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楠
黑龍江省醫院藥劑部,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臨床經驗顯示,尿酸鹽的長期積淀會導致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致使患者的關節出現畸形,影響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尿酸鹽的長期積淀會增加腦血管病的發病風險;尿酸鹽的長期積淀對動脈內膜有著一定的損傷作用,導致冠心病和動脈粥狀硬化;尿酸鹽的長期積淀會提高間質性腎炎發病幾率,甚至引起終末期腎衰竭.因此,對于高尿酸血癥必須要給予充足的認識,但是因為高尿酸血癥本身沒有顯著的臨床表現,在診斷治療中需要格外注意.為探討并對比分析非諾貝特和苯溴馬隆聯合治療高尿酸血癥方面的臨床有效性以及用藥安全性,在該研究中以2008年1月-2011年5月采用非諾貝特和苯溴馬隆聯合治療高尿酸血癥,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院在共收治50例初發與復診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尿酸UA≥440.0,部分患者伴有高三酰甘油(TG)血癥,TG≥1.80.所有患者均常規進行B超檢查,沒有發現泌尿系統結石.排除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其它類型腎臟類疾病.治療前1個月所有患者沒有沒有服用降低TG和UA相關藥品的經歷.將患者根據不平衡指數的最小原則,隨機分為I組(16例)、Ⅱ組(16例)、Ⅲ組(18例),各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一般情況
全部50例患者均均加用碳酸氫鈉堿化體液,0.1 g/次,3次/d,飲食嚴格控制脂肪和嘌呤攝入量;將全部患者隨機平均分為3組,即Ⅰ組16例單獨給予非諾貝特(200 mg/d,1次/d)治療,Ⅱ組16例單獨給予苯溴馬隆(50 mg/d,1次/d)治療,Ⅲ組18例給予非諾貝特和苯溴馬隆(用法用量同Ⅰ組和Ⅱ組)聯合治療.
空腹血UA、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TG,24h尿UA定量.
使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
50例高尿酸血癥患者經過治療之后,其UA水平下降顯著,Ⅰ組交治療以前平均下降26.6%,Ⅱ組交治療以前平均下降28.8%,Ⅲ組交治療以前平均下降7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UA下降幅度方面,Ⅲ組>Ⅱ組>Ⅰ組,且Ⅰ組、Ⅱ組與Ⅲ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3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其它檢測治療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超檢測患者沒有明顯結石形成.
非諾貝特屬第二代苯氧芳酸類藥物,是臨床上常用的調脂藥物,它能夠促進UA排泄,降低血尿酸濃度.該研究結果表明:應用非諾貝特200 mg/次,1次/d,治療10 d,可使血尿酸濃度降低25.6%,24h尿UA排泄量增加32.9%.且該藥無蓄積效應,可在6 d內從體內排除.相關臨床研究顯示,非諾貝特主要是通過腎臟介導來降低血尿酸,這可能與其本身獨特的化學結構有關.其結構中兩個苯環緊密相連,這種結構可能是其能夠通過腎臟旁路途徑增加嘌呤及UA的清除,進而產生強促尿UA排泄和降低血尿酸作用的原因.而其快速降UA時不易引起痛風急性發作的特性可能與其抗炎特性有關.

表23 組治療前后24h尿UA定量的對比明細
由以上結果可知,用苯溴馬隆治療,劑量50 mg,1次/d,治療10 d,可使血尿酸水平下降29.7%,24h尿UA排泄提高36.4%.苯溴馬隆屬苯溴呋喃衍生物,為促尿酸排泄藥,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從而降低血中尿酸深度.由相關結果可知,如果患者患有高尿酸血癥,那么有可能引發血管內皮功能損傷及腎小管收縮等問題,從而對UA鹽的正常排泄造成影響,進而形成UA結石.患者不分年齡、性別,如果血尿酸達到405 μmol/L,則會有晶體析出,因而將血尿酸控制在357 μmol/L以下較為適宜.
總之,在治療高尿酸癥的臨床療效方面,非諾貝特的臨床療效表現要略遜于苯溴馬隆,非諾貝特和苯溴馬隆聯合治療高尿酸血癥表現出了良好的臨床有效性,且沒有發現明顯結石形成,用藥安全性值得肯定.
[1]周曉彬,紀新強,徐莉.PPMS 1.5統計軟件的功能及其應用[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9(1):255-256.
[2]劉湘源,肖玉蘭,任素琴,唐等.老年人高尿酸血癥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5):322-323.
[3]吳靜.調脂藥物的一支獨秀---非諾貝特的獨特作用及其臨床應用[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5(5):142-143.
[4]Tausche AK,Jansen TL,Schr der HE,et al.Gout-current diagnosisand treatment[J].Dtsch Arztebl Int,2009,106(34/35):54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