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妹,文彩紅
(甘肅省天水市果樹研究所,甘肅 天水 741002)
蘋果是天水市的主要果樹品種之一,近年來天水市蘋果產業發展迅猛,截至2011年栽植面積已達到13.47萬hm2。但由于果園土壤較瘠薄,有機質含量低,單純施化肥已嚴重影響了蘋果產量和品質的提高,有計劃地增施有機肥料是提高果實品質、生產優質果品和綠色食品的一項重要措施。為了探索出適宜天水市果園土壤條件基肥種類和有效施用方法,2007—2011年我們試驗觀察了埋草、增施有機肥對蘋果根系和樹體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試驗設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籍口鎮四十里鋪村川地蘋果園,當地年平均氣溫10.9℃,年平均降水量550mm,年無霜期182 d。試驗蘋果園為砂壤土,土壤pH 8.2,有機質含量8.00 g/kg,有灌溉條件,面積為27hm2,主栽蘋果品種為天汪1號,授粉品種為金矮生。2002年春季栽植,株行距3m×4m。
供試肥料為尿素(含氮46%,蘭州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生產)、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均為17%,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腐殖酸有機肥(有機質含量≥52%,腐殖酸含量≥40%,氮、磷、鉀含量均≥8%,楊凌潞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生產)、羊糞、麥秸(長約2~3 cm,氮、磷、鉀含量分別為0.50%、0.21%、0.60%)。
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A,施尿素+復合肥+腐殖酸有機肥+羊糞+埋草(埋草是指將當年在樹盤覆蓋的麥秸,在秋季施基肥時與其它肥料一并混合施入樹下);處理B,施尿素+復合肥+腐殖酸有機肥+羊糞;處理C,施尿素+復合肥;處理D(CK),常規施肥,即尿素+1/2復合肥。小區面積36m2,每小區3株,重復3次。選擇生長基本一致的健壯天汪1號蘋果樹,9月下旬果實采收后立即按試驗設計用量施用基肥,施肥量見表1。其中埋草處理基肥施用方法為按設計用量在樹盤覆蓋粉碎好的麥秸,秋季在樹行一側樹冠投影邊緣處挖寬50 cm、深40 cm的溝,把覆蓋樹盤的麥秸與羊糞、尿素等混勻施入溝內,施肥后及時灌水,第2年再在樹行另一側按相同方法施入基肥。未埋草處理基肥施用方法為在樹行一側樹冠投影邊緣處挖寬50 cm、深40 cm的溝,按照設計施肥量把羊糞、尿素等混勻施入溝內,施肥后及時灌水,第2年再在樹行另一側按相同方法施入基肥。試驗園每年中耕3~4次,灌水3次,生長期葉面噴施3 g/kg尿素溶液3次,噴2 g/kg KH2PO4溶液3~4次。于2007—2011年每年10月中旬測定根系生長與分布,各處理隨機選擇3株,距樹體1.2m處挖1m2深度1~100 cm垂直剖面,調查吸收根總量和總根量(吸收根+各類粗根)。2011年10月中旬調查樹體生長情況。2008—2011年每年測定蘋果產量。

表1 不同年份不同處理的施肥量 kg/株
從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的根系主要分布在20~40 cm的土層內,在60~100 cm的土層內根系分布很少或基本無根系。其中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層的吸收根數均以處理A最多,分別為114、387、93、37、9條,較對照分別增加67、256、73、33、9條,且分別占1 m2剖面吸收根總量的17.8%、60.5%、14.5%、5.8%、1.4%;處理B次之,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層的吸收根數分別為107、332、66、18、4條,較對照分別增加60、201、46、14、4條,且分別占1 m2剖面吸收根總量的20.3%、63.0%、12.5%、3.4%、0.8%。
對不同深度土層吸收根條數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0~20 cm、20~40 cm土層吸收根條數處理A與處理B差異不顯著,但與處理C、CK之間差異顯著;40~60 cm土層吸收根條數處理A與處理B、處理C、CK之間差異顯著,處理B與處理C、CK之間差異顯著,處理C與CK差異顯著;60~80 cm土層吸收根條數處理A與處理B、處理C、CK之間差異顯著,處理B與處理C、CK之間差異顯著,處理C與CK間差異不顯著;80~100 cm吸收根條數土層處理A與處理B差異顯著。
從表2還可以看出,1m2剖面吸收根總量及總根量皆以處理A最多,分別為640、723條/m2,較CK分別增加438、427條/m2;其次為處理B,1m2剖面吸收根總量及總根量分別為527、612條/m2,較CK分別增加325、316條/m2;處理C居第3位,1m2剖面吸收根總量及總根量分別為206、304條/m2,較CK分別增加4、8條/m2。對1m2剖面吸收根總量及總根量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處理A與處理B、處理C、CK之間差異顯著,處理B與處理C、CK之間差異顯著,處理C與CK差異不顯著。表明埋草并施用羊糞和腐殖酸有機肥的處理能顯著提高蘋果樹的吸收根數量和總根量。
由表3可知,枝量以處理A最高,為92.5萬個/hm2,較對照增加34.1萬個/hm2;處理B次之,為78.9萬個/hm2,較對照增加20.5萬個/hm2。葉面積系數也以處理A最高,為3.94%,較對照增加1.05百分點;處理B次之,為3.86%,較對照增加0.97百分點。春秋梢比率以處理A最高,為8.04,為對照的7.2倍;處理B次之,為1.86,為對照的1.6倍。梢比系數以理A最高,為8.76,為對照的2.0倍;處理B次之,為6.28,為對照的1.5倍。從枝類組成看,處理A的短枝比例最高,為對照的1.2倍,豐產穩產基礎良好。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枝量、葉面積系數、梢比系數各處理間差異顯著;春秋梢比率處理A與處理B、處理C、CK之間差異顯著,處理B與處理C、CK之間差異顯著,處理C與CK差異不顯著。天汪1號蘋果以短果枝結果為主,適宜的枝組比例是果樹豐產的前提之一,采取增施羊糞、腐殖酸有機肥和進行埋草措施可明顯提高枝量及短枝比率,增加葉面積系數,有利于豐產。

表2 不同施肥處理根系生長及分布①

表3 不同施肥處理樹體生長情況 2011年
由試驗結果(表4)可知,2008年以處理B的蘋果折合產量最高,為65 659 kg/hm2,較對照增產36 903 kg/hm2;處理A次之,為64 617 kg/hm2,較對照增產35 681 kg/hm2;處理C居第3位,為62 197 kg/hm2,較對照增產33 441 kg/hm2。2009年以處理A的蘋果折合產量最高,為64 252 kg/hm2,較對照增產39 690 kg/hm2;處理B次之,為60 780 kg/hm2,較對照增產36 218 kg/hm2;處理C居第3位,為41 090 kg/hm2,較對照增產16 528 kg/hm2。2010年以處理A的蘋果折合產量最高,為72 735 kg/hm2,較對照增產30 948 kg/hm2;處理B次之,為65 377 kg/hm2,較對照增產23 590 kg/hm2;處理C居第3位,為48 905 kg/hm2,較對照增產7 118 kg/hm2。2011年以處理A的蘋果折合產量最高,為66 787 kg/hm2,較對照增產42 930 kg/hm2;處理B次之,為64 110 kg/hm2,較對照增產40 253 kg/hm2;處理C居第3位,為28 034 kg/hm2,較對照增產4 177 kg/hm2。4 a累計產量以處理A最高,為268 391 kg/hm2,較對照增產149 429 kg/hm2,處理B次之,為255 926 kg/hm2,較對照增產136 964 kg/hm2,處理C居第3位,為180 226 kg/hm2,較對照增產61 264 kg/hm2。4 a間,處理A和處理B產量較為穩定,變幅不大,每年產量均在60 000 kg/hm2以上;而處理C和對照變幅較大,即“大小年”現象嚴重。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2008年處理A、B、C之間差異不顯著,均與對照差異顯著;2009年、2011年及4 a累計產量處理A和處理B差異不顯著,但與處理C和對照差異顯著;2010年產量處理A與處理B、處理C、對照之間差異顯著,處理B與處理C、對照之間差異顯著,處理C與對照差異顯著。

表4 不同處理的蘋果產量
增施腐殖酸有機肥、羊糞和埋草能明顯提高蘋果樹吸收根的數量、根生長總量和短枝比例及枝量,增加葉面積系數,其中1m2剖面吸收根總量及總根量分別為640、723條/m2,較常規施肥分別增加438、427條/m2;枝量為92.5萬個/hm2,較常規施肥增加34.1萬個/hm2;葉面積系數為3.94%,較常規施肥增加1.05百分點;春秋梢比為8.04,是常規施肥的7.1倍;梢比系數為8.76,是常規施肥的2.0倍;短枝比例為82.37%,是常規施肥的1.2倍。且2008—2011年4 a累計產量為268 391 kg/hm2,較常規施肥增產149 429 kg/hm2,是常規施肥累計產量的2.26倍,4 a間產量均穩定在64 000 kg/hm2以上,無“大小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