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祥魁
江蘇省無錫市新區鳳凰醫院普通外科,江蘇無錫214028
目前,隨著我國微創外科手術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及人們對于手術美觀性要求的不斷提高.自然腔道手術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并成為了微創外科臨床醫療工作者關注的重點.由于自然腔道存在腹腔感染、需調準腹腔鏡進鏡方向和閉合困難,且對于器械和操作者技術要求較高等問題,因而其臨床應用范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經臍單孔腹腔鏡膽道手術(TUSPLC)則能夠有效避免上述問題,因而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該次臨床實驗對經臍單孔腹腔鏡膽道手術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現以該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病例為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該次實驗以該院所收治的60例膽囊疾病患者為實驗對象,男性4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范圍在30~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6.5)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30人.
兩組患者術前均行常規的手術麻醉.實驗組患者接受經臍單孔腹腔鏡膽道手術(TUSPLC)治療,抬高患者頭部為20~30°,在臍部周圍皮膚的天然褶皺部位行一縱向的2 cm長手術切口,將單孔三通道裝置置入患者腹內,并分別在三通道中置入彎、直操作器,以及5 mm長的腹腔鏡,在腹腔內填充CO2氣體建立氣腹,兩組患者的氣腹壓力均控制在12 mmHg左右.膽囊系膜的前后層分別使用分離鉗進行分離,解剖膽囊三角,將膽囊管和膽囊動脈充分游離,使用生物夾閉合切斷膽囊管,膽囊動脈使用超聲刀進行離斷,從膽囊床剝離膽囊,將膽囊自臍部切口處取出,將臍部切口縫合,并修復臍部形態.對照組患者接受四孔法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治療.
對比分析兩種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疼痛效果、手術出血量和手術之間等臨床指標.
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x2檢驗兩組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對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
兩組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術,且手術后未發生嚴重的臨床并發癥,實驗組患者中,3例患者術中轉為接受四孔法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治療.實驗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疼痛效果、手術出血量和手術之間等臨床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各項臨床指標對比分析(±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各項臨床指標對比分析(±s)
組別例數(例)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術后疼痛術后住院時間(d)實驗組對照組P值30 30 19.21±4.58 22.06±5.16<0.05 52.34±9.73 39.18±7.50<0.05 26<0.05 2.17±0.25 2.42±137<0.05
隨著臨床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微創外科手術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受到了廣泛的認可.經臍單孔腹腔鏡膽道手術技術具有下述顯著的優勢:①術后切口疼痛程度較輕.TUSPLC手術創傷較小,單切口,局部皮膚松軟且較薄,肌層缺乏,因而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較輕.②手術疤痕較小且輕,因而術后感染發生率更低,心理創傷更小.經過臍部皮膚的天然褶皺行手術切口,因而不會在腹部留下可視瘢痕;皮膚局部的脂肪層較薄,臍部血運良好,縫合后張力較小,因而感染的發生率較小,切口易于愈合,從而滿足了美觀和微創的要求.③手術切口直徑僅為2 cm左右,有助于膽囊取出,以及術后皮膚的逐層縫合,因而切口疝的發生率較低.④TUSPLC手術操作簡單靈活,若術中發生無法判斷或操作遇到障礙,則可隨時轉為LC手術治療[1].若患者腹腔內存在膽囊解剖位置異常、膽囊萎縮或組織粘連等問題,而影響手術的順利實施,造成手術無法繼續進行,可在患者劍突下伙食鎖骨中線肋緣下加設輔助性套管,并改為行常規腹腔鏡手術治療,且仍然能夠滿足微創手術的要求,并能夠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
TUSPLC手術雖然具有上述顯著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無法避免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手術縫合的難度較大.因為手術只使用兩把操作器械,不能增加術中的牽拉暴露,這也導致了手術難度的提高.由于手術過程中兩種器械會在腹腔內相互交叉,這就要求操作者需要轉變原有傳統LC手術方法形成的操作邏輯模式,樹立了全新的反向操作邏輯模式,因而現階段不適合于操作判斷難度較大的患者[3].②對患者的體形有一定的限制.對于較胖或較高的患者,因為通道位置較為穩定,手術視野較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手術操作的難度.③違背了三角分布的手術原則.TUSPLC手術表現出"筷子效應",因為三個套管之間的間隔較小,抓鉗和主操作器械之間距離較小,在手術實施過程中兩者常會相互干擾,抓鉗的牽拉位置需要在術中進行經常性的調整,不僅要保證充分展開手術部位,而且不能對主操作器械造成影響,這也是造成手術操作時間過長的主要原因.該次臨床實驗選用一種可彎曲的5 mm加長腹腔鏡和多孔道套管,從而有效克服了單孔器械操作造成的空間狹小問題,形成了三角操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各種操作器械之間的互相影響,避免了"筷子效應"問題,為手術的靈活操作提供了保證,使手術過程更加易于控制和實施[4].④術野暴露效果較差.因為同一孔道需要同時進入光源和器械,因而手術器械和腹腔鏡之間的夾角過小,操作過程中各個器械處于平行狀態,所以,解剖三角時電凝鉤無法看清,對術野空間圖像進行調整時,抓鉗之間會相互碰撞,而調整抓鉗的位置又會對圖像的質量和術野暴露范圍造成影響[5].
該研究中,實驗組在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疼痛,術后住院時間等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表明,采用經臍單孔腹腔鏡膽道手術對膽囊疾病進行治療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經臍單孔腹腔鏡膽道手術治療各種膽囊疾病,具有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且手術切口較小,不會對手術部位的美觀性造成影響,因而是一種較為滿意的臨床治療方法,具有更高的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
[1]張亞群.單孔腹腔鏡精索靜脈高位結扎術早期經驗(附5例報告)[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5):377-378.
[2]姜浩.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20):3910-3911.
[3]吳志明.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推廣探討[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2011,4(3):217-218.
[4]胡海.經臍單孔腹腔鏡膽道手術的現狀與展望[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2):81-84.
[5]吳志明.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推廣探討[J].中國醫科大學紹興醫院外科,2011,1(1):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