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婧
【摘 要】現今高職院校教育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個院校都在尋找辦學新思路、新突破。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是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之一,也是“十二五”期間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工程和質量工程,這同樣也是高職院校在生存與發展當中經歷的又一契機。機遇與挑戰共存,如何將國家骨干院校建立成為品牌院校,成為院校中的典范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企業識別系統(簡稱CIS)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將這一理論導入高校建設之中,將成為國家骨干院校建設的戰略選擇。本文借鑒企業CIS策略內涵,分析了國家骨干院校導入CIS理論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建設策略。
【關鍵詞】國家骨干院校;CIS;對策
一、CIS的定義與作用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縮寫,直譯為企業形象識別系統,也稱企業形象戰略,是一種將企業的經營理念識別(MI)、行為識別(BI)、視覺識別(VI)三大系統進行同一化的整合,是整體性、全方位性、系統性的塑造良好企業形象的經營戰略。近年來CIS戰略引入我國,并將其用于企業形象的塑造,其間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國家骨干院校導入CIS的內涵以及戰略的構成
(一)國家骨干院校導入CIS的內涵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是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之一,也是“十二五”期間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工程和質量工程,這同樣也是高職院校在生存與發展當中經歷的又一契機。例如武漢市人民政府將依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和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精神,將全力做好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建設國家骨干高職建設院校的各項保障工作。而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被納入《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和《湖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后,能夠借機實現辦學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以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為引領、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為帶動、省級示范高職院校為支撐的發展格局,全面提升湖北高等職業教育水平,這是院校自身發展和地方教育發展的重要契機。若將原本用于企業的CIS理論策略運用于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建設當中,是一新的嘗試。這要求將個性化、人性化的辦學理念、大學精神、師生員工管理策略、行為規范等信息綜合形成一統一的動態體系,整體規劃,系統傳達,使公眾對這些國家骨干院校產生一致認同,提升高校辦學質量,打響高校知名度,做出高校品牌價值,塑造高校文化形象。
(二)國家骨干院校CIS戰略的構成
(1)高校MI即高校理念識別。高校MI即高校理念識別,是高校CIS的核心,理念識別設計就是對高校靈魂的塑造,它可將將校長的思想和學校長期實踐的結晶進行高度提煉,從而抽象并使廣大師生員工形成共識。它是高校適應市場經濟變革而做出的調整中最困難的部分,是此學校區別于他學校的文化精神形態的定位。判定高校形象塑造成功與否,主要也是看MI能否充分體現學校的發展活力和生機,能否振奮學校精神,并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2)高校BI即高校行為識別。高校BI是高校CIS的動態部分,是高校MI的行為的外在表現。指學校的對內管理機制和對外合作交流的活動等,這是高校對內產生強大凝聚力和對外產生巨大影響力的物質基礎。對內而言是建立完善的組織制度、管理、教育培訓、科研以及職工的福利制度與行為規范;對外則是透過學校的社會公益文化活動、公共關系、教學與科研活動等方式傳達學校的精神理念,展示學校的魅力,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同和肯定的形式。(3)高校VI即高校視覺識別。高校VI是高校CIS的靜態部分,是學校外觀形象識別系統,通過統一化、系統化、規范化的視覺識別設計,將高校理念傳達給高校學人和社會大眾,從而在視覺傳達上樹立起統一的形象概念。高校導入CIS,對外提高了高校自身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對內可以弘揚自己的大學理念與大學精神,促進高校本身的健康快速發展,同時,還可以創造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提高校內師生的內部凝聚力和歸屬感,激發廣大師生愛校熱情,更好地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國內對高校品牌建設的探討則主要集中于對高校品牌內涵、構成及其創建方法等幾個方面。
三、我國國家骨干院校導入CIS理論面臨的問題
(一)較多高校的辦學理念不鮮明(MI)
高校MI是高校CIS的核心,是高校精神理念的宗旨和靈魂部分,主要指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宗旨、發展戰略、學校的個性特點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將辦學宗旨定為綜合性的大學或學院,是現今很多大學或學院的趨勢,這一趨勢確實在學校招生以及名聲上,在某一時期或階段能夠給學校帶來眼前的利益,但現今這些學校在教育優勢與學校特色上都出現了缺失。一所高校如何在現今生源緊張,競爭激烈,民辦高校眾多,公辦高校不減的環境里斬露頭角且發展壯大,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武漢紡織大學的兩次更名,充分的反映了現在一些高校辦學理念的轉變。該校在1999年由武漢紡織工學院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11年后再次更名,成為武漢紡織大學,重拾“紡織”招牌。新成立的紡大目前有紡織工程、輕化工程、藝術設計等三個國家特色專業。該校的更名是一種理性的回歸,是學校對特色專業自信的體現。而在這一點上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的辦學理念較為明確,是以工科為主的綜合性高職院校,預將軟件技術、激光加工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物流管理等4個專業打造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重點專業,帶動專業群建設。這樣的辦學思想和專業設計理念,能夠讓學校發展更具方向性,學校在眾多高職院校中更能凸顯特色。
(二)較多高校師生員工行為識別模糊(BI)
在企業中,員工是否具有主人公意識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之一,例如員工是否能將自己作為”海爾人”,”聯想人”是企業凝聚力的體現.而現代高校發展除了外延性發展更需要一些內部深化,主要是高校師生員工的意識發展,一所高校的辦學理念要充分得到實現,就必須形成全校師生的行為規范。我國大多數高校目前缺乏系統化、整體化的校園設計,校園整體規劃建設,許多剛建的校園,從學校的校門,校徽,校內雕塑,到校園景觀布置,綠化都不具特色。學校里,對于學生,沒有能體現學生特點的基礎建設;對于員工,學校缺少其工作必備的特色辦公用品。我國高校中基本上都有設計學院或設計系,如果發揮他們的專長,對整個學校形象進行系統規劃與整合,既可體現該專業水平,又是工學結合的深化實施。
(三)高校視覺識別系統(VI)不立體
高校校徽、主體雕塑、主體建筑、校服、員工制服、往來書信的信封、信箋、教學場所、設施、校車等的是否標準化、規范化、統一化,辯識度如何都是衡量高校視覺識別的標準。高校視覺識別(VI)是CIS的靜態識別符號,它的視覺化將辦學理念、文化特征、行為規范等抽象概念,轉換成為具體符號,塑造高校獨特的品牌形象。國家級骨干院校建設是國家級示范高校建設的延伸,作為各個高等職業院校中的骨干,必須要起到帶頭作用,示范作用。如何將院校做成品牌,院校的品牌形象如何推廣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它既涉及到將高校領導的辦學理念融入辦學過程中,又考察教職工的業務能力、科研水平,更考驗學生的素養,工作適應能力,同時將這一切轉化成為校園文化,體現在校園形象中。但現在大多數院校,缺乏統一整體的規劃設計,品牌形象不鮮明、不立體,形成高校眾多,有名氣的,公眾印象深刻的高校較少。
四、我國國家骨干院校導入CIS理論的策略
1.確立辦學理念,明確辦學思路,尋找辦學特色。院校應逐步確立自己的校訓、教育格言、辦學特色,以及各種校規校紀,確立自己的辦學方向。如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根據武漢產業發展動態和人才市場需求調整優化專業布局。通過合并一批相近專業、改造一批傳統專業、催生一批新型專業,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大類和制造大類為主體的專業格局,構建了以軟件技術、激光加工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物流管理為代表的優勢專業群。這樣使得畢業生學有所長,適銷對路,受到用人單位一致好評。在院校品牌形象推廣中,畢業生是高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結合體,是高校提供給社會的產品,是高校最好的形象代言。
2.立體化、全方位、多角度對院校進行包裝。如校徽是學校形象的符號象征,高校整體形象的營造首先要設計出簡練、生動、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的校徽,以最簡化的圖形造型傳達高校的辦學方針和素質教育的精神內涵,以喚起社會公眾的共鳴。學生校服、員工制服,是學校形象的流動廣告,設計獨特的校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歸屬感、榮譽感,增強師生的責任心和凝聚力。學校的指示系統如校門立牌、旗幟、雕塑、指示牌等規范設計能從根本上塑造、渲染、傳播學校識別形象,也是傳播校園文化的良好載體。例如在現今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所在區域,高校眾多,學生、教師出校門以后如何代表學校形象除了要在個人內涵、素質上下功夫,在外在上也可以動腦筋。男士可以運用有校徽的領夾或有校徽的備課袋,女士可以佩帶校徽型的胸針等,工交車站站牌可以申請改名“武軟站”等,以此提高學校聲譽,達到品牌效應。
3.加強院校市場化、國際化。現代企業發展離不開越來越便捷的信息系統,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對于企業品牌的發展功不可沒。而校園網絡建設是一種最便捷,最節約成本的大眾傳播工具。高校校園網絡擴張建設、完善校園主頁等信息化建設都成為將院校拋開地域局限,向全世界傳達信息打開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隨著現今國家對高校建設程度的加深,一系列示范院校的逐步獲批,一系列骨干院校的逐步建設,給各級院校帶來了生機與發展契機。與此,各級院校導入CIS形象戰略體系,是一種建設的創新、一種文化的滲透、一種戰略的選擇。特別是骨干院校背負著引導、示范、創新的重任,更需要為公眾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我國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導入品牌形象策略勢在必行,對于我國高校在未來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孫黎.企業形象策劃[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6
[2]陳華.高校CIS戰略芻議[J].長治學院學報.2006(4)
[3]王慧杰.CIS理論視角下學校品牌經營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教育經濟與教育管理系.2008
[4]孫敬.高校品牌形象導入CIS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6
基金項目:本研究屬于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基于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過程中的CIS戰略研究》,編號2012B245。