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丹鳳
(牡丹江醫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當代中國青年即將跨入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中,成為新中國建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投入到不同的崗位中履行自己的職責,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進行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而誠信就是保障我們順利完成任務,實現自我價值的有力保障。如果中國青年缺少誠信,那么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更談不上實現自我價值。
誠信是一個遍及全社會的課題,國內許多學者對中國青年誠信狀況做過調查,總結出了一些影響中國青年誠信的因素。誠信對中國青年有著深遠的意義,是中國青年立身處世的準則。對某校中國青年誠信狀況的調查表明,有76%的中國青年認為誠信極為重要,是事業發展之根本;有20.3%的中國青年認為誠信很重要,是修身齊家之原則,有7.3%的中國青年認為誠信一般重要,是正常交往的前提??梢姡蠖鄶抵袊嗄陮φ\信的保證持有積極的態度,認為誠信是人性的閃光點,是搭筑人與人感情橋梁的基石。
(一)自我評價不足。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形式,正確的自我評價將會使中國青年正確地對待自己與社會、集體及他人的關系,有利于克服缺點,發揚優點,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且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當自我評價不足時,將會使自己定位不準確,處于消極的被動狀態。當自己期望與現實的差距甚大,無形之中誘導中國青年做出不誠信行為。
(二)心態浮躁。據統計,截至2012年大學擴招已經迎來了第13個年頭,在過去的這些年里,大學招生規模以年均約15%的速度遞增。到了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增加到了1,200萬人。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學術精神相應地遭到破壞。高等教育大眾化實質就是大學擴招,而這其實是以降低分數,放低標準為代價的,從而使學生平均素質降低、魚龍混雜。這使抄襲論文、學術造假、混文憑等種種破壞學術精神的現象增加。
(三)就業期望值過高。部分中國青年對求職的自我定位過高,大學經過四年的學習鍛煉,自身專業知識、能力素質、人生閱歷等都得到了提高,因而對工作的地域、性質以及薪酬比以前更高。表現在首選大城市,大企業工作,而對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反應平平,求職過程中一味地追求高收入。而且受父母期望、社會導向等影響,多數中國青年想找到“鐵飯碗”,進入公務員系統和國有單位。當自身缺乏對就業形勢清醒的認識或就業期望值過高時,就極易導致擇業違約現象的發生。
(四)道德教育體系的弱化導致中國青年對誠信認識不足。教育是一個民族希望的所在,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所在。中國的應試教育讓學生把全部精力傾注于升學考試,把取得高學歷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教師優劣的第一標準,但卻忽略了對學生道德教育的培養,導致中國青年對誠信的重要性缺乏認識,甚至個別學生沒有誠信觀念。
(五)社會不講誠信之風導致中國青年逃避對誠信的遵守。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公民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社會道德水平也在不斷進步。但仍存在某些為了金錢不顧倫理道德,挖空心思騙取錢財,敗壞社會公德的事情發生,中國青年容易受其影響,錯誤的認為守信者吃虧、失信者得利,導致中國青年逃避對誠信的遵守。有些家長及親戚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子女面前樹立了消極的榜樣,給孩子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導致孩子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誠信觀念。
(六)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督措施不完善。法律的強制功能,是指法律能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違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實施,法律的強制功能是法的其他功能的保障。當法律法規的這種強制力得不到實現時,法律法規將失去其本身的價值,大眾的權利與利益將受到損害。這些與我們的中國青年也息息相關,由于對學術造假、擇業違約等行為缺乏完善的法規條例,加之監管力度不到位,這使一些中國青年的背信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處,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這種不誠信的行為。
(一)正確認識自己,提高綜合素質。對自我的認識包括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心理特征、行為能力等的認識,同時也包括對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期望,就業選擇的認識?,F在部分中國青年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是過高的認識自己,另一種是過低的認識自我。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青年綜合素質的發展。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使中國青年學到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讓中國青年們學會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并具備在新環境中不斷學習、創新、自我發展的能力。
(二)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注重師德教育。應試教育的同時,更應提高對師德教育的認識,大學課堂是對中國青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與引路人。因此,加強師德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全體教職工要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熱愛學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為中國青年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地促進青年誠信度的提高。
(三)加強對社會的監督,形成良好的風氣。社會監督既是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同時又有助于民主政治道德建設。社會監督的功能不僅在于它對社會政治生活中所出現的弊端及時發現并進行有效的治療,更重要的是通過全面監督,可以為民主政治道德的健康發展起到保健的作用。加強對社會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誠信事情的發生,使中國青年處于相對和諧的環境中,自身道德素質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四)建立中國青年信用評價體系,以科學的體系完善誠信教育。誠信素質的培養,最關鍵的是建立中國青年的個人誠信檔案,記錄中國青年日常誠信的行為,并使之系統化、全面化,形成一個科學的中國青年誠信評價體系。高校助學貸款本是實現教育平等的陽光政策,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屢屢遭遇到拖欠,有些人弄虛作假,利用假證明騙取國家的補助,而卻用這筆錢夠買奢侈品、高端電子產品,等到了還款時間卻以各種理由推托,嚴重阻礙了這項惠民政策的發展。因此,建立完善的中國青年誠信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學校應對中國青年在校期間各種表現,如學習、社會活動、娛樂生活等方面,進行真實的記錄和客觀的評價,并把這些信息記錄到評價體系中。按照這一體系對學生進行評獎評優,把這一體系作為考查學生入黨,批準學生貸款的主要依據。以期誠信評價體系成為中國青年的另一張“身份證”。
[1]盧飛霞.中國青年誠信及其誠信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2]姜偉.中國青年誠信狀況調查研究.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