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 苗
(淮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朱仙莊煤礦 安徽·淮北)
所謂會計監督就是指會計工作人員根據《會計法》的相關規定,將其內容適用于具體的人和事,對企業經濟業務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有效性進行監督,根據法律規定落實相關業務內容。會計監督是實施《會計法》唯一有效、具體的執業環節。會計監督不僅包括內部監督,同時,還具有社會監督和外部監督的性質。
會計監督的內容主要包括:會計報表、會計賬簿及會計憑證等。對一些會計資料進行監督,確保會計內容的真實、可靠、合法及完整;對企業成本費用進行監督,以便能夠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對財務收支進行監督,保證企業財務收支符合財務制度的相關規定;對各種財產和資金進行監督,保證財產安全,能夠合理使用;對利潤實現及分配進行監督,保證企業按時上交稅金;對經濟合同、經濟計劃等一些重要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督,保證經濟管理活動的科學,等等。
(一)會計監督主體的確認不清。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會計人員賦予了進行會計監督的權利能力,然而種種原因導致會計人員的權力、能力和行為存在極大的不對稱性。具體表現為:第一,會計人員受聘于企業經營者,要求會計人員對握有會計人員就業命脈的企業經營者的財務狀況進行監督缺乏可行性,也會使會計人員的監督受到限制和制約;第二,由于會計人員受聘于企業經營者,會計人員的利益依賴于企業經營當局而不是企業所有者,如果會計監督活動有悖于企業經營者利益而有益于企業所有者的話,監督活動風險就由會計人員自己承擔,這種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導致會計人員缺乏監督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綜上,在現有的企業經營模式下,會計難以勝任為企業所有者監督企業經營者財務狀況的工作,甚至有可能做企業經營者的幫兇,糊弄企業所有者。
(二)相關制度不健全。雖說我國已經出臺了相當多的法律、法規、規章、規范等一系列會計監督法律,但仍然存在很多硬傷,不利于會計人員對企業經營財務狀況的監督。具體表現在:首先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對于一些重要信息披露沒有做出相關規定或規定的不夠恰當。信息時代中信息使用者需要企業全方面的財務信息,然而,企業不愿意把東西透露出去,特別是有損公司形象和聲譽的事項,如公司的不確定負債、無形資產的計量情況、未結訴訟案件形成的負債等。而國家并沒有出臺相關法律做出指示;其次,同法規之間及新舊法律、法規之間存在矛盾和不協調,導致會計監督標準不一,難以達到理想的作用;第三,對管理會計監督內容的規定缺失。管理會計是一種對內報告會計,管理會計本身及其監督均就企業個性化特征,在這個領域做出科學又廣泛適用的規范有較大難度。
(三)監督標準不一,功能交叉。除了內部監督,企業外部監督有很多種,根據監督主體的職能可以把外部監督分為法制監督、行政監督、財政監督、計劃統計監督、工商稅務監督、金融監督、社會輿論監督、審計監督等等,不同的監督主體其監督的標準也是不同的,而且存在很多交叉監督的現象。所有這些外部監督,各自為政,管理分散,缺乏充分的橫向信息交流,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立體的監督體系。導致很多企業往往根據不同監督部門的標準進行內部決策,運用不同的手段應付不同的監督部門,使外部監督流于形式,實際監督意義不大。
另外,很多監督機構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對企業進行行之有效的監督,普遍存在監督弱化的現象。
(四)企業內部對會計監督重視不夠。目前為止,很多企業并沒有看到會計監督的重要性,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企業會計制度的建立和應用。如,很多企業都沒有指定完善的內部會計監督程序、制度及執行和獎懲辦法,就是建立了相應的制度,很多制度也是形同虛設,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也正是由于這種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不健全,或有相應的制度,但不落實不考核,使企業經濟活動及會計工作本身處于無監督的狀態,導致很多企業出現私設小金庫、收入不入賬、偷稅漏稅等違法亂紀現象發生。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對會計工作的監督,出現了財務人員貪污、挪用公款或經營人員和財務人員勾結做空企業,套取企業資金的現象。
(一)明確會計監督主體。會計監督體系建立及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明確監督主體,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建立產權清晰、責任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構建國有資產專職管理體系,以國有資產產權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實施監督管理,使企業決策受到制約。建立和完善財務總監制度,在為企業經營者充分施展經營才華提供必要的強有力支持的基礎上,把好財務監督關,使經營者在企業重大經營決策和財務收支活動方面最大限度地體現出所有者利益;其次,設立專門的內部審計部門,直接為董事會服務,和企業經營者的地位平等,由他們行使會計監督的權利。企業內部的會計結構和會計人員不應作為企業內部的監督主體;第三,加強民間監督機構監督責任和監督風險的對稱性。
(二)健全會計監督依據的相關制度。在具體會計制度的制定上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定要注意:第一,在制定會計制度的過程中,要盡量克服或減少其本身的不確定性。在對會計概念選擇的規定上,少用模糊性詞語,并作出明確的限定范圍。通過立法建立一套會計信息標準系統,增強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其次,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進行內容更新。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的會計問題不斷出現,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制定要盡量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并能夠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對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有比較科學和超前的分析和預測;第三,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制定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到企業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時,必須至少對一個投資者有利,同時又不損害其他投資者的利益,即有利于促進全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為原則。
(三)加強管理會計監督體系的建立。企業管理會計機構的作用,是把財務會計中介結構提供的財務報告和企業內部其他管理信息系統提供的非貨幣信息進行融合,為企業管理提供決策支持。也可以代表企業對外發布企業報告,滿足管理部門,股東、用戶等對企業財務數據、非財務數據、公司背景等信息的要求,彌補財務會計貨幣計量的不足,把人們的認識統一到會計既是一個信息系統又是一項管理活動上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和國際市場聯系越來越緊密,為了降低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在會計體系中的地位提高。而且,根據WTO的協議可知,無形資產將是企業發展最為寶貴的資源,會計在資產核算方面的重點必然從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轉變,與之相對應的管理會計監督也急需建立和應用。
(四)采用多種監督方法和手段。會計監督的方法很多,反映式、分析式、考核式、參與式。不同的會計監督方法有不同的特點,然而,大多數企業采用的會計監督方法比較單一、被動,很少使用分析式、參與式等提高會計信息效用的方式進行有效監督。為了加強會計監督的作用,企業要采取多種會計監督方式并舉的形式,提高監督效率和監督效果。
[1]劉莉萍.淺議企業會計監督職能的加強.現代商業,2010.15.
[2]徐國強.我國企業會計監督的現狀分析[J].財政監督,2011.2.
[3]孟慶國.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會計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0.30.
[4]麻明遷.關于完善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問題的幾點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