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麗華
(石家莊學院 河北·石家莊)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變遷,農民工群體代際更替開始發生轉化,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由于他們的成長環境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他們的父輩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闡述新生代農民工身處現代社會之中,作為城市的消費者,其消費觀念、消費結構、消費行為等表現出的市民化傾向,并進行歸因分析和對策探討。
1、消費觀念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將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個人的衣食住行,如每個人都擁有手機,通信及網絡通訊甚至游戲占其消費總額的比例明顯高于上一代農民工。在衣食住行方面向城市居民看齊,如出入麥當勞、肯德基等消費場所,在服裝、日用品等方面追求品牌。此外,新生代農民工還將休閑消費納入其消費計劃。
2、消費方式、消費水平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收入不及上一代農民工,但由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其消費欲望和消費水平遠遠超過父輩。用于通訊、請客送禮、服裝和文化娛樂等方面的費用分別是父輩的1.2倍、1.7 倍、1.8 倍和 2.2 倍。正因如此,“月光”、“不存錢”、“大手大腳”這些詞開始與新生代農民工結緣。
3、重視符號消費。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社會中的一個主要消費群體,其消費除了滿足溫飽之外,開始追求精神消費和享受消費。新生代農民工的符號消費主要表現是追求品牌、追逐時尚,消費產品更新換代快。這種消費一方面充分體現了新生代農民工有個性、有品位;另一方面體現了他們渴望得到應有的尊重、重視,得到所在城市社會認同的心理。
一般認為,消費行為會受到消費者自身特征、家庭、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由于這些影響因素的復雜性,決定了消費行為的復雜性。
1、從個體來講,融入城市的內在需求。新生代農民工與父輩的一個很大不同在于他們渴望融入城市。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從消費認同到身份認同的轉變,實現成為城市人的意愿。消費方式同個人對社會等級的自我認同有關,個人只有接受了自身社會等級身份的定位才能采取與之匹配的消費生活方式。身份可以通過消費方式表現出來,因此身份認同對消費方式的選擇有重要影響。
中國青年報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一項調查顯示,“41.4%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自己更愿意定居在‘目前工作的城市’,61.2%的農民工愿意定居在‘家鄉附近中小城市’,29.7%的農民工愿意回農村老家,愿意定居‘鄉鎮’的占23.3%”。可見,他們融入城市的意愿強烈,對農村社會的認同度在降低,極力謀求對城市的社會認同。
新生代農民工長期生活、工作在城市,心理預期高于父輩,排斥農村身份,認可城市消費文化和消費觀念。新生代農民工消費行為市民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通過消費認同實現身份認同。
2、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現代性。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新生代農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農民工,他們一般沒有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經歷,初中或高中畢業后就直接來城市打工,有的跟隨他們打工的父母在城市中長大。
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沒有務農經驗,他們既沒有對土地的眷戀,而且對農業完全陌生。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打工除了掙錢,主要是開闊眼界、尋求自我發展的機會和立足城市的機會。這也是新生代農民工現代性的主要體現。
新生代農民工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不再把城市看作打工賺錢、“來了又走”的地方,他們渴望融入城市,對城市文化、生活方式有著較多的認知和高度的認同。由于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同齡人有著基本相似的經歷、經濟價值觀,習慣城市工作節奏、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將工資收入主要用于消費,很少儲蓄,甚至出現了“月光族”和超前消費現象。在消費活動中主要以城市居民為參照對象進行印象管理,如新生代農民工的符號消費、追求品牌等。
3、制度層面上來看,城鄉二元制度是外在制約因素。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建設中一支重要的勞動力大軍,他們長期工作、生活在城市,渴望融入所工作的城市,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身份轉換,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以及與此相配套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隔離,這種身份轉變面臨諸多障礙。新生代農民工實際上處于既脫離農村,又未融入城市的“半城市化”狀態。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王春光指出:“我們的社會發展必須有公平、公正、平等的價值理念。現代國家必須讓每個人享受同等的公民待遇。農民工城市化是必然趨勢。這批年輕人如果真正融入城市,就會給當地發展注入了很強活力。我們應該保護他們的奮斗精神和活力,這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可持續的人力資源。”每個人都享有同等公民待遇的最終實現依賴于城鄉二元制度的徹底打破。
1、樹立正確消費理念,提倡適度消費。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所處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消費方面呈現缺乏理性、儲蓄及節儉意識差的特點,甚至出現了“月光族”。但對于居無定所、工作不穩定的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一旦這種消費方式不能持續,新生代農民的心理受挫,有可能將這種心理挫折外化為對社會的不滿,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要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改變消費觀念,適度消費,“量入為出”,引導其科學合理地消費,有利于在城市立足,更好地生活。
新生代農民工科學合理消費行為的養成,一方面有賴于家長的以身作則。新生代農民工多數是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長大的,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懂得節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重以自己勤儉節約的言行對子女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媒體的正確引導。通過廣播、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傳播媒介宣傳正確的消費觀,提倡理性、適度消費,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參加各類教育和技能培訓,增強其消費行為市民化的能力。新生代農民工成為支撐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素質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能否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學歷較低,技能較弱,所以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力度。作為政府來講,要根據實際情況向農民工提供免費或半公益性質的教育和技能培訓;作為企業來講,要有長遠眼光,改變其短期性雇工行為,定期對農民工進行崗位培訓,創建穩定暢通的就業渠道,從而讓新生代農民工對未來充滿信心,確立能在城市立足的良好預期。作為普通公民來講,可根據自己的專業所長,充當為新生代農民培訓服務的志愿者,如義務對農民工進行培訓等。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未來立足城市創造良好的條件,有利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有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穩定。此外,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學歷較低,參加各類教育和技能培訓,能大大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從而可以提高其就業能力,穩定就業,增強其消費行為市民化的能力。
3、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新生代農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但城市從心理到制度還未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由于我國實行城鄉分隔的社會管理體制,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如根據2008年的數據,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人均保費分別為3,476元和920元,而農村試點地區居民的這兩項保費是66元和30~50元。
國務院批轉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以農民工為重點,妥善解決人員流動過程中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問題,實現制度的有效銜接。全面實施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落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實現醫療保險繳費年限在各地互認,累計合并計算。以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為重點,完善異地就醫管理服務,探索建立參保地委托就醫地進行管理的協作機制。統一社會保險信息管理標準,實現相關信息指標體系和編碼體系全國統一,方便全國范圍信息交換,適應人員流動需要。《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實施將解決流動性較強農民工的社保轉移接續問題,提高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水平,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從而有利于新生代農民工扎根城市,消費行為市民化的實現。
在現代社會,新生代農民工消費行為市民化傾向為其融入城市提供了一種新的維度。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通過消費行為市民化來實現由農民向市民身份的轉變,但由于目前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性壁壘以及其收入水平較低等原因,新生代農民工試圖由消費認同邁向身份認同面臨諸多制約因素。相關政府部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法規,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這樣,新生代農民工在為城市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才生活得更有尊嚴,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1]鄭廣懷.新生代農民工:權利與消費意識 的 雙 重 增 長 .[DB/OL].http://view.news.qq.com/a/20101003/000022.htm.
[2]姚建平.消費認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
[3]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非驛站“市民化”仍是夢想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2/23/c_121114009.htm.
[4]國務院批轉《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