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耿秋

“‘李克強經濟學’有三個重要支柱:不出臺刺激措施、去杠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p>
——這是巴克萊資本公司日前闡述的觀點。巴克萊資本公司創造了一個新詞“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用來指代李克強為中國制定的經濟增長計劃。巴克萊稱,過去的三個月里,中國新一屆政府頂住了各方面要求中國出臺新的經濟刺激措施的一再呼吁,因為它認為,由國家牽頭的投資不再是可以持續的了。與此同時,中國決策者開始整頓放貸行為,特別是影子銀行業務,以防止資產泡沫的出現。巴克萊預計,李克強政府的政策將把中國推向“臨時硬著陸”,未來三年里,中國的季度經濟增速會降至3%。

“二季度GDP增速7.5%雖符合預期,但顯示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需適當增強溫和刺激力度?!?/p>
——這是國家統計局前局長、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日前闡述的觀點。邱曉華解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除了外需不振外,主要來自:轉型升級階段內在需求的收縮,如經濟前景不確定致投資者與消費者的行為更為謹慎;另一方面則是宏觀層面政策性緊縮壓力,主要是嚴厲控制高消耗、高污染產業的投資,嚴厲打擊所謂的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嚴厲控制公款消費?!鼻駮匀A指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是下階段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但調結構政策如走偏了,將事與愿違,宏觀、區域結構依賴政府管,微觀、產業結構交給市場調。

“中國GDP就算只有6.5%也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p>
——這是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近日在“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新聞發布會”上講話時所闡述的觀點,他隨后馬上又補充道,對7%的目標很有信心。有專家指出,從十八大及年初高層透露的信息均能看出,GDP不是最重要的指標,關鍵是調結構及就業率。這和樓繼偉表達的意思一致。樓繼偉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目前增幅放緩是結構調整的必然現象,而結構調整是痛苦的事,想“非常舒服”是不可能的。他還強調,從統計數據看,中國就業狀況并不差,雖然存在結構性問題。

“在未來10年的時間,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p>
——這是英國《獨立報》社論日前所闡述的觀點。《獨立報》認為,這一根本的變化將會產生巨大影響。目前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中國的強勁增長使全球經濟擺脫了金融危機。但隨著中國經濟放緩,美國脆弱的經濟復蘇有可能再次陷入困境。不過現在最讓人擔心的是,中國的社會結構難以承受這樣的壓力,甚至有可能產生難以估量、讓人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新加坡《聯合早報》則表示,一些金融機構對中國經濟前景較為悲觀,摩根大通把原本預估的7.6%全年增長減至7.4%,巴克萊資本則認為中國無法實現7.5%的目標。

“中國以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將給美國帶來一個10億人之多的消費市場,而中國即將迎來的服務業的爆炸式增長,有望在未來20年中給外資企業帶來高達6萬億美元的商機?!?/p>
——這是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日前所公開闡述的觀點。近期一份由中美智庫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美經貿關系的未來十年:邁向更深層次的互惠合作》更清晰地描述了中美合作的未來圖景:美國對華出口預計到2022年創造價值為4,600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超過334萬個工作崗位,比2010年新增263萬個。如果美國放寬高技術產品和石油天然氣的對華出口限制,對華出口額可能更高。

“解決好就業問題,前提是要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長速度。”
——這是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人民大會堂上作題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報告時所闡述的觀點。但他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這個壓力主要集中在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失業人員特別是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等三個方面。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必須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尹蔚民指出,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提高服務業就業比重、穩定制造業就業比重來擴大就業容量,通過發展新興產業和民營經濟創造就業崗位,在經濟增速相對放緩的背景下繼續增加就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