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慧敏
(中共新鄉市委黨校 河南·新鄉)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在城市發生著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廣大農村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數以萬計的農民工進城,農村出現“青壯年荒”,農業生產依靠留守老人顯得力不從心,盡管有些傳統農區大多數人沒有“離土離鄉”,但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生產模式逐漸喪失活力,農業生產在信息采集能力、決策能力、抵御風險能力、博弈市場的能力、盈利能力都非常有限。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當我們站在農業改革的十字路口時,發展“家庭農場”為我們指明了改革方向。家庭農場起源于歐美,其發展特點有許多可借鑒之處,而作為試點的浙江、上海、湖北、安徽等地為“家庭農場”這種新型的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模式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充分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探索適合廣大農村的家庭農場發展模式,使更多欠發達地區農業生產走上規模經營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以美國為代表的大中型家庭農場的發展特點
1、土地所有權的私有化。美國于1820年建立了家庭農場的農業經濟發展制度,1862年通過的《宅地法》中又將公有土地贈送給符合條件的真正需要土地的人,這使美國家庭農場制度在美國農村得到廣泛的建立和鞏固。這種傳統的美國自有產權自我經營的家庭農場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是美國農業經營中效率最高的經營形式,也是美國農業經營中最主要的經營形式。
2、經營規模化和組織方式多樣化。隨著美國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經營規模的組織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產權制度和經營方式來看,除了家庭農場外,還出現了合伙農場、公司農場。從經營規模來看,美國農場可劃分為大、中、小型三類,其整個發展與變遷趨勢表現為農場數目的減少和經營規模的擴大。
3、生產經營的專業化。美國國土遼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農業資源。由于地區差異明顯,美國把全國分為10個“農業生產區域”,每個區域主要生產1~2種農產品,實現了生產經營的專業化。后來,隨著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農業勞動力的減少,農場規模不斷擴大,農場主越來越無力顧及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部生產管理工作,于是分解出來一部分讓專門的農業服務機構承擔,這樣家庭農場的職能主要集中于土地的產出或養殖業的直接經營管理,這大大地推動了美國農業服務業的發展,而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又促進了農場生產經營的專業化。
4、兼業經營。美國農業勞動力使用量本來就很少,現在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僅占總勞動力的2%,但同時農業生產資本投入量大,成本高,一般農場經營的2/3的收入要作為生產性開支再投入運營,大量的機械操作、化肥、農藥等的使用,特別是現代精準農業的發展,使得農業生產成本普遍上升,而農產品價格下跌,導致農業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小,兼業經營成為農場經營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以法國為代表的中型家庭農場的發展特點。作為歐盟第一大農業生產國的法國,其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4位,特別是在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出口方面均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其家庭農場的貢獻功不可沒。
1、土地的集中與分散。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頒布法令,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地價10年付清,農村公有土地按當地人口分配,農民人多地少的問題得到解決,但卻使土地分散經營的狀況日益加劇。直到20世紀初期,法國的土地集中化和資本主義農場得到了一定發展,但是農場規模仍然較小,遠不如美國、英國和德國的大型資本主義農場,中小農場仍然占有很大比重。
2、數量的減少與規模的擴大。從20世紀六十年代起,在一系列國家干預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下,法國的農場數量逐步減少,農場的土地規模逐步擴大。到上世紀末,法國農場數減少了70%,平均土地規模增加了180%。
3、農場專業化程度很高。法國農場專業化按照經營內容大體可分為畜牧農場、谷物農場、葡萄農場、水果農場、蔬菜農場等等,專業農場大部分經營一種產品,突出各自產品的特點。因此,過去由一個農場完成的全部工作,如耕種、田間管理、收獲、運輸、儲藏、營銷等,現都由農場以外的企業來承擔,使農場由原來的自給性生產轉變為商品化生產。
(三)以日本為代表的小型家庭農場的發展特點。日本國土狹小,農地面積有限,而且有逐年減少趨勢。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農業領域內的封建生產關系仍嚴重存在,廣大農民無地或少地,被迫成為佃農,地主利用對土地的占有權收取高額地租。這種土地所有制阻礙了農業的發展,也給國家的工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建設帶來威脅。于是,日本開始致力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形成了農地私有為主,小規模家庭占有、合作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農業經營體制。
1、農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結合。為了打破農業發展瓶頸,日本政府采取強硬措施購買地主的土地轉賣給無地、少地的農戶,確立了自耕農體制,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實行了“耕者有其田”,從此日本形成了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特征的農業經營方式。
2、土地轉讓和相對集中。日本的《農業基本法》鼓勵農民多擁有土地,但條件是這些農民只能使用本家庭的勞力,該法還允許離開村莊去城里的農民將其土地委托給小規模的農業合作社代耕,其條件是股份公司不得購買農地,小規模的合作社也必須像自耕農家庭農場那樣進行農業生產。
3、農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隨著日本工業化的發展,農業人口不斷減少。日本政府鼓勵在農地小規模家庭占有的基礎上發展協作企業,擴大經營規模,鼓勵農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為此,政府連續出臺了幾個有關農地改革與調整的法律法規,鼓勵農田的租賃和作業委托等形式的協作生產,以避開土地集中的困難和分散的土地占有給農業發展帶來的障礙。
(一)省外先行先試地區發展經驗分析。21世紀初以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試點實踐情況如下:
浙江:20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寧波市就有了家庭農場的雛形,出現了一批良田適度規模經營大戶,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大戶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進行了工商注冊登記,以尋求法律的保護和進一步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截至2012年12月,登記為個體工商戶的家庭農場有295家,登記為個人獨資企業的有90家。
上海:松江區自2007年推出家庭農場以來,已發展到1,173戶,經營面積占全區糧田面積的77.3%。松江區所指家庭農場,是以同一行政村或同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家庭為生產單位,從事糧食、蔬菜種植或生豬養殖等生產活動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五大原則:農民自愿有償、經營者自耕、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費合理適度、經營者擇優。松江區的家庭農場試點被稱為松江模式。
湖北:武漢市從2011年確定了“支持發展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模式”,培育家庭農場99家,并下發《2011年家庭農場項目指南》,扶持資金354.7萬元,平均每個家庭農場獲得財政補貼3.58萬元。2012年該市發展家庭農場68個,安排扶持資金210萬元。
安徽:郎溪縣農委從2009年起連續三年安排“全國農技推廣體系示范縣建設”項目資金共計90萬元,在全縣優選10個家庭農場,每年為每個農場投入項目資金3萬元,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建設,以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二)河南省家庭農場試點發展現狀。
河南省作為產糧大省,理應是踐行家庭農場的排頭兵,但事實卻不容樂觀。以洛陽孟津為例,孟津有河南首家家庭農場,也是國家批準的家庭農場試點。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興辦家庭農場,孟津發展勢頭迅猛,上半年,洛陽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22家,孟津就占了13家,但是如果只有數量沒有質量,發展家庭農場就毫無意義。在已注冊和即將注冊的家庭農場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原來的合作社拆分而來,很多人都是盲目熱衷,卻對家庭農場定位很模糊,不知道家庭農場發展的明確方向。還有些家庭農場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不惜放棄糧食種植,改種經濟作物,而這與中央保障糧食安全的精神是相悖的。
(一)全面理解家庭農場的涵義。2013年“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它是一個起源于歐美的舶來名詞。家庭農場的通常定義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這個定義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一是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組織和核算單位,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二是農場主應是懂管理、善經營,熟悉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了解市場的農業生產能手;三是家庭農場規模應適度,并且有一定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專業化水平;四是作為一個微型經濟組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其農畜產品應高質高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引導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
農村基本是“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足十畝地”,如果實行像歐美國家的大規模農場經營就必須轉移出大量勞動力,而城市是否具有這么大的勞動力“消化”能力都是個問題,因此縱觀這么多年來各地土地流轉實踐,農業大規模經營并沒有普遍發展起來,資本主導成功的也極少。因此,發展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規模化農業,必須立足國情,既要解決土地撂荒,把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管理,規模化發展,又要考慮當地實際情況適合多大規模的土地流轉,不能盲目推行。
比如:東部發達地區城鎮化、工業化水平較高,其“消化”勞動力的能力較強,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較快,家庭農場發展速度也較快,規模相對較大;而像河南、山東等平原地區,雖然發展家庭農場有著先天優勢,但是也不宜發展過快,因為這些地區屬于農業省份,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相對不高,多數農民還需要從事農業生產,這些地區可適度發展小規模家庭農場,隨著地區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再逐漸擴大規模。
(三)建立土地流轉的長效機制。一是強化農民土地的承包權,通過確權、頒證的形式對農民土地的使用權進行界定,從而建立土地流轉的長效機制;二是完善土地流轉交易平臺,發展中介組織來規范流轉市場。通過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把土地資源資產化,既堅持了農業土地所有權的不變,又通過市場化運作把資金等生產要素向農業生產聚集,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三是完善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體系,主要為了防止利益驅動下強占農民土地和改變農地用途等不良傾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從嚴從重查處土地流轉過程中的違法亂紀現象,切實保障農民的根本利益。
(四)增強家庭農場的市場競爭力。現在我國大多數家庭農場還不具備“自我投入、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能力,特別是在生產投入上明顯不足。為此,我們必須增強家庭農場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一方面家庭農場要加強自身建設與發展,始終站在現代農業技術的前沿,依靠科技進步,獲取技術效益,以加快原始積累;另一方面要尋求政府政策的支持。如美國政府主要通過農業部推廣局和聯邦政府的農場主家計管理局來實現對家庭農場的扶持和保護。前者為家庭農場提供經濟技術方面的幫助,后者提供金融信貸方面的支持。作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型經營組織,在發展過程中是離不開政府扶持的。一是加大對家庭農場的直接補貼力度,讓家庭農場直接受益;二是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扶持水利、電力、交通、通訊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家庭農場生產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在信貸稅收等方面對家庭農場主采取優惠政策。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家庭農場的經營實力,從而不斷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五)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說,高水平的城鎮化與發達而全面的農業服務體系是家庭農場發展的前提。美法日等家庭農場的發展都沒有離開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支持。如日本的農協、美國的農業推廣局和農場主家計管理局及其他農村市場的中介組織。這些組織在農業發展資金的撥付、農業技術推廣、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信貸等方面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為家庭農場主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滿足市場千差萬別的需要,有效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我國也應積極建立各種農業協會、家庭農場聯合組織等,以組織化的形式對接政府、市場,為家庭農場提供適合其發展需要的生產資料,如良種、化肥、農藥、農機具等,向農場主提供各種先進的技術服務,逐步建立和完善產前服務體系。
(六)培養新時代職業農民。有序地推進城鎮化,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農民都將變為市民,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仍然要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存在。但目前的尷尬局面是很多農民的后代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經營后繼無人,于是現在的農民多數就成為了“兼業農民”,特別是以打工為主的兼業農民,因為其主要收入來源是打工收入,農業淪為家庭“副業”,兼業農民往往對種地收入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種地的目的甚至僅僅是“夠自己吃就行”,影響了農業的產品貢獻。當前,農民兼業化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現象不改變不僅威脅糧食安全,而且也會距離我們的農業現代化之路越來越遠。因此,在去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而今年又提出的“家庭農場”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載體。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土地融入城市,為土地流轉創造了條件,土地向種田能手流轉逐漸形成承包大戶,進而形成家庭農場。農民轉變為職業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場主。因此,應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事業,提高家庭農場主及成員的文化素質、技術素質和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和經營管理水平,造就一大批現代職業農民。
[1]朱博文.美法日家庭農場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四川農場,2006.1.
[2]曹暉.家庭農場,我們準備好了嗎?[J].中國老區建設,2013.7.
[3]劉濤.發展家庭農場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J].中國老區建設,2013.7.
[4]魏琪嘉.穩步發展家庭農場推進農業經營組織化建設[J].宏觀經濟管理,2013.6.
[5]朱啟臻.新型職業農民與家庭農場[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6]凌永建,朱秀麗,胡然挺,林建軍,項益鋒.家庭農場發展亞待多方扶持——浙江寧波家庭農場發展情況調研[J].農村經營管理,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