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會
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川廣元628017
目前,術后股動脈穿刺處出血為肝動脈栓塞化療術(trans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主要并發癥之一,術后常使用寬膠布加壓包扎24h、沙袋加壓6h、患者制動24h的干預措施[1].該方法常導致包扎局部皮膚出現瘙癢、水皰和破損、術肢麻木等并發癥,嚴重時可出現術肢血栓[2].該研究為了探討該肝動脈栓塞化療術后股動脈穿刺部位加壓包扎的方法與時間,選取該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該院收治的174例病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科收治的原發性肝癌且需行肝動脈栓塞化療術的患者174例為研究對象,均經B超、CT、DSA造影、MRI檢查證實為不能手術者.其中男112例,女54例;年齡36歲~72歲,平均(52.5±6.5)歲;病程1月~3年,平均(3.5±1.5)個月.隨機將患者分為A、B、C 3組,每組各58例.
術前常規處置.采用seldinger技術將導管選擇性地插入肝固有動脈,灌注化療藥物及注入栓塞劑.術后各組加壓包扎方法如下,術后均臥床、術肢平伸制動24h,24h后逐步開始下床活動.
1.2.1 A組用2條4.5 cmX4.5 cm的寬膠布"十字形"加壓包扎24h,0.5 kg沙袋加壓24h.
1.2.2 B組用繃帶成"8字型"加壓包扎24h,包扎時繃帶繞過兩側髂前上棘,0.5 kg沙袋加壓24h.
1.2.3 C組用繃帶成"8字型"加壓包扎6h,包扎時繃帶繞過兩側髂前上棘,0.5 kg沙袋加壓6h.
術后觀察股動脈穿刺處有無出血及血腫發生,松解膠布、繃帶、無菌紗布時皮膚有無水皰及破損等.
采用SPSS 1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
各組患者術前及穿刺情況如表1所示,3組患者穿刺例次、血壓、血小板、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酶原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各組患者術前及穿刺情況
A、B、C 3組均有2例患者發生術后出血或血腫,發生率分別為1.79%、1.83%、1.7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各組患者主要不良反應有皮膚損傷、局部瘙癢、術肢麻木等,A、B、C 3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3.93%、28.44%、12.17%.A、B兩組皮膚損傷、局部瘙癢、術肢麻木及總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皮膚損傷、局部瘙癢、術肢麻木及總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A、B組(P<0.05).
正常生理情況下,穿刺點一般在20 min內可凝血,但肝臟腫瘤患者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股動脈穿刺處出血和(或)血腫是TACE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在臨床工作中,常采用寬膠布加壓包扎股動脈穿刺處,但這種方法在預防穿刺處出血的同時,對機體也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3].該研究中,B組選用繃帶加壓包扎,與寬膠布比較,其優勢[4-5]主要體現在:①繃帶為純棉制品,透氣性好,對皮膚無明顯不良刺激,不影響皮膚的分泌及排泄功能,機體活動時對局部皮膚牽拉比較小,因而無皮膚過敏反應,因而也不會出現局部皮膚瘙癢及水皰等,但是同樣可以發揮止血的效果.該研究結果顯示,三種方法均可以達到基本相同的止血效果,但B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略低于A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A、B組(P<0.05).由此認為,繃帶成"8字型"加壓包扎6h,0.5 kg沙袋加壓6h,優于常規加壓包扎方法,表明臨床常規采用的沙袋加壓24h可能時間略長,加壓包扎6h也可達到有效地止血效果,還可降低因加壓包扎時間過長而導致的不良反應.
[1]Li MQ,Zhang JX,Lu CH,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09 cases[J].Zhonghua Yixue Zazhi,2008,88(39):2743-7.
[2]鄭麗平,初曉燕.肝動脈栓塞化療術62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2):8028.
[3]劉華,趙亞楠,王成喜.肝癌化療栓塞術52例圍手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6):30.
[4]姚全軍,盧武勝.肝癌的血管介入治療[J].華西醫學,2008,23(3):668-669.
[5]任喜鳳,徐芳,趙合梅.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