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接旺,王轉軍
(甘肅省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成縣 742508)
成縣位于長江上游嘉陵江流域,隴南山區徽成盆地西部,境內海拔746~2 176 m,年平均氣溫11.9℃,平均無霜期208 d,年平均降水量640 mm,蒸發量1 167 mm,全年≥10℃有效積溫3 730℃,年日照時數1 700 h,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1]。冬小麥是成縣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在1 400 hm2左右,近幾年來,隨著抗(耐)銹高產新品種、新技術的集成示范推廣應用,產量有了較大提高,但生產中仍存在施肥種類、配比、用量不合理,產量不穩,種植效益難以提高等突出問題。為此,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于2010—2011年在河谷川壩區的拋沙鎮進行了冬小麥配方施肥“3414”試驗,旨在掌握成縣冬小麥優化施肥量和豐缺指標,為河谷川壩區大豆茬冬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提供參考。
供試氮肥為尿素(含N 46%),甘肅劉化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磷肥為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12%),甘肅成縣磷肥廠生產;鉀肥為硫酸鉀(含K2O 50%),新疆羅布泊鉀鹽公司生產。指示冬小麥品種為成縣11號(9021)。
試驗設在成縣拋沙鎮高橋村河谷壩地,海拔953 m,土壤為川地潮土,pH 7.74,肥力中等,地勢平坦,前茬為大豆,大豆收獲后淺耕滅茬。試驗前對0~20 cm土壤進行取樣分析,含有機質11.978 g/kg、堿解氮60mg/kg、速效磷8.6mg/kg、速效鉀64mg/kg。
試驗采用“3414”方案設計,即3因素(氮、磷、鉀)4水平(0、1、2、3),共設14個處理。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為當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為2水平×0.5,3水平為2水平×1.5(過量施肥水平)。試驗因子水平見表1、試驗方案見表2。隨機區組排列,不設重復,小區面積30m2,小區間留20 cm區間距。2010年11月3日人工開溝條播冬小麥,行距20 cm,播深10~12 cm,播種量為157.5 kg/hm2,保苗425萬株/hm2。各小區均不施有機肥,播前按試驗方案分小區準確稱取供施肥料,全部磷肥、鉀肥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60%做基肥,40%于小麥返青期追施。生育期間及時鎮壓、除草、防治紅蜘蛛、蚜蟲等,6月19日小麥成熟后各小區單收計產。用缺素區(處理2、處理4、處理8)產量占全肥區產量的百分數,即相對產量的高低來表達土壤養分的豐缺狀況。
相對產量(%)=缺素區產量/全肥區產量×100
當相對產量≤50%時,養分豐缺指標為極低水平;當相對產量在50%~75%時,養分豐缺指標為低水平;當相對產量在75%~95%時,養分豐缺指標為中等水平;當相對產量≥95%時,養分豐缺指標為高水平[2]。

表1 試驗因子水平
由表3可以看出,各施肥處理的產量均高于不施肥處理N0P0K0。在兩種單質肥料施用量不變的情況下,氮肥不同用量各處理的小麥產量從高到低依次為處理N3P2K2、處理N2P2K2、處理N1P2K2、處理N0P2K2,磷肥不同用量各處理的小麥產量從高到低依次為處理N2P2K2、處理N2P1K2、處理N2P3K2、處理N2P0K2,鉀肥不同用量各處理的小麥產量從高到低依次為:處理N2P2K3、處理N2P2K2、處理N2P2K1、處理N2P2K0。冬小麥折合產量以處理N3P2K2最高,為6 700.0 kg/hm2,較不施肥處理N0P0K0增產3 350.0 kg/hm2,增產率達100%;其次是處理N2P2K3,折合產量為6 600.0 kg/hm2,較處理N0P0K0增產3 250.0 kg/hm2,增產率達97.0%;處理N2P2K2較處理N0P0K0增產75.1%;處理N0P2K2的折合產量最低,為3 366.7 kg/hm2,較處理N0P0K0增產0.5%。

表2 冬小麥“3414”肥效試驗方案

表3 不同處理的冬小麥產量
由試驗結果表3可知,在成縣河谷川壩區大豆茬種植冬小麥,缺氮處理的小麥相對產量為57.4%,土壤養分為較缺水平;缺磷處理的小麥相對產量為80.11%,土壤養分為中等水平;缺鉀處理的小麥相對產量為80.70%,土壤養分為中等水平。因此試驗區種植小麥時,應增施氮肥,適量增施磷肥,合理增加鉀肥。
以冬小麥產量為目標函數,根據試驗結果,運用“3414”試驗統計分析方法,得出氮肥(N)、磷肥(P)、鉀肥(K)與小麥產量(Y)之間的回歸方程:Y=222.42-7.284N-0.244N2+37.891P-2.15P2-5.308K+0.627 2K2+0.834 1 NP+3.1204 NK-3.762 PK。應用該回歸方程,按氮肥(N)4.57元/kg、磷肥(P2O5)7.92元/kg、鉀肥(K2O)8.00元/kg、小麥2.1元/kg的價格,經計算和分析處理,得出成縣河谷川壩區大豆茬冬小麥最佳施肥量為N 165.75 kg/hm2、P2O5118.20 kg/hm2、K2O 39.90 kg/hm2,N、P2O5、K2O配比為1∶0.71∶0.24,此時小麥的預測產量為5 293.2 kg/hm2。最高施肥量為N 192.00 kg/hm2、P2O5146.70 kg/hm2、K2O 25.80 kg/hm2,此時小麥的最高產量為5 347.2 kg/hm2。對回歸方程檢驗表明,相關系數R=0.99,說明方程與實際生產擬合性較好。
1) 在成縣河谷川壩區大豆茬種植冬小麥,氮、磷、鉀肥合理配施增產效果顯著,以施N 270 kg/hm2、P2O590 kg/hm2、K2O 90 kg/hm2處理的折合產量最高,為6 700.0 kg/hm2,較不施肥增產3 350.0 kg/hm2,增產率為100%;其次為施N 180 kg/hm2、P2O590 kg/hm2、K2O 135 kg/hm2處理,較不施肥增產97%。分析認為,在該區大豆茬種植冬小麥,土壤養分氮處于較缺水平,磷和鉀為中等水平,應側重補充氮肥,適量增施磷肥,合理增加鉀肥。
2)建立了小麥產量(Y)與氮、磷、鉀之間的回歸方程:Y=222.42-7.284 N-0.244 N2+37.891P-2.15P2-5.308 K+0.627 2 K2+0.8341 NP+3.1204 NK-3.762 PK(R=0.99),得出成縣河谷川壩區大豆茬種植冬小麥的最佳施肥量為N 165.75 kg/hm2、P2O5118.20 kg/hm2、K2O 39.90 kg/hm2,N、P2O5、K2O配比為1∶0.71∶0.24,此時小麥的預測產量為5 293.2 kg/hm2。
[1]劉思平,潘瑞祥.成縣玉米套種白蕓豆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0(4):48.
[2]王積彪.高臺縣玉米配方施肥效應研究[J].甘肅農業科技,2012(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