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奇濤
(藝亭陶瓷工作室,景德鎮 333000)
青花瓷這一稱謂最早可以追溯到成書于元代至正九年(公元1439年)元代民間航海家汪大淵所著的《島夷志略》,該書記載了作者從1330年到1339年間數次漂洋過海遠至南洋諸國所見所聞的真是記錄[1]。在他的記錄中有許多關于中國對外輸出的瓷器產品中,記載為“青白花碗”、“青白花器”、“青白花瓷器”等名詞。一個原產于中國的瓷器品種,在交通尚不發達的元代就遠銷東南亞、西亞等國家了,在地域跨度上已非同小可了。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而青花瓷又是瓷器中的杰出代表,其青白二色青翠優雅的特征深受歷代陶瓷藝術家的青睞,也得到華夏民族在審美視角上的高度認可,其青白二色也反映了元代蒙古民族崇白尚青的心理,也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文化,具有較強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的發展,需要適合民族特性的土壤;在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民族文化的關鍵詞必定包含野蠻、蠻夷等,因為在民族繁衍生息的過程中,根據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形成屬于這個民族的價值理念和文化認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每個民族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相互包容、相互滲透,從而使民族性的內容包含了許多“異己因素”。這種“異己因素”對民族個性的影響是多元的,既對其原有的個性產生一定的沖擊,又為豐富其民族個性內容提供了因地域差異形成的不同價值觀,使其民族性格從自封自閉走向更為開放,更為多元。比如元青花因當時出口至波斯等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西亞地區,受當地風土人情的影響,元青花在裝飾紋飾方面有著較強的宗教色彩。此外,中華民族歷來對顏色頗為講究,比如在封建社會,黃色、紅色、紫色大多用于象征地位高貴,也得到當時整個社會的尊崇。而青花瓷的“青”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里“青”則喻為出類拔萃之人,并且在“中國五行說”里,青則象征和諧、春天、活力,成為天人合一中極為重要的色彩元素,青馬、青衣、青玉在古代都是與俊杰有著密切聯系的詞語,以至于在漢語里有著“垂青”、“青睞”的說法,這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中華民族對青色的無比鐘愛。
從1338年以后至明朝洪武末期的近60年間,青花瓷的制作方興未艾,受到陶瓷美術家的萬分青睞,關于青花瓷的學術研究也逐漸多起來,如天順本《新增格古要論》雖然記述了景德鎮浮梁縣瓷器 “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俗甚”,但這是“后增”部分的文字。在明代永樂時期,第一次明確提到了青花瓷的概念的是著名航海家費心和馬歡,為研究這一時期青花瓷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參考文獻《星槎勝攬》,書中較為詳細地記錄了從中國輸入“青花白瓷器”、“青白花瓷器”的國家。到了明朝宣德、正統時期的一些歷史文獻中,關于青花瓷的論述就變得常見了。
民國時期在有關青花瓷器研究方面,比較突出的有向焯撰寫的《景德鎮陶業紀事》,對景德鎮青花瓷器發展歷史,民國時期景德鎮制瓷工藝和瓷業狀況,瓷器釉上與釉下的彩繪工藝和圖案裝飾都有著較為詳盡的論述。龔鉽在1912年刊印的《景德鎮陶歌》描繪了當時景德鎮制造瓷器的習俗與一些工藝介紹,對青花瓷有過高度贊頌:“武德年稱假玉瓷,即今真玉未為奇”、“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吐分明??蓞⒃煳锵忍烀?,無極由來太極生?!睂暗骆偳嗷ù社姁塾屑?。歷來,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丹青亦將,他們眼中的青花瓷有著獨絕的美。此外,吳仁敬編著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刊印的《繪瓷學》、黎浩亭編著的《景德鎮陶瓷概況》等從宏觀上介紹景德鎮陶瓷發展情況與工藝特色,從微觀上也介紹了景德鎮青花瓷等釉下彩繪瓷的工藝特征。
在國外,對青花瓷的研究始于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發現了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文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這也標志著國外學者對元青花在學術的研究有此開啟。該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盤口,長頸,瘦腹,臺足,頸部兩側各附一象首環耳,形制高大魁偉。胎質潔白,釉色透明,青花色澤靚麗濃艷。自口至足共繪八道紋飾,分別為纏枝菊花、蕉葉、云鳳、纏枝蓮、海水云龍、海濤、纏枝牡丹以及雜寶蓮瓣,層次清晰,繁而不亂。美國約翰·亞歷山大·波普博士以該象耳瓶為依據,運用器物類型學的方法,將其與伊朗德黑蘭阿迪畢爾寺與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所收藏的眾多青花瓷器進行對比研究,很好地找到了劃分與之類似的景德鎮元青花瓷器的方法,直到20世紀50年代,波普博士出版了他的研究報告 《FOURTEENTHCENTURY BLUE-AND-WHITE A GROUP OF CHINESE PORCELAINSIN THE TOPKAPU SARAYI MESI,ISTANBUL》(《14世紀青花瓷器:伊斯坦布爾托布卡普宮博物館所藏一組中國瓷器》),該報告闡述了波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波普對于青花瓷研究的貢獻,在于他第一個分離出收藏在中東的一批元代青花瓷,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十四世紀青花瓷的理論,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青花。而在這之前,盡管元青花的研究早已起步,但正如他在這本書中所言,這一前驅的工作一直是一種“陳舊而處于混亂狀態的、幾乎停滯不前的狀態”。
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也是人類科技進步的象征,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最持久、也最受世界認可的文明見證之一。在陶瓷的故鄉——中國,青花瓷無疑是影響最為重大,地位極其崇高的品種之一,特別在元代時期,青花瓷深受元代統治階級的青睞,青花瓷瓷器成為陶瓷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奇葩,是景德鎮影響最大的傳統名瓷,比世人譽為“瓷國明珠”。
只要談到陶瓷有關的話題,青花瓷自然理所當然地成為陶瓷的典范,對于中國來說,有著與價值觀念一致的審美理念;對于世界來說,是一種具有東方韻味的精神向往。在世界各地,青花瓷伴隨國際之間政治、文化、經濟之間交流的日益頻繁,青花瓷的蹤影遍布世界各地,它的名字緊密地維系著中國、維系著景德鎮,維系著陶瓷故鄉的情愫。所以,它不僅是陶瓷中的“國家隊”,更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藝術桂冠”。
研究青花瓷的民族性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一是研究青花瓷的民族性是個介于微觀與宏觀之間的學術課題。青花瓷作為瓷器品種之一,也可以是具體某一時期的某一件青花作品,是微觀的,而民族性卻是跨越于多個學科之間的論題,包括人類學、宗教學、地理學、民俗學等學科范疇。
二是研究青花瓷的民族性,可以更好地了解青花瓷的文化內涵。中國是一個有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相互包容,相互滲透,共同繁榮,形成了多民族的多元化文化。青花瓷作為流通于各個民族之間的商品或貫通于各民族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研究青花瓷的民族性,可以更好地促進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滲透到青花瓷中,使其體現更濃厚的民族特色。
三是研究青花瓷的民族性,可以為傳承青花瓷制瓷技藝提供充實的理論基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充分體現青花瓷民族性,才能使其在全球眼光下、世界范圍內獲得更加強勁的藝術生命力。近代以來,青花瓷這一傳統名瓷及制瓷技藝,都一直處于衰落中,在現代化的環境下,如何使得這一傳統名瓷傳承下去,如何創新,如何突破自我,一直成為困擾陶瓷界專家學者的問題。研究青花瓷的民族性,可以更好地找準定位,巧妙處理好青花瓷藝術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綜上,研究青花瓷的民族性與審美,需要從全面了解青花瓷藝術中所蘊含的的民族文化內涵及其歷史淵源,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筆者希望通過對青花瓷民族性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闡述青花瓷與民族文化之間的必然聯系,以期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