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蕊
【摘 要】本文首先闡述了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公司治理下的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司治理;內部控制
一、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
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結構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一個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實際上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體現。反過來講,內部控制的創新和深化也將促進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兩者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公司治理是內部控制的基礎和依據。沒有科學有效的公司治理,公司必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有效地內部控制制度也會流于形式而難以收到既定效果;公司治理是內部控制的組織保障。第二,有效的內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保證。良好的內部控制能夠權衡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債權人等各方利益。形成權力的制衡;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規范單位經營管理行為,保證企業經營目標和財務報告可靠性的達成,從而解決股權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等公司治理問題;有效的內部控制有利于董事會有效行使控制權,董事會通過內部控制來進行戰略決策,制定政策和制度;履行監督職責。
二、公司治理下的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風險評估及管理意識較差。我國現階段大多公司經營目標設定不盡合理,有的根本就沒有設定。在經營中片面地追求財務杠桿的運用,缺乏有效的風險識別意識,忽視經營風險,風險應對能力差,致使風險控制失效,以致影響了公司經營戰略的及時調整。第二,控制措施有限,控制活動不全面。公司必須制定內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并予以執行,以幫助管理階層實現控制的目標。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公司經營者對控制活動重視不夠,或者管理當局不能準確的找到控制點,以致控制效果不佳。第三,信息系統不健全,溝通不順暢。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信息與溝通系統不夠完善,缺乏應有的可靠性,其作用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溝通的效果不夠明顯,沒有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第四,監督體系不健全,監控不力。目前公司中關于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情況不一,大多數上市公司已經同時設立了審計委員會和內部審計部門。但對審計部門的定位卻各式各樣,有的由監事會領導,有的由董事會領導,還有的歸總經理管理等等,這種情況容易造成責任不明。
三、對策建議
(1)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第一,應完善我國上市公司中的審計委員會制度。上市公司董事會下設立包括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將財務、審計監督職能從監事會職能中獨立出來,能夠專司其職,成為股東監督職能的一個保證機制。同時,通過審計委員會可以將監督機制引入決策過程,彌補了監事會事后監督的不足之處。第二,應調整監事會的職能。中國的上市公司采用的是單層董事會制度,與董事會平行的是監事會,監事會僅有部分監督權,沒有控制權和戰略決策權,無權參與和否決董事會與經理層的決策。因此要進一步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監事會制度。(2)健全風險評估體系。企業在市場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有:財務風險、經營風險、戰略風險、信息風險、環境和法律風險以及由于戰爭、疾病、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的力量帶來的風險。因此,健全風險評估體系就成為必然要求,只有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企業才能夠敏銳的識別判斷風險,搜集捕捉有效信息,及時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或解決對策。(3)強化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力度。首先,要確定信息披露的內容。管理當局要求公司就財務報告可靠性的內部控制出具評價報告。其次,確定信息披露的責任主體。針對我國公司內部控制環境的特點,應該把內部控制的責任主體確定為掌有實權的關鍵人物和實際負責公司資產安全和財務可靠性的高級管理人員。最后,統一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和審核的標準。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評價應當遵循比較統一的標準。(4)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首先,強化審計委員會的監督作用。在公司內設審計處,直接對審計委員會負責,制訂相應的檢查監督制度,通過公司內部控制情況的內部審計實現對內部控制運行的監督,以及內部控制管理部門的工作評價,并將審計和評價結果匯總成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報公司審計委員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總經理。其次,強化監事會的獨立性。監事必須由公司的股東、職工代表以及一定的外部監事組成,并且要確實做到監事會人員由股東大會和職工選舉產生。
參 考 文 獻
[1]池國華.公司內部控制規范實施機制構建:戰略導向與系統整合
[J].會計研究.2009(9)
[2]仇兵奎.談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J].會計之友.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