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放兵婁底市骨傷醫院,湖南婁底417000
為探討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的踝關節骨折伴脫位的手術治療方法,為臨床工作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參考與借鑒,該文選取該院于2009年4月-2010年4月份收治的12例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的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觀察該院采取的治療手段,研究其應用效果,并依據運動障礙程度進行評分,對比在手術前后患者的下肢運動水平.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該院收治12例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的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最大年齡:67歲,最小年齡:19歲,平均年齡:46.8歲.骨折類型為:4例為開放性骨折,8例為閉合性骨折.依據AO分型,可知結果為:分別各有1例表現為B1.2、B2.1,B2.2,3例表現為B2.3,分別有2例表現為B3.1、B3.2、B3.3.患者入院距離骨折發生的最短時間為3 d,最長時間為12 d,平均時間為7.8 d.
該院在收治患者后,及時安置在良好的住院環境下.針對部分開放性骨折患者,醫務人員首先仔細清理創面,并及時換藥,確保無感染發生[1].針對閉合性骨折患者,仍需要密切注意,觀察軟組織的狀況.在對患者病情進行細致分析后,該院決定采取手術方法治療12例患者,方法為:針對后踝骨折,若骨折波及范圍超出四分之一關節面,則需要從前后方向上應用螺釘,進行加壓固定.針對外踝骨折,修復受損的下脛腓韌帶,使用鋼板與螺釘進行固定,并在與踝關節平行的方向上加用螺釘,進行加壓固定.針對內踝骨折,則需應用加壓螺釘張力帶、克氏針張力帶以及加壓螺釘進行固定[2].在上述操作完成1 d后,患者需要接受脈沖磁場與紅外線照射治療,并在第3天恢復常規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提供密切的護理干預,在心理上為患者提供疏導,盡量滿足其合理需求.同時,術后可選取中藥,進行熏洗,促進疾病的康復.在手術完成1周以后,護理人員可以協助患者進行踝關節的運動訓練,可分為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兩種.初期,患者多是在護理人員幫助下進行被動活動,在后期,可自主進行主動運動,促進傷處血液循環,提升痊愈速度.在治療前后,對患者的下肢運動水平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則運動能力越強,對比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分值差異,評價治療效果.
選取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12例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均良好愈合.統計學分析的結果顯示,在進行手術前,患者的最高運動評分為51,最低為34,平均分值為43.6,而在手術之后,最高值變為89,與療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療后最低值變為67,與療前34分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療后的平均值為76.8,遠遠高出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而,可以證明,患者在治療前后,下肢運動水平之間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12例患者治療前后的下肢運動水平對比分析
臨床中,踝關節骨折屬于較為多見的1種骨折,在該類患者中,相當一部分會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此合并癥易于對踝關節的穩定性造成限制,若未能得到正確有效的治療,則很有可能引發創傷性關節炎,進一步提升治療難度[3].同時,患有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的病患常表現出踝關節處的疼痛,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該合并癥患者的骨折部位易于出現脫位現象,給治療帶來困難[4].目前.臨床中多采取手術的方法治療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的踝關節骨折伴脫位.臨床實踐證實,手術方法目前治療該類疾病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該文選取該院收治的12例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的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觀察該院采取的治療手段.該院應用螺釘,進行加壓固定,并修復受損的下脛腓韌帶,必要時應用鋼板、加壓螺釘張力帶、克氏針張力帶.通過對患者的下肢運動水平進行評分,該文發現,在治療前,患者最高運動評分為51,最低為34,平均分值為43.6,而在手術之后,最高值為89,最低值為67,平均分值為76.8,將療前療后對比,可知,患者的運動水平出現了顯著提高,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了手術治療的成效.經過該文研究,得出結論:針對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的踝關節骨折伴脫位患者,及時采取手術方法,應用螺釘,進行加壓固定,必要時應用鋼板、加壓螺釘張力帶、克氏針張力帶等進行治療,可以有效促進病情的康復,恢復運動機能,保證積極的預后效果,有著良好的臨床意義.
[1]吳建忠,鄧傳富,彭山,等.拉力螺釘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治療脛腓骨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0(9):109-113.
[2]丁振貝,林全藝,徐步國,等.有限切開復位加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0(13):118-121.
[3]Hoiness P,stronsoe K.Tricartical rersus quadricortical syndesmosis fixtion in ankle fracture: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two methode of syndesmosis fixtion[J].J Orthop Trauma,2009,18(6):331-337.
[4]Rose JD,Flanigan KP,Mlodzienski A.Tibiofiblar diastasis without ankle fracture a reviewand report of two cases.J Foot Ankle Surg,2009,41(12):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