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景輝 楊 帆
(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保定)
文化產業作為將來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朝陽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和良好的經濟生態效益也日益凸顯。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并按其發展規律合理規劃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取得較好的發展效益。河北省文化產業具體的結構體系可劃分為:新聞出版與廣播電視業、電影業、娛樂業、藝術業、文化旅游業、廣告業、群眾文化業、競技體育業、網絡業和其他等產業結構。在構建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各級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政策導向、財政投入、管理水平、執政能力、開放程度等諸多因素直接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在構建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促進產業發展中大有作為。
各級政府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心里裝著群眾、腦中想著群眾、眼里望著群眾、肩上擔著群眾,切實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實處。要著力改變工作作風,改變“高高在上”的浮夸姿態,人要坐得下來、心要踏得下來、頭要低得下來、下到基層,接近群眾。要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不拖泥帶水、不拖沓冗長、不趾高氣揚,以自身的認真服務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要切實提高自身的科學執政能力和決策水平,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身水平和綜合素質,探索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的執政規律,認真學習和系統領會黨的政策、方針和路線,切實增強自身的決策能力和水平。要本著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著力提升規劃能力,要表現本色、突出特色,實施城市軟實力提升戰略,合理規劃和布局城市的各項職能和功能,引導各種資源和信息合理有序流動,發揮城市各種要素整體的最大效益。要切實制定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出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為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保障。政府要牽頭,召集全市各行各業尤其是文化領域的精英,整體布局,科學規劃,立足實際,著眼未來,注重特色,打造品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保證本地區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各級政府文化產業布局要適時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發展戰略,通過宣傳、聯姻等多種切實可行的途徑使本地區的文化產業走出去,創建富有特色的本地區的文化產業品牌,擴大本地區文化產業的影響,提升知名度和競爭力。要通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以文化為內涵,以旅游為途徑,以宣傳為手段,不斷探索和拓展文化旅游互動發展模式,打造多層次、多種內涵的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平臺,讓國際游客做本地區文化的欣賞者、消費者和傳播者。要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文化交易平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方式推動文化產品走出去,使本地區文化隨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另外,要本著學習借鑒的謙遜心態,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引進先進的外來文化和管理經驗,引進其他省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引進大的成熟的文化產業集群,為我所用。要有大視野、大布局、大手筆,堅決摒棄夜郎自大、閉門造車、小家碧玉和盲目排外的心態,要著眼全球和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動態和趨勢,著眼于本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必需條件,為展示本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提供有力的空間和平臺。
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各級政府要切實注重市民素質的提高,實施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并高度重視外來人員的培訓問題。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文化創意、數字動漫、新技術、新媒體等專業,大力培養文化產業經營管理、高新技術、新媒體產業等領域急需人才,做到教育資源共享,搭建高層次人才交流流動的平臺,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各級政府要下大力氣、花大功夫培養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形成人才可上、可下、可留、可走的合理人才流動機制。造就一批文化領域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把河北打造成富有吸引力、競爭力、創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對城市管理干部進行全面的、系統的培訓,增強城市管理意識,提升城市的理念;引進優秀人才,將政治素質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強、熱心城市管理的優秀人才充實到城市管理第一線,提高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提高業務管理水平;強化內部管理和考核,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注重隊伍的思想道德和職業操守的教育,努力增強其事業心和責任感,提升凝聚力和戰斗力。通過強化城市管理干部隊伍建設,為河北省各個城市管理提供人才保證和組織保證。要本著“源于歷史、基于現實、引領時代、富有特色”的原則大力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形象,要把城市精神的塑造作為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核心,加快推進文化名城建設,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增強城市文化魅力。制定出臺《文化領域高層次人才管理使用辦法》,在住房、職稱、薪酬待遇、家屬隨遷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面向省內外重點培養引進社科理論和文學藝術名家大師、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領軍人物。鼓勵文化單位以調動、崗位聘用、項目聘任、客座邀請、兼職、定期服務、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引進或使用高端人才及其團隊。出臺民間文化人才職稱評聘特殊政策,發現、培養、扶持民間人才。
各級政府要加大優秀傳統文化整理、挖掘和傳承力度,在新的歷史時期與時俱進地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和升華,賦予其新的形式和生命力,使其在新時期迸發出新的活力。要下大力氣挖掘涉及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文化空間等諸多領域的傳統文化遺產,打造具有本地區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和品牌,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形成競爭優勢。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圍繞打造支柱產業,鼓勵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盡快實現上市融資。實施重點文化項目和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工程,培育特色文化產業聚集區,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水平。在實施精品工程方面,結合“走、轉、改”,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在實踐中汲取營養、積累素材、提煉主題,創作生產更多具有中國氣派、燕趙風韻的精品佳作。
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不僅提升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實力,促進了社會再就業,而且在擴大內需、穩定社會、提升國民素質和調整產業結構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舉措,以刺激和鼓勵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政府管理水平、決策能力和服務質量如何直接決定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檔次和綜合競爭力。因此,各級政府應積極調整產業布局,切實采取各種舉措,促進文化產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