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耿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董會完成與中國2013年第四條磋商討論。發布評估報告表示,近期中國的挑戰是遏制金融穩定的風險,控制信貸增長和非常規形式貸款。金融、財政和房地產脆弱性不斷積累,增長前景不容樂觀。中國有能力經受聯儲退出寬松政策等外部風險沖擊。
——IMF中國訪問團團長馬庫斯·羅德勞爾(Markus Rodlauer)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增速遭遇急劇下滑(或稱硬著陸)的幾率甚微,除非經濟增長出現明顯下滑,進一步的刺激政策是不必要的。早些時候,IMF首席經濟學家Olivier Blanchard也曾表示,中國經濟增速減緩為全球經濟新風險之首。他認為中國決策者面臨有效拉動內需實現經濟轉型和承受信貸緊縮投資下降風險的雙重壓力。

據彭博社報道,一位為公司提供跨境反腐敗咨詢的香港律師稱,隨著對葛蘭素史克調查的擴大,中國正在調查至少四家國際制藥企業。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面臨醫療保健費用不斷上漲并尋求降低藥價之際,反腐敗之矛愈發指向醫藥業。盡管是地方政府在調查藥企,但其結果或引發中國中央官員關注,美國政府也會按照境外反腐敗法介入調查。
——律師事務所高偉紳(Clifford Chance)負責亞太地區反腐敗業務的Wendy Wysong稱:“我們知悉四家藥企正面臨地方反腐敗機構調查。”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我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100.91萬億元,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但專家指出,人民幣存款的統計口徑既包括個人存款,也包括企事業單位存款和財政性存款等,計算人均存款不能簡單地用人民幣存款總額除以中國人口總數。
——去年6月的陸家嘴論壇上,時任證監會主席的郭樹清在發言中稱,全國的居民儲蓄人均是2.3萬元,從儲蓄動機來看很大比例將用于養老。“以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進行分析,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7萬億元,最終消費為22.5萬億元,進口為1.2萬億美元,照此計算,中國的儲蓄率高達52%,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而且就大國經濟而言歷史上不曾有過先例。”
據香港《文匯報》等媒體7月15日報道,繼赴港置業移民熱潮之后,內地富豪正掀起一波赴港搶保熱,目的是“避稅”、“避債”、“避險”。甚至有瀕臨破產的中小業主把實業抵押給銀行套取現金,轉手到香港購買保險,期望在“保險權大于債權”的法律框架下,即使是公司清盤,保單都不會打水漂。
——在香港一家保險公司任業務員的賴志鋒表示,“避債”、“避稅”之說未必可靠,企業從發現問題到破產,一般不會超過3年,而法庭往往不接受3年以內的保險信托優于債權。至于“避稅”,國外的慣例是有3-5年的追償期,即死亡前3至5年內的保險都不會免征遺產稅。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全球管理咨詢公司合益集團(Hay Group)發布報告稱,在亞洲,部門經理等中層管理人員的薪酬是辦公室文員等操作類員工薪酬的14倍以上,居全球之冠。該報告稱,亞洲的這一薪酬差距遠遠大于北美(3.5倍)和歐洲(2.9倍),也大于中東(11.9倍)和中南美(10.2倍),其他地區多為新興市場國家。
——合益集團董事總經理Thomas Higgins稱,新興市場薪酬差距大于發達市場,這從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新興市場對經驗豐富人才的爭奪,人才爭奪戰推高了管理人員薪酬。
中國正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財富市場之一,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13億中國人正在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階層。前不久,招商銀行發布的《2013中國私人財富報告》稱,2012年,中國個人總體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達到80萬億人民幣。
——中國農業銀行行長張云表示,“2009年到2012年,從農業銀行的客戶結構分析,其金融資產介于10萬到100萬的個人客戶年均增長36%。從2008年到2012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年均增長17%,而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年均增長高達72%,信托資產余額近兩年的年均增速為57%。”

美國《福布斯》雜志7月15日報道,大型全球房地產公司世邦魏理仕(CB Richard Ellis)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未來幾年,富裕中國人花在美國房地產市場上的金額將達數十億美元。報道稱,美國是中國買家首選的國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分別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這些富有的中國個人和精明的中國企業正大舉買入世界級城市中的物業。
——跨國智庫Asia Society認為,美國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了經濟衰退以來最糟糕的止贖危機后,價格非常便宜。美國相對便宜的住宅價格,加上中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以及嚴格的調控措施,正推動中國人對美國住宅和商業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創下歷史紀錄。
A股行情早已進入下半年,中報披露也拉開了序幕,但有媒體注意到,仍有不少上市公司2012年的年報分紅工作還留著“尾巴”。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昨日,滬深兩市共有131家公司還沒有實施去年的利潤分配預案,涉及到的分紅總金額達到391億元。
——一位市場人士表示,按照交易所制定的規則,這類上市公司的確沒有明顯的違規違法,但這個現象值得呼吁與警惕。特別是一些大市值公司有心或無心地利用規則將現金分紅的時間延遲,而其分紅總金額不是小數目,在這期間這些上市公司因此多獲得了部分利息收入。而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分紅的現金越早到賬越有利。
美國《財富》雜志中文版日前公布了2013年中國企業500強。中石化、中石油繼續占據榜單前兩名。工商銀行以2,385.32億元的凈利潤成為中國最賺錢的公司。茅臺則憑借50.3%的利潤率成最“暴利”公司。而在之前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中,共有85家中國大陸企業上榜,其中7家為民企,占比僅為8.2%,國企與民企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結構失衡。
——《財富》稱,這一現象說明中國經濟通過改革開放提升效率的空間仍然很大。

據彭博社報道,中國二十年來的經濟繁榮使13億人民的財富以全球最快速度增長,并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一些公司。但境外投資者在中國股市獲得的年收益率不足1%,僅為美國國債同期收益率的六分之一。1993年7月成為首個向國際投資者出售H股的大陸公司,自此以來,計入分紅,MSCI中國指數增長了14%,同期標普500上漲了452%,MSCI新興市場指數上漲了322%,美國國債收益率為86%,十個大型市場中只有MSCI日本指數表現更遜,下跌了1%。
——Aberdeen Asset貨幣經理Nicholas Yeo稱:“GDP增長并不意味著股市增長,中國是個案例。我們發現,公司治理質量不高是公司長期表現不佳的一個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