷,會計人員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
1、會計相關法規。會計相關法規包括《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各類解釋意見、地方法規以及稅務法規等。會計法規對會計事項處理的規定越是精確、細致,會計職業判斷的空間就越小;反之,則需要大量的會計職業判斷。目前,會計法規是以原則為基礎,對所有事項進行精確、細致的規定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所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關鍵在于提高會計職業判斷的水平而不是增加更多條條框框式的規定。
2、經濟業務。經濟業務是會計核算和會計職業判斷的客體,對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時處處需要運用會計職業判斷,如確定經濟業務是否發生,所歸屬的期間,發生的金額、披露運用的方法等,越是復雜的經濟業務對職業判斷的要求越高。此外,經濟業務的不確定性也是影響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因素,會計職業判斷就是根據已有規定和信息對不確定的事項作出判斷。隨著新業務的不斷呈現,新經濟工具的運用,經濟業務的不確定性將越來越大,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1、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會計職業判斷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專業判斷,是一種主觀性活動。會計人員是會計職業判斷的主體,其對會計專業知識的掌握是作出正確的職業判斷的理論基礎和依據。尤其是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對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知識熟練程度和知識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會計職業判斷是一把雙刃劍,恰當地運用職業判斷能使會計信息真實公允地反映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恰當地運用則會導致舞弊、虛假記載,成為單位進行會計信息操控的工具。因此,會計職業判斷的運用除了要求會計人員掌握專業知識外,還需要保證其具有正確的職業觀、道德觀和嚴格遵守職業操守的精神。
3、會計人員的執業經驗。專業知識是一種理論學習的積累,而執業經驗是長期實踐的積累,會計工作不單是文書工作,更是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運用職業判斷的過程會遇到各種突發情況,這時候需要會計人員有豐富的執業經驗才能作出正確、有效和迅速的判斷,否則可能導致判斷錯誤或無法及時提供相關信息。
1、內部控制。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了保護經濟資源的安全、完整,確保經濟和會計信息的正確可靠而設計的控制活動。良好的內控環境下,業務處理過程清晰、合規、附件齊全,能增加復雜事項的可理解性,降低不確定性,從而減少運用會計職業判斷時出現的失誤;此外,良好的內控環境下會計人員的規范意識和職業道德意識更強,有利于恰當運用職業判斷。
2、外部監督。在實務中對會計準則理解的偏差會損害會計信息的質量,增強會計職業判斷的準確性需要包括外部審計、違規處罰等外部監督措施。外部審計是對會計職業判斷恰當與否的再次判斷,經過審計可以糾正部分不合理的職業判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此外,監管部門加強對違法違規會計事項的處罰力度也十分重要,需要明確會計職業判斷的責任主體,嚴格區分濫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和職業判斷失誤,對于嚴重的濫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行為要予以重罰。
會計職業判斷恰當與否,受到客體、主體和內外部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相應地提高會計職業判斷的水平需要從上述因素著手,提高職業判斷主體的綜合素質,改善職業判斷實施的內外部環境。
[1]財政部會計司.2010企業會計準則解釋.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2]王躍堂,趙子夜.會計專業判斷: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會計研究,2003.7.
[3]王清剛.會計職業判斷框架構建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7.
[4]鄧敏.新形勢下會計職業判斷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09.6.
[5]藍泗方.新準則下對會計職業判斷的思考.新會計,2010.2.
[6]陳建波.新準則下會計職業判斷合理性思考.財會通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