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娜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皮膚科,河南鄭州450053
為了觀察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治療尋常痤瘡的療效,2010年10月---2011年11月該院采用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治療尋常痤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所有患者均為來該院皮膚科就診的痤瘡患者,共140例,其中男75例,女65例;年齡15~35歲,平均25.6歲;病程2~36個月;平均14個月.隨機分為治療組72例和對照組68例.
采用國際改良分級法1,痤瘡分類為Ⅰ、Ⅱ級者.Ⅰ級:以粉刺為主,少量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少于30個;Ⅱ級:有粉刺,中等數量的丘疹和膿皰,總病灶數在31~50個之間.排除標準,治療前4周系統使用過糖皮質激素、維A酸類和抗生素類藥物;治療前2周面部用過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消炎類以及維A酸類等治療痤瘡的外用藥物,心、肝、腎功能異常者,孕產婦及近期有生育計劃者,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過敏者,繼發性痤瘡(如藥物性痤瘡、職業性痤瘡),Ⅲ、Ⅳ級尋常痤瘡患者.
治療組72例,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1次/晚外用;對照組68例,0.025%維A酸軟膏每晚/次外用.兩組外用前均需溫水洗凈面部,連續治療8周,第4、8周各復診1次,觀察并記錄皮損﹙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等﹚變化情況.
觀察并記錄治療前后皮損類型、數目、積分變化情況及藥物不良反應等.
在用藥前及用藥后4、8周末分別計算皮損數目,療效指數=(治療前皮損數-治療后皮損數)/治療前皮損數X100%.痊愈為:皮損消退,療效指數≥90%;顯效為:皮損明顯消退,60%≤療效指數<90%;進步為:皮損有所消退,20%≤療效指數<60%;無效為:皮損消退不明顯,或皮損反而增加,療效指數<20%.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X100%.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表12 組治療前及治療后第4、8周對炎性皮損和非炎性皮損療效比較(±s)

表12 組治療前及治療后第4、8周對炎性皮損和非炎性皮損療效比較(±s)
皮損類型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第4周治療后第8周炎性皮損數非炎性皮損數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對照組72 68 72 68 16.05±7.10 15.07±6.41 20.52±3.80 18.84±4.96 10.36±3.21 13.98±5.45 11.57±3.61 12.05±4.32 4.67±2.32 12.56±5.67 7.03±4.21 6.78±3.91
第4、8周時炎性皮損和非炎性皮損數目比較見表1,治療后第4、8周有效率比較見表2.
由表1可見:非炎性皮損治療前與治療后第4、8周時,比較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炎性皮損,治療前與治療后第4、8周時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表2可見:兩組有效率在治療第4、8周時有效率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個別患者外用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后局部出現輕微刺激(可耐受),繼續用藥后此癥狀消失.
痤瘡是一種多因素性疾病,其發病主要與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瘡丙酸桿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異常及炎癥等因素有關[1]反應四個關鍵致病因素[2].異維A酸具有抑制角化細胞增殖,防止角質栓塞,抑制蛋白生成,使痤瘡皮損消退等作用[3];還可以抑制皮脂腺細胞的分化,抑制皮脂分泌,改變皮膚表面類脂薄膜的化學成分比例,改善毛囊皮脂腺導管的過度角化,減少粉刺的形成,從而減輕痤瘡的癥狀.紅霉素可抑制痤瘡丙酸棒狀桿菌釋放酯酶,降低導致痤瘡產生及惡化的游離脂肪酸的濃度,并通過其抗感染和抑制白細胞趨化作用減少丘疹和膿皰[4].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所含成分為異維A酸0.05%,紅霉素2%,兩者聯合使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不僅具有抗感染性痤瘡藥物的作用,同時也有抗非感染性痤瘡藥物的作用,是針對痤瘡的四個發病機制全面治療的藥物.該實驗結果表明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治療痤瘡,對炎癥性丘疹及非炎癥性丘疹均達到較好的療效,作者認為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是治療輕中、度痤瘡較好的外用藥.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2(2011.1重印):1165-1166.
[2]畢志剛.皮膚性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05-306.
[3]魯建云,秦桂芝.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治療痤瘡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房,2011,22(2):155-156.
[4]馬春紅,李東影,王仁章,等.紅霉素類抗生素分析研究進展[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8):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